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生玲 张美一 王 诺
提 要:2022年,面对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持续演化,叠加乌克兰危机、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因素,中国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全年经济增长较为缓慢,消费略有回落,投资平稳增长,对外贸易较快提升,稳中有进,为“十四五”规划整体推进打下良好基础。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消费将迎来迅速反弹,房地产有望企稳,投资也将保持平稳增长。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精准提效,中国经济将迈上稳增长、稳预期、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2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跌宕起伏。因新冠疫情多频次反复、乌克兰危机、极端气候事件等,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举步维艰。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坚持稳中求进,不断调整和完善防疫政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经济社会大局整体稳定。
2022年中国顶住了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经济持续发展,稳中有进。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对外贸易表现亮眼,投资平稳,消费较弱,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彰显韧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与预期增长目标5.5%有一定差距,高于多数主要经济体。由于国内多地暴发疫情,对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生产运行造成严重影响,阻碍产业链、供应链修复,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分季度看,一季度平稳开局,同比增长4.8%;二季度受疫情冲击,消费萎缩,叠加乌克兰危机长期化趋势,增速显著下降至0.4%;随着国务院33项稳经济措施出台和各地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三季度增长回升至3.9%;受疫情防控全面放开,感染人数迅速增加的影响,四季度增速回落至2.9%(如图1所示)。
面对国内外超预期多重因素叠加,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呈现复苏态势,显示出韧性与潜力。全年人均GDP比上年实际增长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27万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努力朝着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推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2年,国内经济受到疫情散发多发的反复冲击,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复波动,基础性消费和线上消费增速明显,消费市场逐步恢复。
一是社会消费规模与上年接近,季度波动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万亿元,比上年下降0.2%。消费恢复受疫情扰动较大。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3.3%;二季度受上海等地疫情冲击,同比下降4.6%;三季度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季度增速转正,增长3.5%;四季度疫情反弹再次冲击消费市场,同比下降2.7%(如图2所示)。
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与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回落。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万元,同比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万元,同比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三是线上消费动力十足,线下消费略有增长。受多波疫情影响,网络购物仍是居民消费的主要渠道,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实体店消费。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4.0%,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2%。四是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全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分别为1.9%和4.2%。五是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涨幅呈现出先涨后落的走势。全国PPI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
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8%,较上年下降32.6个百分点,低于疫情前2017-2019年平均59.5%的水平。整个消费市场受疫情冲击较大,消费场景缺失,供给和需求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图2 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总额及同比增速
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总体平稳。全年增速逐季下降,降幅逐渐收窄。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一季度同比增长9.3%;二季度受疫情反复影响,累计同比增长6.1%;下半年“保交楼”等一系列稳楼市政策推出,使房地产投资拖累效应缓和,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5.9%,年末疫情再次反复,四季度累计同比增长为5.1%(如图3所示)。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0%,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其中,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增速快于全部投资4.0个百分点,在出口增长较快和政策扶持下显现韧性。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0.2%,增速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3%,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3%,增速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同比增加了0.9个百分点。2022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增速为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受疫情反复、房地产投资回落和民营企业融资政策的影响,民间投资下滑,增速为0.9%。
2022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1%,比上年提高36.4个百分点,比疫情前的2017-2019年平均值高12.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低于2017-2019年平均2.4个百分点的水平。
2022年,在国内外多重困难与挑战叠加下,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进出口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
图3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及同比增速
