◎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课题组
提 要:2022年11月份,我国异地快递价格平均每单5.4元,仅比同城快递价格高0.1元,过去13年异地同城快递价格比由2.5:1累计下降至1.02:1。这一现象既说明我国快递行业技术进步之大,也说明快递末端环节改进难度之大。可以说,快递末端环节已成为快递行业最大最后的难点,快递末端生态的改善决定着快递行业的发展前景。我们都知道,快递行业健康发展对于“稳增长”“稳就业”的意义。换句话讲,快递末端生态的改善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为此,过去几年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委会成立课题组,跟踪研究我国快递末端生态发展状况。2022年,课题组组织专家历时1个月,辗转四川、广东、安徽、云南4省,对12个区/县36个乡镇/街道的快递公共服务站进行了实地调研。过去三年,课题组先后实地走访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山东、重庆、广西、广东、四川、安徽、云南等13个省(区市)29个区县的82个乡镇/街道的快递服务站,其中部分站点多次前往,积累了关于快递末端生态状况的大量一手资料。课题组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了深入整理分析,撰写了以下研究报告,以供市场决策、制定政策参考。
中国快递行业经历2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业务总量从刚刚1亿件增长到超过千亿件,业务收入从不足百亿元到超过万亿元后,2022年,无论业务量还是业务收入增速都出现断崖式下跌,开始进入缓慢增长的行业成熟期。
这一判断首先基于快递行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105.8亿件,实现营业收入10566.7亿元,同比分别仅增长2.1%和2.3%。快递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
从月度情况来看,2020年以来快递业务量增长整体呈放缓态势。2022年,各月份不仅增速全部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且除2月份外其余月份增速均低于10%,其中11月份同比下降8.9%,降幅较上月扩大7.8个百分点,为年内第4个下降的月份。从快递行业“双十一”表现来看,2021年已经出现了明显放缓迹象,2022年更是自2008年“双十一”概念提出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1月1-11日,全国快递服务企业共处理快递42.7亿件,其中11日当天处理5.52亿件,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32.2%和20.7%(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
从业务类型来看,同城和跨境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都出现较大幅度的萎缩,只有异地业务还保持增长,但增速也出现断崖式下跌。2022年1-11月份,同城和跨境业务总量分别同比下降8.6%和7.7%,业务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6.4%和6.9%;异地业务总量同比增长4.1%,增速回落316个百分点,业务收入则由上年增长15.4%转为下降0.1%(如图2所示)。
图2 2009-2022年同城、异地和跨境快递业务增长情况
其次,由于电子商务进入了行业高原期,快递行业失去了最大的发展动力。不少人认为,2022年快递行业增长放缓是严格的疫情防控造成的短期现象。对此,课题组持不同意见。从末端公共服务站调研情况来看,疫情防控通常会增加而非减少快递服务需求。这一结论得到了统计数据的支撑。2020年较之于2019年快递业务增长明显更快。相比之下,2021年疫情防控相对较松,但快递业务量增速较2020年明显回落。事实上,同城快递业务2019年就已经出现过负增长,疫情暴发后又恢复了增长。基于此我们认为,2022年快递业务增速大幅回落另有原因,疫情防控即使有影响也不是主要因素。基于2015-2022年月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66,t值8.01)。由此可以认为,2022年快递行业增速断崖式下滑,主要由电商增速急剧下降所引起。
基于同样的理由,课题组认为,2022年电商行业增速回落(截至11月份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与疫情防控关系不大。2020年疫情暴发之前,网上零售增长主要来自于对线下零售份额的侵蚀。2022年11月,网上商品零售份额为39.8%,较2019年同期扩大了12.9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网上零售与社会商品零售之间的差距呈振荡收窄趋势,2019年较2015年收窄9.4个百分点至11.6个百分点。2020年疫情暴发后,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使得非接触消费增加,网上零售与社会商品零售之间的增速差距再度扩大到17.1个百分点。2021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上零售与社会商品零售开始基本同步变化,二者全年增速差异急剧缩小到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网上零售增长开始更多依赖于社会商品消费需求的扩张。尽管2022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再度收紧,网上销售与社会商品零售增速差距重新扩大至5.9个百分点,但并没有改变与后者同步变化的新态势。在社会商品零售增速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网上商品零售(电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将是大概率事件(如图3所示)。
