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强
(中共中央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部,北京 100091)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准确识变的重要方法、科学应变的必然选择、应对挑战的主动之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号召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全党树立榜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党中央进一步作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决定,并将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根本原则、根本目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与务实的实践导向,是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探讨研究这一重要论述,有助于加深对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重要部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调查研究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具有内在的逻辑体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基本原则的创新发展,汲取了我们党调查研究的历史经验, 提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回应了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的现实需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守正创新”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视作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要途径与重要方法。1843 年,马克思完成了自己关于调查研究的开篇之作《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依据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劳苦大众的欺压与剥削。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个社会的运动和这个革命运动在文献上的表现。”[2]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理论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也经常对工人运动的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思考后所形成的智慧结晶。列宁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首要任务之一是组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3]。列宁从生产关系入手了解俄国社会,完成了《农民经济中的新变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调查研究成果。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然没有直接阐述“调查研究”的概念,但是其调查研究方法贯穿于革命生涯的始终。他们留下的众多著作之所以能够影响世界并指导后来的革命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直面问题并深入大众进行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调查研究思想,为我们党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循史而察,在党的历史上,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4]109由来已久,注重调查研究的传统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村大众,针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写下了《寻乌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厘清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与复杂性。1941 年,党中央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为肃清党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党内存在的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不厌其烦地强调调查研究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实事求是”作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将调查研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一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理论相结合、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重要方法,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对于干部思想形成和行动指挥的重要性,并带领全党在1956 年和1961 年开展了两次重要的调查研究,为党的八大的胜利召开和纠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的错误发挥了积极作用。邓小平同志分析了过去一段时间党内思想僵化的原因与危害,重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5]。江泽民同志针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时代课题,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6]。胡锦涛同志把调查研究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方法,就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时代课题进行调研,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做了基础性、科学性的准备。历史证明,忽视调查研究会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进而造成决策失误,产生惨痛教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将调查研究视作党的“传家宝”,号召全党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调查研究方法,并强调将这一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赓续传承和深化延展了党的调查研究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的实践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早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前往四川进行实地调研,学习沼气生产技术,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给梁家河百姓带来了生活便利。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独自骑车下乡调研,时常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并给县里的领导干部写信,要求大家“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番,多了解一些真情实况,长一些真知灼见,更有效地指导工作,解决问题”[7]。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骑车穿行在山区街道、工厂企业,第一年工作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调研上。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1985—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他的前瞻性与务实性。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理念,大力倡导“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理念。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以调查研究开路,深入思考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理念,推动福州市把每年3 月定为调查研究月,深入万家群众,大兴调研之风,推动科学决策。在福建工作的17 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活用创新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赋予其新的内涵,提出“作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8]“没有调研,就不要决策”[9]等理念。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将调查研究与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倡导“以调查研究抓工作落实”“以调研开局掌握发言权、指挥权”[10],针对浙江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块状经济弊端,开出实施“八八战略”一剂良方,解决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难题与突出矛盾。可见,在多年基层和地方政府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头开展科学高效的调查研究,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与态度一以贯之,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
实现长期执政、破解大党治理难题是党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要想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亟需加强调查研究,对党情、世情、国情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问题加以认知和应对。从世情来看,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发展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许多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世界期待中国声音与行动。从国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提出了新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党的各项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和攻坚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现代化所面临的基础不同、问题不同,千篇一律的政策不仅不能产生实效,反而会“水土不服”。从党情来看,伴随着党员队伍规模的壮大,党内出现许多新社会阶层,管党治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把握新情况、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才能完成好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11]4。注重调查研究不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论创新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更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具体工作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深刻回应了破解大党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是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明确了调查研究的根本原则、功能定位、目标导向、制度创新、方向聚焦等内容,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为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如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思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展工作的根本原则。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不谋而合,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做到实事求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会获得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将调查的结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形成对事物准确、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进而研究清楚问题的内在规律,即“是”。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才能察出实情、析出本质、想出实招、产生实效。调查研究一旦离开了实事求是,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开展调查研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1]11、周恩来同志关于“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11]9等论断,强调实事求是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2],“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 还强调,“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12]。习近平总书记把实事求是确立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并将其上升到党性问题的高度,不仅展现了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坚定决心,更凸显了实事求是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相较于过往,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可采取的调查手段更加丰富、取证渠道更加多元、工作条件和物质保障更加殷实,但是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自始至终都不能动摇。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围绕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组织部署、协调推进、检验反馈,通过调查研究提升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使得各项政策方针更加符合国情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民心民意。
