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一种Android手机平台的录音播放器的设计方案。首先是介绍了Android的技术背景和意义,描述了Android的关键技术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然后在介绍了如何在计算机上搭建Android的开发平台,是一套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录音与播放软件的设计方案,这个软件分为录音界面和播放器验证界面。在软件系统上使用AVD虚拟机成功的编码和测试了Android录音播放软件,实验的结果充分的表明了以Android系统为基础的开发程序是拥有非常优秀能力,而且在真机上的成功安装使用更是表明了Android程序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起到的作用,在未来的开发和应用上,Android的平台更是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Android;智能手机平台;录音软件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Android平台手机录音软件是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运用Java语言,从手机上直接录取原音文件,可以进行重要信息的存入,也可以在会议中使用,非常方便。Android平台手机录音软件的开发可以把原有的录音工具丢弃,只需要随身携带一只小巧的Android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语音的录入,同时也可以增强对社会语音资料方面的重视,提供在公共场合的一些方便措施,能够为日常的会议,开幕式做好防范,随时可以代替专业的录音笔等器材。想一想,随身携带一只具备了多种功能的手机,远远要比携带一台巨大的设备要方便很多。在Android的录音写入文件当中,存在着MediaRecorder和MediaPlayer类,还有AudioRecord和AudioTrack类。由于在封装的使用和录音的播放上AudioRecord和AudioTrack类的使用比较麻烦,而且不是都能够获得成功,所以就采取了MediaRecorder和MediaPlayer类作为本次代碼编写的首选方案。
二、方案设计
本软件是一个设计界面简洁干净的录音软件,具有双向的Activity操作,一个是语音播放界面可以点击按钮进入到录音界面,另外一个是可以从录音界面返回到语音播放界面。并且音乐库是设定在SD卡的根目录下,每次打开程序都会自动更新音乐库,并且显示所有amr后缀的音乐文件。根据软件程序的需求分析,这个应用程序应该要包含两个主要的用户界面,在这里,就是更进一步的来分析在这两个的用户界面里面,每一个用户界面需要包括哪一些的内容,应该怎么样的来添加使用。每次进入播放界面时,播放程序都会自动搜索手机的SD卡根目录下面的音乐文件,由于代码设置的过滤模式,所以只能够看见有AMR后缀的文件的文件名。在录音界面中,在录音的过程中程序需要提示用户此次录音文件的保存地址和文件的保存文件名,以方便用户寻找和使用关于此次录音的播放文件。在进入录音界面之后,可以点击实现录音的效果,在录音界面的Activity按钮可以返回播放界面,同时还设立了返回值,可以回到首页面去进行播放的验证,相当是设置了一条快捷通道。在音乐播放器中,需要在列表里显示出所有的在手机SD卡根目录下的音乐,所以需要划分一块区域来显示,其中就显示为文件名加音乐文件格式的后缀。在录音的程序里面,设置了给用户看的录音文件的保存提示界面,可以让用户看见文件的自动保存文件名以及录音文件的保存地址,让用户在使用录音文件的时候更加的方便,也使录音程序更加的贴心。从功能需求上分析可以看出,整个应用程序应划分为几个模块,分别为程序启动后的音乐播放界面,录音界面和后台的文件搜索管理。在整个的大体结构上来说,程序的播放器是整个程序的中转界面,因为在跳转和打开应用的时候都是要显示播放器的界面。播放器在打开时就已经开始进行了SD卡内根目录下AMR文件的搜索动作。而处在后台的搜索服务就进行工作。录音界面是有播放器中的Activity跳入的,在后台时是一直保持关闭状态的,只有在进入界面后才可以进行基本的录音服务而对需要的谈话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保存。在完成了用户的界面设计和录音界面之后,整个程序的设计阶段也就到此基本完成了。
三、结语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知识,比如Android环境的搭建、API等。虽程序的设计有点简单,在整个工程上面的构思也显得粗糙了,不足以拿去进行商业操作,用户操作界面也还不够灵活,这些问题还需要今后逐一解决。这个软件还可以进一步扩展,让功能变得更加的强大,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和在生活上更加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逝水流年.走马观花google SDK第二版[J].数字通信.2008,7,98(7):98-99
[2]赵宏伟.Android NDK开发环境实现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2,35(6):10055-10060.
[3]段琳.深入剖析Android Activity[J].信息技术.2011,8,16(8):33-34.
[4]李杨,冯刚,李亮,罗拥华.基于Android的多媒体应用开发与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1,4,188(4):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