图3 2015-2022年网上商品零售月度同比增长率
其三,快递行业技术和模式创新给电商带来的成本优势和便利体验开始消退。各种迹象显示,网上零售业务在中国已经越过了拐点,进入了交易成本加速上升的阶段。我们知道,电商对实体店的成本优势主要得益于电商物流的成本下降。但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这一优势开始明显缩小。2022年1-11月份,电商物流规模指数与从业人员指数月平均差异为16.5个百分点,较2018年下降了11.2个百分点。与此相应,电商物流人员效率指数不断下降,成本指数则开始加速上升。2022年1-11月份,电商物流成本月平均同比涨幅为15.1%,较2018年月平均涨幅上升了12个百分点;人员效率月平均同比提升幅度为16.1%,下降了10.7个百分点。
电商物流成本和效率变化也反映在快递单价变化中。自2009年以来,快递价格一直保持着下降态势,至2022年11月份累计降幅已高达74.2%。与此同时,快递价格下降速度整体上呈放缓趋势,到2017、2018、2019年降幅已收窄至4.6%、3.9%和5.4%。受新进玩家引发的价格大战影响,2020、2021年快递价格降幅再度扩大至10%以上。不过,2022年快递价格降幅重新缩小到5.4%,其中异地快递价格降幅只有4%,而跨境快递价格上涨了2%。当然,这背后有监管部门规范市场秩序措施在发挥作用,但更多反映了快递成本上涨加速和人员效率增长放缓带来的压力。在成本压力之下,快递价格已经不再具有大幅下降的空间。即使再度爆发价格大战,那也只是业内恶行竞争的表现,不可能长期保持。
另一方面,作为电商业务主要竞争对手,实体店随着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边际经营成本下降的势头变得越来越清晰。统计数据显示,线下商品零售额增速整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并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出现绝对规模萎缩的情况。国信房地产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29个数据可得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商业营业用房租赁中位成交价平均累计下降14%。其中,下降幅度超过15%的城市共14个,价格基本持平(波动幅度在2%以内)的11个,只有上海、西宁、乌鲁木齐和长沙等4市出现明显上涨。理论上,一旦实体店和电商边际经营成本趋同,二者的市场份额将保持相对固定。截至2022年11月末,线上商品零售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经高达39.8%,几乎不存在通过压缩成本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电商份额的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快件被搁置在快递服务站或者智能快递箱/柜,人们对网购所带来的不出户购物的便利体验逐渐消失。一旦网购的价格优势不再,人们就会开始重新前往超市商场享受现场购物体验。2021年,线下零售增长率过去7年来首次超过线上商品零售增速,一定程度上显示实体店对电商的竞争力已得到明显提升(如图4所示)。
综合以上理由可得出结论,目前电商快速增长期已基本结束,未来将在规模不经济压力下与实体店展开竞争。受此影响,快递行业也随之开始进入缓慢增长的成熟期,存量竞争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主旋律。课题组认为,2025年快递业务量1500亿件的预测可能高估,或许应下调至1200-1300亿件,年均增速由12.5%下调至3%-5%。
2020年,国家邮政局表示将研究出台支持智能快件箱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智能快件箱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属性,积极推动其“六进”(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商厦、进农村、进交通枢纽场站)。2021年年初,国家邮政局发布促进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的七件实事,提出支持末端服务设施多元发展,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快递柜、驿站等末端设施建设。在国家规划层面,监管当局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智能快件柜箱,并明确提出2021年快件箱递率要达到10%以上的目标。
图4 线下商品零售运营成本与零售额增长情况
