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萍,王梦雅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共同富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逻辑生成上,主要从理论来源、历史依据和现实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二是在理论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对共同富裕的地位、内涵、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在现实意义上,主要探讨了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价值以及在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世界意义。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创新研究,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又有助于增强新时代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以及为什么可以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把共同富裕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基础上,在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特征概括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其激励不足的弊端又推动中国共产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1992 年,邓小平同志明确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改变了以往从特征论范畴认识社会主义,并将“实现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升华。其后,江泽民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胡锦涛同志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等重大论断,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共同富裕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从社会性质来看,是否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与资本主义等剥削社会追求剥削阶级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少数人的富裕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追求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归根结底”的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就内涵来说,本质规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要求是为了维护事物的根本性质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愿望和根本条件。邓小平同志虽然将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中,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工作重点,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进入新时代,无论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了共同富裕将成为新时代的中心任务,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4],新发展阶段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把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的中心任务,将其内化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制定了具体的战略安排,形成了战略规划,侧重于时代性和实践性,并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6]171,不仅从经济上,更从政治上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1. 更加全面地认识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意义。实现共同富裕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实现共同富裕对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意义,并将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主要关注人们获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需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主要关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不仅关注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还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还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丰裕;不仅要追求发展的数量,还要追求发展的质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谋幸福,必须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5]。
再看庄昶,其诗特点在于善用邵雍《观物内外篇》之寓意,以物衬理,阐发己说。如《题沈石田画鹅为文元作》,诗云:“天机我不言,言之欲谁领。柳塘春水深,弄此白鹅影。”[3]卷二,2叶b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国家,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无法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诱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的全民共建共享,坚持人民至上,逐步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极大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强调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才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技术受制于人、人才支撑不足、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高质量发展、制约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因素。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能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消费推动和人才支撑,既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创造性地把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到关系党长期执政的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毛泽东同志已意识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巩固党的领导权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贫困,会出现社会革命。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贫富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引起多重矛盾,导致大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只有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进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政治问题的认识,创造性地把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到关系党长期执政的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一是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党的执政基础问题,归根到底是党的群众基础问题,党的执政基础牢不牢固,主要是看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充分解决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利益问题,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与拥护。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总结党的执政经验,进一步意识到,巩固执政基础不仅要解决发展问题,还要解决分配是否公平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明确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二是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人民幸福的切入点,并把它纳入党长期执政的目标中。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国外来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西方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打压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阻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步伐,不利于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收入差距较大,阶层固化不流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社会稳定,这将成为影响党长期执政地位巩固的重要因素。面对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党中央不仅需要动员群众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还需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身不断奋斗的目标,但由于主权、制度保障、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共同富裕的实现缺乏可行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了新时代为什么可以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一方面,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22 年,我国GDP 突破新高,达到121 万亿元;人均GDP 达到85698 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 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2020 年底,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既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丰富经验,又奠定了实践基础,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变得更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问题,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明确提出,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分阶段实现的全体人民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7]。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涵盖物质、文化、民主、法治等多方面、多层次,客观上决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富裕的认识更加全面,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一步提升对富裕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这些论述系统地阐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表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全面富裕,对这一内涵的认识逐渐走向在物质生活富裕基础上更具全面性的富裕观。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他的思想中包含着同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想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思想。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循渐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路。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在注重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追求富裕的全民性与共同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了对“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认识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首次制定了“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4]分两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蓝图,并不断修改和补充。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进一步将共同富裕的实现阶段细化为三个阶段,形成了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完整表述,即“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5]。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际,确立了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并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时间上有先后、地区间有差异、实现程度上有高低,明确“共同富裕”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8],不仅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发展目标和实践要求,还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道路,并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四个层面阐述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着力点,进一步深化了党在共同富裕问题上的实践探索,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展对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江泽民同志强调共同富裕在党奋斗目标当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实施扶贫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贫困地区人口致富,缩小地区差距。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增加公共事业投入,注重统筹兼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一方面更加重视党的领导,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8],把党的领导摆在了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明确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保证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才能保证共同富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共同富裕纳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之中,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领导的现代化。这些论述都充分证明,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保证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8],因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关键在党,所以需要加强党的建设,从而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是培养堪当民族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既要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又要完善干部队伍的考核机制,培养高素质干部人才,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后盾。二是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一方面,对于党中央制定的各类共同富裕政策,各级党委需要上下联动,因地制宜,高效落实;另一方面, 组织好各领域广大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为共同富裕凝聚力量。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明确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将所有制、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统一于基本经济制度中。另一方面,肯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6]184,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首先,在所有制上,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增强国有经济的主体活力,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带动就业、激发经济活力方面的优势。其次,在分配制度上,提出要构建三次分配相协调的制度安排。一是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完善市场决定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二是优化再分配机制,利用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调节,提高分配精准性;三是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有能力的公众参与慈善业,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做好有益补充。最后,在经济体制上,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既要保证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刺激消费进而增加供给,促进财富增长;又要统筹好公平和效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运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股力量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党始终将发展问题看作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毛泽东同志主张变革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实现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促进了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理念,提倡“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使我国生产力不断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深化为“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5];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他继续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1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实现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具体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8]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发展阶段,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高新技术突破核心技术的缺陷,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坚持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协调发展理念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致力于“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底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有序推进生产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民实现生活富裕。四是坚持开放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外部动力。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五是坚持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注重发展过程和共享过程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设计,制定循序渐进的共享政策,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第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既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又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生产高质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达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此外,还必须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另一方面,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联动,互利共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国内国际共同繁荣。
第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夯实社会基础。教育、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是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的重要保障,所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问题。进入新时代,虽然覆盖全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已经建成,但是仍存在公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8],这就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明了方向。一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公共服务消费水平;二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倾斜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三是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兜底救助体系,使医疗服务惠及每个家庭;四是建立健全多渠道保障、多主体供给、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等,消除基本差距,让所有人能够更多、更公平地获得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先行示范。我国虽然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所以要选取部分地区进行先行示范。因此,要支持浙江地区先行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助力其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为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汲取经验。经过一年的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精神富裕有待提高、数字化利用不足等问题。对此,浙江地区做出了进一步的实践安排,一是做大蛋糕,追求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实现省强民富;二是缩小差距,扩中提低;三是提升精神产品的服务与供给,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四是通过数字化变革,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便利。
第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我国农业竞争力弱、大量脱贫人口依旧处在返贫边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5]。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补齐共同富裕短板的必由之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到2025 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加强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一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二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方面,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对边缘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扶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加强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
第四,鼓励人民勤劳致富,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内在动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但劳动者的劳动与其收益呈正相关则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所有物质财富都作为商品占有者的财产同工人相对立”[11]。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鼓励劳动者勤劳致富,才有助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鼓励更多人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要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增强人民致富本领,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二要健全要素所有者的产权保护机制,鼓励要素所有者按市场贡献获得收入,使劳动者通过自身勤劳奋斗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三要防止阶层固化,给更多的人提供创新致富的机会,让人人都参与到创造幸福生活的发展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