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皓然
“下一站,西环路。”
地铁里传来甜美的女播音员报站名的声音,我的心却怦怦地跳起来。
“近父情更怯。”不知什么时候,心里却冒出这样的想法。父母亲生下我后,便长年外出打工,我自幼便随祖父母长大。而父亲和母亲每逢过年才回苏北老家来团聚,我跟他们见面的日子屈指可数。学校家长会,都是母亲回来开的,还经常和我视频,叫我好好学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少玩游戏。说到父亲,他平时不苟言笑,总是闷头做自己的事情,好像从来都不关心我,我俩之间,就像陌生的下一站,不清楚那里有多少“流量”,还需不需要“充值”。
几经催促,妈妈喊我乘着国庆假,到苏州相聚。虽同在苏州,但因工作的不同,他俩也不在一起住。母亲手头还有事忙,就打发我一人先去父亲那里。“坐几站地铁就到了。”母亲说。
地铁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因节日的到来而热情四溢,尽管车厢里空调温度已然打得很低,但下车、上车,人们一群一群地拥出、挤进,温度不减丝毫。这就是大城市,下一站,也不一定有座位。
七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大吴让我们给母亲写一封信,让母亲也给孩子回一封信。我母亲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教育、鼓励、期待,溢满信纸,大吴在班上读给同学听,母亲那谆谆的教诲、那似火的热情、那满心的期待,似乎就是成功的榜样,天生的教育专家。大吴读得很激动,说八年级还要写,写给你们的父亲,也让父亲给你们回信。哼,那可别想,我的父亲可从来不会表达。
“下一站,桐径北路。”我原以为大吴就是随口说说而已,他总这样,说不定已经忘了。可没想到,八年级下学期,他又想起这茬儿了。我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只给父亲凑足了半页纸,实在无话可说。我想,父亲大概也是这样吧,交个差事,肯定没当回事。可没承想,大吴在家长群里布置仅一天的工夫,第二天,他便乐滋滋地在班里读父亲给我的信。开头一句“皓然吾儿”,让我吃一惊,紧接着“要不是学校老师的要求,老爸从未想过写信给你!但真的想提笔给你写点什么,一时间却默然语拙……”哇,还拽上文言了,打工的父亲竟然还有这文笔?接着谈感恩,谈努力,最后谈到自己,“因为我自己错过了学习机会,不想你再错过。对不起,皓儿,我不知道怎么去和你交流以及表达我心里的想法,除了会对你怒吼,对你沉默,其他也没什么交流方式……”听到这里,我已潸然泪下。两千多字的回信,多少句的叮咛,为人做事的体会教导,大吴把信放在我的手上,这信沉甸甸的,似乎比地铁里的空气更重。
“养育巷到了,请下车的乘客注意列车与站台之间的空隙。”我到站了,看一眼站名,“情重莫过于血脉,反哺念恩亲”,但我与父亲之间却已没有了空隙,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
下一站,我将直奔父亲而去。
(指导教师:吴小进)
点评
象征比喻,立意深刻。文章将自己与父亲之间陌生的关系比作“下一站”,不清楚“流量”,也不一定有“座位”,是并不能阻碍与切断父子之间的亲情,父亲口头上不善表达,却用书信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心。这“下一站”就象征了美好的希望。
欲扬先抑,对比烘托。写父亲不苟言笑,闷头做事,写自己对父亲的印象,這是“抑”;写母亲开家长会、写信是烘托;而写父亲的回信则是“扬”,让读者看到一种深沉的父爱。
(吴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