不过,市场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课题组2020年报告曾指出,由于使用效率难以提升、盈利空间相对有限,理论上智能快件柜/箱很难成长为快递末端揽送的主渠道。事后来看,2019年的确是智能快件箱/柜行业发展的顶峰,此后无论保有量还是箱递率都呈下降趋势。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末全国智能快件箱/柜保有量为35.3万组,较2019年减少了13.0%。即使按照利用率整体提高10%计算,2021年通过快递箱/柜投件总量也只有65亿件左右,快件箱递率仅6%左右,距离10%政策目标的差距扩大到4个百分点。从经营情况来看,智能快件箱/柜迄今仍找不到稳定的盈利点。据公开信息,业内龙头丰巢科技自成立后一直亏损,截至2020年累计亏损24亿元。鉴此,课题组认为智能快件箱的未来不是独立的揽投渠道,而将转型为快递企业布局公共服务站的配套。
2020年发布的报告中,课题组还预测公共服务站将成为末端揽送的主渠道。理由是公共服务站较之上门投递和智能快件箱更具市场优势:(1)商业模式更灵活,能有效降低运维成本;(2)业务覆盖更多样,能满足用户安全便捷需求;(3)平台兼容性强,能无缝融入现代社区生活服务。这一判断同样为市场实践所证实。根据市场公开信息以及课题组调查的情况测算,截至2022年11月份,全国累计建有各类快递公务服务站28万个,较上年新增约12万个,增长幅度超过70%;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共服务站2.9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服务站2个,过去5年约增长7倍;通过公共服务投递的快件量占快递业务总量的比重已超过60%,过去3年累计上升了约3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公共服务站已经成为快递末端投递的主要渠道,而且其主渠道地位还将进一步巩固(如图5所示)。
图5 2017-2022年公共服务站保有量
在此背景下,快递行业围绕末端站点跑马圈地,展开了新一轮激烈竞争。根据与快递企业的关系不同,公共服务站大致可分为第三方代理站(以下简称“第三方站”)和快递企业自建自营站点(以下简称“自营站”)两类。其中,“第三方站”向所有快递企业提供代理派件和揽件服务,菜鸟系末端站点是其典型代表;“自建站”通常只接受和派送建站企业的快件,不向其他快递企业提供服务,典型代表是京东物流的末端站点。其他品牌的末端站点,如顺丰的易收发、中通的兔喜、韵达的韵达超市、圆通的妈妈驿站、申通的喵站,虽然都表示对其他快递品牌开放,但实际上基本都作为封闭性“自营站”运营。从市场保有量来看,“第三方站”目前处于市场领先地位。作为末端站点模式的先行者,菜鸟网络迄今已在全国200多个城市、4万多个社区和乡镇支持建设菜鸟驿站和菜鸟乡村公共服务站17万个,占全部快递公共服务站保有量的60%左右。目前,每个公共服务站平均每天处理快件800件左右。据此计算,未来快件通过服务站投递的比例达到80%,大约需要32万个公共服务站。这意味着,末端服务站可布局的空间已接近饱和,很快将转向存量竞争。相对而言,“第三方站”对所有快递企业开放,具有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更可能赢得围绕末端站点展开的竞争,更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在快件密度相对较小的农村地区,如果不参与可吸纳多家快递企业参与的“共享共配”系统,末端站点单靠一家快递企业的单量是没办法生存下去的。
当然,末端揽投以公共服务站为主绝不意味着“上门投递”服务将消失。事实上,从调研情况来看,迄今仍有约10%-15%的快件采取的是“上门投递”方式。而且从趋势来看,“上门投递”还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份额。一方面,快递用户存在“上门投递”的需求。据某家南方媒体调查结果显示,61%的受访者表示习惯在住所附近收取快件,其中28%的受访者希望提供“上门投递”服务①傅晓羚:《调查:快递代收还是上门?超6成用户这么说》,南方都市报,20020508. https://www.sohu.com/a/546187004_100226593。另一方面,电商客户也存在“上门投递”的要求。随着运营成本下降空间逐渐枯竭,电商将越来越多地依赖客户体验与实体店竞争,而不出户购物是线上购物最大的客户体验优势。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越来越强调行业履约率。不久前,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物流业提升履约确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在长达2年的价格战之后,“送货上门”开始成为高品质服务标准,上门比例、赔付承诺、消费者可选性等成为快递公司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此用户、客户和监管三方面压力下,提供一定比例的“上门投递”服务不仅是快递企业也是“第三方站”必须做出的选择。正是洞察到这一变化,菜鸟宣布在全国200多个城市8万多个社区提供“上门投递”服务。不过,服务站经营者对上门服务并不积极。课题组调查显示,尽管菜鸟联合电商提供了上门服务津贴,但目前仅有10%左右的服务站实际提供了“上门投递”服务,且“上门投递”占其投递总量的比例大多不到10%。他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上门服务津贴不足以覆盖由此产生的人员费用。