一是进出口总额再创新高。根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额为24.0万亿元,增长10.5%;进口额为18.1万亿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9万亿元。分季度看,一季度累计增长11.0%、二季度累计增长9.2%、三季度累计增长9.8%,四季度累计增长7.7%(如图4所示)。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稳定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
二是贸易伙伴结构优化。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欧盟和美国,进出口额分别为6.52万亿元、5.65万亿元和5.05万亿元,分别增长15%、5.6%和3.7%。此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9.4%,占外贸总值的32.9%,提升了3.2个百分点;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国家进出口增长7.5%。三是一般贸易增速较快。一般贸易进出口26.8万亿元,增长11.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7%,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25万亿元,增长15.4%;进口11.56万亿元,增长6.7%。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8.45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20.1%。四是外贸主体活力强。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增加了5.6%,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增加了7%,进出口额为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占进出口总值的50.9%,提升2.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3.8万亿元和6.8万亿元,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32.9%和16.1%。五是主要产品供需稳定。机电产品进出口20.7万亿元,增长2.5%,占进出口总值的49.1%。其中,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出口分别增长67.8%、86.7%和82.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28万亿元,增长8.9%,占出口总值的17.9%。
2022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1%,大幅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的平均值3.4%;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高于2017-2019年平均0.2个百分点的水平。
回顾2022年,宏观经济主要受疫情反复、房地产持续下行、乌克兰危机、美联储加息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叠加需求收缩、市场信心不足,经济总量下行幅度超过预期。
图4 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累计值同比增速
2022年,新冠疫情多点频发,各地复工复产频频受阻,严重影响了经济复苏态势。经济下行导致实体门店直接倒闭,部分劳动力面临失业,收入下降。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选择增加储蓄来应对风险;疫情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消费意愿低迷,非必需类商品销售和聚集型消费受到明显冲击。特别是因疫情暴发,地方封控措施加码,生产生活受阻;12月初防疫政策转弯,包括北京、广州在内的很多城市感染人数迅速增加。最终导致11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12月份下降1.8%。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但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0.2%,居民消费倾向明显偏低,消费意愿不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万亿元,同比下降0.2%;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9.4万亿元,同比下降0.4%,汽车消费主要是因为年末车辆购置税优惠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到期,带来的突击性消费。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是中西药品类、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类和饮料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2.4%、9.7%、8.7%和5.3%。药品和饮食类消费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备用、囤货较多。石油及制品类消费较高是因为“双碳”目标下,原煤消费占比下降,石油、天然气等消费比重上升,叠加乌克兰危机、能源危机、美联储加息引发的国际油价上涨。此外,餐饮、纺织品服装、珠宝、家居等其他消费和升级型消费同比下降比较明显。
2022年,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疫情反复冲击,以及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措施影响,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顺畅,生产不稳定。一是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增加了中下游企业的成本。二是物流不顺畅、交通运输受阻,收货时间延长,运营效率走低,跨国材料交割日期难以预测。尤其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频发疫情,波及范围较广,各地加大防控力度,影响人员和货物流动,对整个经济大盘都造成拖累。三是全球产业链更加注重安全,出现了由全球化转为区域化的趋势,中国制造面对的竞争和不确定性加大。特别是下半年,部分工厂停产、工人提前返乡,海外需求回落,内需低迷。由于需求偏弱,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积极性降低,工业生产在低位徘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增长3.6%,增速同比回落了6.0个百分点;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同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
房地产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条长、涉及行业广。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约为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比重的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居民对商品房的需求分为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政府反复强调“房住不炒”,即抑制投资需求,商品房销售主要靠刚需拉动。然而,近年来,中国人口增长率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再加上疫情反复,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消费意愿减弱,意味着对商品房的需求收缩。
从具体数据来看,供给侧方面,202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7.2%,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39.4%;需求侧方面,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7%。显示房地产供需状况疲弱,供给端回落幅度更大,说明房企对市场预期不乐观。虽然各项地产利好政策频出,但目前的“保交楼”、“三支箭”等政策支持对房地产的作用仍处于还旧债阶段,政策效果较为缓慢,房地产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
房地产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条长、涉及行业广。图/中新社