调查研究贯穿于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只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对于矛盾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对矛盾问题的基本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从而进一步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意义,在不同场合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3 年7月,他在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11]42017 年12 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1]82019年1 月,他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本功,也是参政议政的基本功”[11]9,并鼓励党外人士围绕当前党和国家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2022 年12 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政干部要把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作为基本功。”[11]108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在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基本功”“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调查研究作用的根本体现。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掌握好这一“基本功”,将调查研究与政策决策、贯彻落实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对于矛盾问题的规律性认识,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方,进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没有明确的目的,调查研究就犹如大海上失去航向的巨轮,无的放矢。调查研究的目的,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11]116。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切实掌握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各项决策部署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11]119。只有把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理顺了、想通了、办好了,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党员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获得锻炼成长,调查研究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11]102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难预料、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有些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有些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还有些是以前未曾遇到过或处理过的新问题。老眼光、老思路、老办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亟需通过具有超前思维和前瞻意识的调查研究探寻新思路,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此,调查研究必须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始终把能不能解决好现实问题作为衡量调查研究成效的“金标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瞄准重大战略、重点领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紧盯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拿出“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找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提出管用、好用的对策来解决问题。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完善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开展调查研究过程中用过的好做法、积累的好经验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传承下去至关重要。一是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带头调查研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1]61,通过自己的行动为领导干部常态化开展调查研究、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定下规矩、立起制度。二是完善重大问题先调研再决策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全会文件、党的重要文件和重大决策、政府工作报告、重大改革发展举措、部门重要工作文件,都要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11]27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十四五”规划编制等重大方针政策出台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开门问策,走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研究调研材料、网上意见征求等形式了解和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广泛凝聚各方面各领域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全社会全民族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领导干部要落实蹲点调研制度。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嘉兴“蹲点”调研,不仅以普通乘客身份体验公交“村村通”,还在农村社区卫生室、田间地头向农民了解情况,亲自推动制定《关于推进调查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意见》,对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要程序、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协调、建立调研联席会议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学习焦裕禄、柳青蹲点调研的事迹,并指导各级党校落实教师蹲点调研制度。
调查研究必须有“靶向”,调查什么、研究什么是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具体任务各有侧重,但是最终指向都是为了办好关乎国家利益与发展方向的大事与要事。从历时性来看,随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拓展,决定了调查研究的领域与对象必须不断拓展延伸。从共时性上来看,“两个变局”要求我们党必须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解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卡脖子”的难题,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题,除党的自我革命面临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重大课题。在第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用“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13]概括了“大党独有难题”。“三大规律”以及“六个如何始终”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涉及治党治国治军的各方面,是新时代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与主攻方向,是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源自调查研究的具体实践,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为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明确了实践要求。
2012 年党中央下发的“中央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等八个方面对改进工作作风立下规矩,调查研究列居首位。近年来,党中央对于群众强烈反映的“四风问题”进行了大力整治,并取得了明显治理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依然根深蒂固,呈现出复杂性与隐蔽性的特点,成为影响党长期执政的重要风险隐患。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要在调查研究中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让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调查研究的“大敌”,要保证调查研究出实效,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安排、合理确定调研时间、地点,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14]首先,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使调查研究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深度与情感温度,明确调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贯通。其次,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最后,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发现问题和症结所在,增强调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总之,要通过扑下身子、迈开步子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只唯上、不唯实”、层层加码、互相推诿、不作为以及乱作为的问题,通过“四不两直式”调研、“七嘴八舌式”讨论,让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让真抓实干在全党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首次提出“调查研究能力”这一全新概念,强调“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七大能力”之一,并将其作为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针对领导干部提升调查研究能力进行了阐述,“我们重视调查研究,注重加强战略谋划,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领导能力”[11]105。《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调查研究能力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能力强,把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就强;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既是调查研究的主体,也是调查研究的“关键少数”和“中坚力量”,提升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对于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有咬定问题不放松的态度,也要有“解剖麻雀”般的科学方法,还要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工作时提出的调研工作“深、实、细、准、效”五字方针,用心、用情接触百姓,在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细致入微、完整准确、力求实效的调研过程中不断提升其调查研究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要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即将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长期坚持。”[11]119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5]党中央将调查研究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旨在引导党员干部通过调查研究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调查研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突击性、阶段性、短时性任务,不是哪一级领导干部的特定要求,而是对全体党员以及全国人民的普遍性要求,不能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要将“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调查研究全过程,注重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调查研究促使理论学习、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有机贯通起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有效联动,找准裉节问题的难点、堵点和破局点,切实把调查研究的报告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具体工作的有效举措,在推动当下工作的同时为未来发展赢得主动,使主题教育取得实打实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通过调查研究来推动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开展调查研究,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在第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加强改革调查研究”[16]。《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也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十二个方面内容之一加以强调。纵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程,不论是推动上海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作出建设雄安新区这一战略部署,每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落实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调查研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样调查研究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金钥匙”,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释放改革效能、激活发展动能。为此,要将调查研究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全领域:通过调查研究,寻求基层群众的“源头活水”,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科学决策;通过调查研究,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力度,使调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制度性举措,为创造性地落实各项改革政策提供支撑;通过调查研究,检验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成效,及时发现改革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为改革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毛泽东同志对调查研究步骤程序有过比喻:“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4]110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17]虽然字面意义的“调查研究”仅仅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但习近平总书记延伸了调查研究的内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11]115如果仅仅发现问题,而不去作出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研究就是“纸上谈兵”。在实际工作中,衡量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深不深、实不实、好不好,是否形成“发现问题、摸清实情、提出对策、破解难题”的完整闭环是重要指标。选题、破题、答题,一环扣一环,任何环节出现问题,调查研究就变成了“无用之功”。因此,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既要防止出现“调查了,不去研究”,也要防止出现“研究了,不去解决”。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带着闭环思维亲自选定课题、组织实施、撰写报告,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使各项工作有的放矢、产生实效、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