推动快递下乡进村,打通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改善农业生产生活、促进农村人口就业、激发农村消费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村村直接通邮,乡乡有网点”的目标基本实现后,国家邮政局将“快递下乡”升级换挡至“快递进村”,2020年印发《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符合条件的建制村要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2021、2022连续两年将推动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列为年度重点办理的七件实事之一。继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目前来看,尽管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快递进村”工程推进却并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即使把“村村有服务”作为目标,以快递服务建制村覆盖比率作为衡量指标,2022年“快递进村”工作推进也谈不上迅速。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底,“邮快合作”快递进村覆盖范围扩大至24.9万个建制村,覆盖率虽较2020年末提高了30个百分点,但仍不到50%;“邮快合作”月均代投进村快件0.3亿件,占同期进村快递业务量的4%,仅与上年基本持平。从所能收集到的公开报道情况来看,截至目前,只有5个省(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和黑龙江)宣布快递服务建制村全覆盖,2022年仅新增2个省份(广东和黑龙江)。如果以快递网点覆盖率作为标准,“快递进村”工作进展就更显缓慢。2021年,农村快递服务网点数为7.5万个,仅增长5.6%,增速甚至较上年回落了3.6个百分点。考虑到快递企业进村工作多是从相对容易的着手,先进去的村通常是条件相对较好的村,未来进村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按照这样的进度,按期实现快递进村目标的挑战很大。事实上,在课题组调研过的乡镇极少有他们单独设立的村级站点,接受访谈的站点90%以上服务范围包括所在的整个乡/镇。
客观来讲,“快递进村”工程推进缓慢,不是政府不重视,政策不得力,企业不积极,而是市场的理性选择。
一方面,价格与成本普遍长期倒挂,进村设点不具备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快件进村投递需求增长放缓,削弱了进村设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业务量来看,农村快递已经度过了快速增长拐点。2021年,农村地区共接收快递370亿件,较上年增长23%,增速大幅回落77个百分点;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比重为34%,回落2个百分点。从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来看,农村快递2016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2022年1-11月份,农村电商物流业务规模同比平均增长16%,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10个百分点。从网上商品零售额来看,农村地区增长放缓趋势也已经基本确立。基于此,课题组认为进村快件总量已处于较高水平,未来将进入相对缓慢的增长阶段,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回落。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仅越来越多地迁往城镇生活,也越来越习惯于城镇生活。课题组在访谈时发现,来公共服务站取件的人即使仍旧生活在原来的村庄,大多数也会将到乡镇公共服务站寄发和收取快件看作是休闲活动。调查还发现,在每天发往农村地区的1亿单快件中,50%左右的快件收件地址是县城,30%左右的快件收件地址是居住集中的乡镇,只有20%左右的快件收件地址是居住分散的村庄。据此计算,全国每天需要进村的快递不过2000万件,平均每个村不到40件。其中,中西部建制村普遍每天不超过10件。如果说快递进村在东部有意义的话,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村落而言必要性就不那么充分,完全可以通过邮政的普遍服务得到满足。基于以上分析,课题组建议,“快递进村”或许应避免追求无条件的全覆盖,转而聚焦于“有条件的建制村”。
农产品上行进城“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居民”,不仅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收,更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关系到扩大内需政策成效,某种意义上较之工业品下行进村更具急迫性。2022年11月,一则山东曹县农民被迫“毁菜”的视频引发全网热议。价格降至几分钱都难以走出田间地头,果菜滞销之困一时间成为舆论的焦点。许多人将此归咎于过于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不过,“卖难买贵”并非疫情带来的新现象,而是由来已久的老问题,菜农毁菜果农毁果的事件过去也时有发生,如果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就避免不了今后再次出现。