2022年初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迅速影响了国际局势,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以美国和欧盟为首,对俄罗斯制裁加剧,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其中,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当天,荷兰TTF基准天然气价格一度跳涨了50%,达到132.71欧元/兆瓦时,是一年前的7倍多,并带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原油、煤炭期货的接连快速上涨,欧洲能源形势极度紧张。除了军事冲突的巨大破坏性外,在经济战场上,美俄激烈交锋,制裁与反制裁轮番上演,严重冲击了全球能源市场、粮食市场、特殊金属和矿产品市场。
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由于国际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中国能源进口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导致半导体原材料供给短缺,使芯片领域发展受阻。由于国际农药化肥价格升高,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导致粮食价格上涨,202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9%,小麦、玉米、大豆生产者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2.8%、2.7%、5.3%,小麦价格指数创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乌克兰危机、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等世界秩序中的动荡因素,对此轮全球通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主要经济体受到扰动,都在探索如何治理通胀,因此又引发了新的世界经济动荡。2022年,除了中国的物价相对稳定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均有明显提升。美国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约为8.1%,为40年来最高水平;欧元区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约为8.3%。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为7.2%左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普遍出现了严重的通胀问题。
为了抑制通胀进一步加剧,各国出台应对全球通胀的紧缩措施,造成了实体经济增速下降、金融财富缩水、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贬值,以及部分国家的外债危机。美联储率先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2022年进行了7次加息操作,共计425个基点,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其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降,影响资本流动,影响了中国经济复苏,这是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周期不同步,面临的困难不同,政策目标和方向不同,使中国经济受到的外溢影响较为复杂,政策发力空间受限,对经济企稳不利。
2023年,随着疫情冲击逐步消退,居民出行活动增多,内需修复,稳增长政策持续跟进,预期整体经济有望回升。消费和房地产将迎来利好,外需或将减弱。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抗压韧性和发展活力强劲,经济表现值得期待。
三年疫情期间,居民消费倾向受到抑制,储蓄倾向升高,形成了超额储蓄,2022年居民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刷新了历史纪录。居民对消费升级型商品花费减少,远途旅游、聚餐宴请等消费场景更是严重缺失。随着2022年末疫情防控调整,实施“乙类乙管”且大部分居民已感染一轮,消费动力充足,消费倾向预期走高。一是春节出行人次大幅增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7日-21日,即节前春运15天,全国铁路客运累计发送旅客1.1亿人次,同比增长27.3%,日均发送730万人次。节后1月26日,单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356.4万人次,环比增长23.4%,同比增长85.9%。全国各大火车站、机场繁荣忙碌的景象再现。二是居民出行推动第三产业恢复,提高第三产业劳动力收入。鉴于服务业从业者中低收入人员较多,可能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产生拉动作用。此外,2022年,拖累消费的商品主要包括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零售总额分别同比下降7.5%、6.2%、3.9%。随着居民工作生活逐渐恢复,住房、租房需求预期回升,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有较大增长潜力。
由于房地产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积累了很多债务风险,此风险又因为三年疫情和去杠杆政策等原因加速恶化。随着稳地产政策持续出台,房地产或将迎来底部回升。从供给端看,“三箭齐发”政策使房企可通过信贷、债券、股权进行融资,提升市场信心。有关部门于2023年1月13日起草的《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围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个方面,重点推进21项工作任务。部分地区银行也与房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缓解房企压力,对房企供给端的修复有很大帮助。从需求端看,也有多项措施出台,二三线城市放松限购,多次下调房贷利率,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房或改善住房意愿。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新增城镇人口数量将推升房地产修复空间。此外,疫情的边际影响也逐渐转弱,整体推动房地产平稳发展。
2022年中国外贸实现了新的突破,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成绩来之不易。2023年,由于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多。一是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影响、地缘冲突、全球贸易摩擦、美国通胀持续等因素叠加,全球需求前景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外需走弱,或将拖累对外贸易增长,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减弱。二是人民币升值对一部分生产要素在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构成一定影响,短期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对外贸企业的汇兑形成风险,对企业的对外价格谈判也将造成一定干扰。三是受前期高基数影响,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难度加大。尽管如此,随着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联系活跃、规模稳步扩大,以及外贸企业适应能力强、创新活跃、纾困支持政策接续发力,对外贸易仍有望保持适度增长。
数字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产业化为主要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能够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疫情过后,各种线下活动逐步恢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方式将成为中国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蕴藏着大量机遇。同时,通过数字化转型,各类企业的技术水平、运行效率、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也将获得很大提升。
绿色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经济形态,包括绿色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长期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新时代十年来,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保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关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中国绿色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因此,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消费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将稳增长列为今年首要任务。随着政府换届展开,政策不确定性将会回落,稳增长工具也随之发挥作用。利好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经济韧性强。虽然房地产行业还没走出困境,外需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困难和挑战很多,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二是宏观经济政策和工具依然有空间。三年疫情期间,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货膨胀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为必要时采取扩张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三是广大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潜力巨大。事实上,只要经济主体有信心、有预期,让其充分发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比任何刺激政策都更为重要。
2023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以稳住经济大盘为主线,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举措;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新冠疫情三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做到了提早发力,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加大财力下沉力度,支持保粮食、保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平稳运转。2023年,财政政策仍需坚持扩张取向,更加积极,制定具体的、定向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力提效。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组合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适度增加赤字率,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外,财政政策要发挥提振经济的作用,必须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由于2022年宏观经济大盘相对疲弱,2023年货币政策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整体融资环境宜维持稳健,略偏宽松。一是信贷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加大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助力宏观经济快速恢复。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精准滴灌,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向中小企业、科创企业、绿色转型、高端制造以及基础设施等定向提供信贷支持;优化信贷结构,提升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进一步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助力宏观经济重回正轨,在疫情平稳经济重启后切换到稳健模式。三是信贷投放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有力支持实体经济。例如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汽车、绿色家电、住房等扩内需领域。四是出台提振房地产的金融政策。2023年银行信贷将持续支持房地产行业,例如继续实施“保交楼”专项资金、专项借款等金融政策。在供给端提前发力,后续进一步提振和促进需求端,推动楼市回暖。此外,主要信贷措施发力要集中在上半年,在宏观经济恢复的初期,给足流动性,最大力度地为经济企稳提供资金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这波人口红利的逐渐褪去,第一代青年创业群体逐渐步入老年生涯,人口红利逐渐向“老龄化”负担转变,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与日俱增。2022年,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迫切需要对人口政策进行审视和作出调整。一方面,伴随人口峰值和老龄化到来,抚养比加速提高,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保障支出伴随老龄化进程而增加,全社会的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抚养成本高,年轻人婚育意愿下降,造成生育率下降。因此,为了稳定和扩大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要显著提高再分配力度,扩大社会保障支出;鼓励多元化的养老制度安排和措施;全面出台鼓励生育补贴,降低新生儿抚养成本,以及落实教育和医疗等配套服务,最大程度地抵消人口转折点所带来的人口挑战和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问题。
40多年前,通过改革和开放,中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复杂的世界政治局势。但近年来,中美两国关系紧张,频繁的贸易摩擦,不断的政治分歧,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和俄乌冲突,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中国对外开放与交流再次被赋予了时代使命,需要认真研判,深入研究。要有战略高度,通过有智慧的外交,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使更多国家和民众了解并理解中国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要积极维护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有为地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服务,有效维护中国不断拓展的海外利益,并且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
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激发出巨大的制度红利,中国诞生了一批卓越的企业,成就了一批值得尊敬的企业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只要往市场化迈开一小步,经济就能发展一大步;只要思想开放一点,就能创造惊人的经济成果。中国经济迈过了很多沟坎,有刺激政策的作用,更是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疫情三年造成整体市场低迷、市场预期转弱问题,除了外部因素,归根结底是市场主体独立的财产权和经营权受到干扰。如果像对待当年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一样,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几十年稳定,长久不变,市场主体信心自然会恢复。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可以在法治社会依法经营,自主选择,自负盈亏。重拾预期和信心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有效运行的最根本动力,是为经济赋能的根本所在,是稳增长的各项政策精准发力的前提,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