从根源上讲,“卖难买贵”现象是我国鲜活农产品行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尽管国家政策一直在倡导和鼓励通过流转将土地向种植养殖大户集中,但人多地少的现实使得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依然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部省份农户经营地户均面积仅3.9亩。与此同时,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属于发散性蛛网市场,规模经营风险也限制了农户经营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急剧放大鲜活农产品市场规模的同时,也拉开了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的距离。调查显示,北京蔬菜自给比例还不足30%。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从田间地头到酒楼餐桌,鲜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中间环节(如图6所示)。每个环节都会产生一次损耗,出现一次加价,其中最后的2C环节加价幅度甚至高达60%-100%。鲜活农产品零售价格中流通环节特别是2C环节的服务成本占大头(65%以上),必然导致销地价与产地价相差悬殊的“买贵”现象。同时,当供给过剩产地收购价格大幅下降时,销售地也因此无法同步下调零售价格。消费者需求不显著增加,中间商就不会扩大采购,由此造成鲜活产品大面积滞销与2C零售价居高不下并存的“卖难”现象。
尽管大家出发点和逻辑不一定相同,但普遍接受“卖难买贵”问题出在流通环节的观点。长期以来,相关的政策措施也都把减少中间环节作为重点,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效果并不理想。商务部2008年开始推出“农超对接”政策,初衷是推动实现农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直接对接,旨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并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但由于农业合作社发育不充分,与超市的合作更多地是建立在松散的契约基础上,“农超对接”推进并不顺利。截至目前,鲜活农产品超市销售比重还只有20%左右,远未实现“十二五”末达到30%的原定目标。
近年来,电商快递下乡进村为鲜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优点在于可打破空间物理限制,通过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最大限度地压缩中间环节成本。新冠疫情爆发后,在各种类型直播带货的推动下,鲜活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直销一度出现井喷式增长,2020年销售额较上年大幅上涨70%。不过,基于平台的农户直销模式也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网络直销市场推广成本高。目前,鲜活农产品网上推广以直播带货为主,主要有农户自荐、官员/媒体推荐和网红带货三种形式。农户自荐虽然无成本但由于专业素养不足效果普遍很差,而官员/媒体推荐无法常态化也很难大面积推广。只有网红带货模式具备商业推广价值,但其费用太高,绝大多数农户无法单独承担,而农户普遍存在的“搭便车”心理使得组织其集体分担成本又很困难。二是网络直销质量安全风险大。生鲜农产品多属难以有效实行质量分级的非标品,同时对农残和重金属等安全指标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由于农户普遍缺乏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把控标准的能力和积极性,导致在线直销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随着人们对生鲜农产品从“量”的需求转变为“品质、健康、营养”的需求,一旦分辨不清直播带货的哪个产品是“可靠”的,就容易产生“信任危机”,殃及整个农产品在线销售。2021年,蔬菜线上销售较上年下降2.8%,部分原因就在于消费者对网购农产品质量的信心不太足。从各地较为成功的实践来看,基于平台的农户直销模式比较适合有一定地域特色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而不太适合特色不鲜明且生产分散的大宗产品。
图6 中国传统批发零售模式
鲜活农产品产地仓销售模式是2018年开始的又一探索。产地仓模式是在鲜活农产品产地就近建设仓库和配套设施,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以多频次、小批量方式,从产地仓向销售地分拨中心连续补货,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发货(如图7所示)。理论上,产地仓模式兼具其他模式之长,同时还能避免其他模式之短。与传统批发零售模式相比,产地仓模式从田间到餐桌只隔着一个中间电商,流转损耗和中间环节加价要比前者小得多;中间电商一头连着田地一头连着餐桌,可及时响应市场供需变化,调整收购和销售价格,从而能够从根子上解决“卖难买贵”问题。与“农超对接”模式相比,产地仓模式底层商业逻辑相同,但主要由市场推动而非依靠政府协调,直接与农户对接而无需农户组建合作社;通过保留农户自销选择权,可避免因垄断而伤害农户利益;农户和消费者可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对话,消除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农户在生产决策过程中避免盲目跟风。与直播带货模式相比,产地仓模式多个中间商固然会多一道中间环节加价,但也减少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暴露,有助于农户将精力集中所擅长的农业生产上。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发布的电商物流指数测算,过去5年,电商物流从业人数累计增加了46.5%。其中,2022年增加了7.4%,增幅较上年扩大了3.2个百分点,较工业企业高5.6个百分点。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数据测算,2021年,全行业快递员总数约140万人,较2019年增加约8万人,累计增幅约为6%。其中,120万快递员签有雇佣合同,约占全行业快递员总数的85%左右。不过从课题组调研情况来看,2022年,快递员人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加。这意味着,快递末端环节就业增长主要来自于快递公共服务站从业人员的增加。基于实地调研情况粗略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全国快递服务站从业人员新增约30万人,拉动全国就业增长0.04个百分点;共约吸纳就业80万人,占快递行业末端环节从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如图8所示)。
图8 电商物流与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增长比较
由于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员工和业主对快递服务站就业质量的不同方面感受不尽相同。在收入方面,业主满意度显然高于员工。如今,快递公共服务站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快递代收点。作为包裹和商业赋能的基础设施,人与人的交互赋予了服务站更多的服务能力,既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交付需求,还成为了触达用户的通道和门户,增强了线上线下的用户粘性,从而协助服务站实现从“送包裹”向“产包裹”角色转变。基于快递投递服务形成的线上社区,业主通过兼营其他业务大幅增加了收入。在所考察的服务站中,业主月收入超过1.5万元的超过三分之一,低于5000元的只有3个,不到10%,且基本上属于每天投递量不超过100件的村点。当然,所统计的业主是家庭收入,按夫妻两个人工作算应该减半。即使这样,与在制造业企业打工,或者做快递员相比,经营快递服务站的收入还是更高一些。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2021年调查数据测算,全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均收入为5.7万元,换算为月工资还不到5000元。以此为标准,至少有65%的经营快递服务站的业主超过了这一工资水平。相比较来说,在快递服务站打工的收入却不那么有吸引力,绝大多数在每月2000-5000元之间,其中乡镇站点基本在2000-3000元之间,与当地餐饮行业工资水平相比略高或者持平,明显低于当地工厂的工人工资。而且,虽然多数员工表示与雇主签有合同①傅晓羚,《调查:快递代收还是上门?超6成用户这么说》,南方都市报,20020508. https://www.sohu.com/a/546187004_100226593,但基本上都表示没有交社保。交了社保的业主同样是凤毛麟角(如图9所示)。
至于工作强度和自由度,对业主和员工而言几乎没有差异。在服务站,快件投递是时段性很强的工作。早晨、下午各有一次来件分拣上架,中午午休和傍晚下班则是取件高峰。错开这些时段,服务站工作相对较为清闲。从业人员居住地通常离服务站很近甚至就在同一社区,完全可以在工作空隙处理自己的家事。事实上,很多接受访谈的从业人员放弃出外打工,目的就是就近工作方便照顾孩子和老人。当然,对员工而言,比工作自由度更重要的是更换工作的自由。调查显示,服务站员工在本站工作年限在1年以上的不到5%,不足半年的则超过40%。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快递服务站工作不稳定,但更可能说明快递服务站员工来去比较自由。事实上,很多年青员工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在快递服务站工作纯粹是过渡,是为了方便找到更好的工作。
图9 快递服务站从业人员收入状况
快递公共服务站是以人为主的方案,不仅可以高效解决快递末端服务效率与安全难题,还能将社会需求转变为就业岗位,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岗位,为参与其中的劳动者增加收入。按照目前服务站的人均投递水平,每百万新增快件投递可吸纳新增就业10人左右。更重要的是,快递公共服务站模式理论上还具有非常鲜明的困难群体就业友好属性:(1)就业地点近,可实现家庭和工作兼顾;(2)就业门槛低,适宜困难群体上岗;(3)可兼营其他业务,便于困难群体增收;(4)进入门槛低,便于困难群体创业。这一判断在2020年的课题组实地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证实,当时快递公共服务站从业人员中残障人士、家庭妇女、退休老人、进城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确占很大比例。从前面关于就业质量的分析可见,服务站的优点(1)(3)依然存在。但在2022年实地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快递公共服务站优点(2)(4)没有表现出来。
从性别结构来看,快递公共服务站80%左右属于夫妻点,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站由女性家庭成员主导经营;服务站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比47%,虽比制造业高16.2个百分点,但较2020年超过60%的比例明显下降。这意味着,快递服务站对女性就业友好的属性未能充分体现。从年龄结构来看,服务站从业人员中处于25-59岁的青壮年占比较制造业低3.7个百分点,但60岁以上从业人员的比例与制造业基本相当,甚至略低于老龄灵活就业人员比例。显然,快递服务站对老年人口就业友好的属性也没有得到发挥。从学历结构来看,服务站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制造业从业人员相当,高于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过,服务站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人员仅三分之一左右,较制造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分别低9.9和25个百分点。这表明,快递服务站对低学历人员就业并不像理论所示的那样友好。此外,新一轮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在所访问的快递服务站中基本上没有看到残障从业人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一方面,创纪录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本已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严格的疫情防控导致在外打工人员被迫返乡,由于县域经济发育不充分,使得返乡人员找不到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只得涌入风险相对较小、门槛相对较低的快递服务站。课题组认为,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抬高了快递服务站创业和就业的门槛,对困难群体创业、就业造成了挤出效应。从快递服务站业主构成来看,70%处于35-45岁的黄金年龄段,四分之一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20%以上属于打工返乡人员,接近一半此前有过快递行业从业经历。一旦这样的就业创业优势群体参与快递末端环节的竞争,将会迅速提高快递末端生态质量,但同时很难想象老龄、残障、受教育程度低的就业困难群体能有什么机会在其中立足(如图10所示)。
图10 不同领域从业人员年龄和学历结构
发现一,随着快递行业技术和模式创新给电商带来的成本优势和便利体验开始消退,电商和快递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已经基本结束。2020年,电商物流规模指数与从业人员指数差异迅速缩小,电商物流人员效率指数不断下降,成本指数开始加速上升。显然,电商物流在中国已经越过了拐点,进入了交易成本加速上升的阶段,增长放缓将是大概率事件。这意味着,2025年快递业务量1500亿件的预测可能高估,或许应下调至1200-1300亿件,年均增速由12.5%下调至3%-5%。未来几年,电商行业将在规模不经济压力下与实体店展开竞争,快递行业将从跑马圈地的增量竞争转向你死我活的存量竞争。
面对新的情势变化,如何引导快递行业良性竞争很快将成为监管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三方物流日益式微,电商物流方兴未艾。对中国而言,当前是快递行业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最重要的是允许企业整合传统物流与电子商务,建立覆盖国内城乡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一体化的运输网络,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和海外投资,建立全球性电子商务网络与物流网络。监管政策能否突破既有的条条框框,着眼于运输效率的提高、运输服务的改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成为影响快递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和社会需对此持包容审慎的态度,积极探索个性化监管,加强跨国合作监管,支持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整合集中和国际化发展。
发现二,快递末端以公共服务站为主体完成了生态重构。市场实践清楚显示,智能快件柜/箱使用效率难以提升、盈利空间相对有限,不足以发展成为独立的末端揽投渠道,未来将转型为快递企业布局公共服务站的配套设施。与此相应,公共服务站模式充分证明了自身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快递末端投递的主要渠道,而且其主渠道地位还将继续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经过过去三年的高速扩张,公共服务站增长空间已近饱和,很快将转向存量竞争。截至2022年11月,公共服务站保有量已达28万个,距32万个的预期目标只剩下15%的空间。
“得末端者得天下”。这是未来快递行业的基本图景。由于快递公司之间存在竞合关系,部分传统快递企业追求建立自己品牌末端,未来几年末端环节的竞争将非常激烈,不排除出现大洗牌的可能。对此,监管部门也应提前做好准备,加紧出台快递公共服务站行业标准,引导行业竞争走向良性化。对企业来说,面对行业即将到来的生死竞争,融合发展将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第三方站”对所有快递企业开放,具有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参与“共享共配”有助于赢得围绕末端站点展开的竞争。应鼓励公共服务站与社区电商等资源和基础商业设施加强融合,拓宽快递末端的营收渠道和发展生态。
发现三,“快递进村”难点依旧难解,需要尽快转换思路。目前来看,无论以快递服务建制村覆盖比率作为衡量指标,还是以快递网点覆盖率作为标准,“快递进村”工程推进都不如预期的顺利。客观来讲,“快递进村”工程推进缓慢,不是政府不重视,政策不得力,企业不积极,而是市场的理性选择。一方面,价格与成本普遍长期倒挂,进村设点不具备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快件进村投递需求增长放缓,削弱了进村设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到乡镇公共服务站寄发和收取快件逐渐成为了农村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这一情况,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或许应避免追求无条件的全覆盖,转而聚焦于“有条件的建制村”,将工作重点放在快件下行业务量大的积聚点或者特色农产品上行需求旺盛的建制村。推动传统快递企业推广应用末端站点的数智化解决方案,针对具有规模化、一定营收能力、服务覆盖范围广、地处偏远地区的乡镇和村级站点以及主动导入商业资源和渠道至末端站点的电商、科技企业、站点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鼓励快递末端站点和小卖部、社区团购、快递进村、本地农产品资源与政策有效融合。
发现四,产地仓模式从田间到餐桌只隔着一个中间电商,可及时响应市场供需变化调整收购和销售价格,从根子上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产地仓模式是在产地就近建设仓库和配套设施,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以多频次、小批量方式,从产地仓向销售地分拨中心连续补货,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发货,集集货、预冷、分级、包装、检测、仓储和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既可提高农产品采摘后的商品化处理效率,又能通过按级定价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便于质量追溯,消除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推动鲜活农产品营销走上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道路,还可通过将分散农产品上行订单集合,借助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发现五,服务站就业质量不同方面的表现存在分化,就业质量满意度还待进一步提升。服务站就业灵活度高,工作强度不大,业主收入、员工工资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不过工作时间特别是业主工作时间过长。尤其严重的是,几乎所有公共服务站从业人员,无论员工还是业主普遍缺乏社会保障。与此同时,随着快递公司考核越加严格,各品牌商务或考核项目越来越多,快递处理配送逐步成为相对而言专业化要求比较高的职业,但县域和乡镇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甚至还有识字减少或者不识字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末端服务水平的提升。
发现六,快递公共服务站对困难群体就业友好属性未能在实践中体现。理论上,快递公共服务站模式具有非常鲜明的困难群体就业友好属性。但2022年实地调研发现,无论是女性从业人员占比,还是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没有体现出快递公共服务站对困难群体就业友好的优点。其原因在于,由于经济形势严峻,找不到好的就业创业机会,人们纷纷涌入风险相对较小、门槛相对较低的快递公共服务站,抬高了快递服务站创业和就业的门槛,对困难群体造成了挤出效应。
建议引导支持快递服务站发展,应适当坚持其困难群体就业渠道属性。鼓励相关企业适当留出一定比例的服务站,专门用于扶持一些贫困户、留守妇女、返乡就业者、残障人士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设立专门的快递收发室,提供一定的经营场所资源,减轻困难群体服务站的经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