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金平
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江西景德镇 333000
陶瓷作为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内涵。在陶瓷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古彩装饰技法的应用为陶瓷增添了灵动的活力和丰富的美感,使其从单一的生活器具提升为富有艺术魅力的工艺珍品。陶瓷古彩装饰中丰富多彩的色彩,是它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本文拟通过解读古代陶瓷古彩装饰中色彩运用的历史沿革,探讨其色彩应用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文中主要从色彩的来源和发展演变、不同历史时期色彩运用的风格特征、色彩运用蕴含的文化意蕴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厘清陶瓷古彩色彩运用的历史脉络及其反映的文化意义,充分认识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中色彩运用的独特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陶瓷的色彩主要源自对天然矿物矿石的加工应用。最初的原始陶器多采用黄褐色土陶料烧制而成,单一的色调反映了当时技术的局限性。随着烧造技术的发展,古人开始利用各种天然矿石来获得不同的陶瓷色彩。含铁的黄砂和红铁矿会在高温下烧成黄色、绿色和红色;含铜的雄黄可烧制出蓝色;白色主要来源于高岭土等天然瓷石。这些矿石经烧制、细磨后制成色料,配以适当的釉料,可在瓷器表面描绘出丰富的色彩装饰。我国古代陶瓷工匠对天然矿石资源的利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初主要是单独应用某一种矿石获得单一色彩,烧造技术逐步成熟后,开始配制混合多种矿石烧制的复合色料,色彩层次更加丰富。明清时期,借鉴引进外来的矿石,成功研制出许多新的装饰色彩。这种对天然资源持续利用与改造的过程,推动了我国古代陶瓷色彩的不断进步。
在利用天然矿石的基础上,我国古代陶瓷工匠还根据实际需要,通过人工配制各种釉料和彩料,使陶瓷的色彩装饰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人就掌握了在陶器表面涂抹提取的增强陶器质地的技巧。随后陆续发明了铅釉、镉釉等不同种类的釉料。这些人工配制的釉料丰富了陶瓷本身的色调,也为上釉装饰创造了条件。至宋代,已初步掌握配制多种复合彩料的方法,可在白釉地上描绘出青花、灿彩等多种色彩装饰。明清时期,采用复杂的釉上彩技法,可完美再现山水人物等复杂图案。人工釉彩的配制,不仅丰富了陶瓷色彩的层次,也给陶瓷带来更美丽的质地。这些釉彩往往经过工匠反复摸索实验才得以成功,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智慧与精神。将天然色彩与人工配制的釉彩巧妙结合,使我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达到空前的高度。充分认识釉彩发展的历史,对于厘清古代陶瓷装饰艺术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主要为简单的手制夹砂红陶,烧制时大多不施釉,呈现天然的红褐色调。原始时期的陶器色彩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原料自身的天然颜色。到了夏商时期,出现了黑陶和灰陶,烧制技术得到提高。秦汉时,陶瓷烧造技术有很大进步,开始应用天然铜绿来做色料,出现了绿釉陶。此期间的陶瓷装饰以线描花纹为主,色彩以黄、绿二色为基调。原始朴拙的色彩运用,反映了早期陶瓷仅将重点放在实用功能而非装饰效果上。
隋唐时期,我国陶瓷烧造技术取得很大进步,三色釉已较成熟。配合描金法的运用,陶瓷装饰呈现出多种颜色的组合。唐三彩最具代表性,通常采用黄、绿、白三种釉色,并加上金彩描线,色彩丰富华美。五代南北朝时北方窑已开始应用码头彩技法。这一时期的陶瓷装饰图案繁复,色彩明快,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富足生活和精致生活情趣。多色文饰的运用丰富了陶瓷的装饰语言,使其作为一种工艺美术走向成熟。
宋代是我国陶瓷色彩装饰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不仅著名的定、汝、官等多种样式的瓷器大量应用多色描绘,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青花技法。定窑五彩、汝窑经彩、南宋官窑的梅瓶等,通过多种彩釉的搭配描绘出精美的花鸟图案。与此同时,采用钴材料烧制的青花料也得以应用,呈现出层次丰富的靛青色调。这两种装饰技法的出现,推动了我国陶瓷色彩运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使陶瓷色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
元明时期,我国陶瓷古彩装饰色彩呈现出高度繁荣。元代发展起来的青花已经十分成熟,呈现深沉稳重的靛蓝色,装饰内容也更注重寓意。明代中期开始,釉里红、釉里青等新技法不断涌现,使陶瓷色彩的层次更加丰富。此外,吸收外来的科技,成功研制莫高窑、栾窑等新品种。这一时期色彩运用的多样特点,反映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大变化,标志着我国陶瓷古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丰富的色彩语言为后世描绘生动的历史画面和传神的图像提供了可能。
陶瓷古彩装饰色彩的运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美学思潮息息相关。原始时期陶瓷的自然天成色彩,反映出朴实自然的美学追求。到了隋唐,多色文饰的绚丽多变折射出统治阶级的奢靡品味和抒发的文人情怀。宋代工匠阶级崛起,审美趣味转向淡雅内敛,青花瓷的静谧沉郁就成为这一时期审美理想的代表。明清时期外来文化的输入,社会思想开放,使陶瓷色彩出现空前丰富的可能。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古彩色彩的运用积极回应了该时期的审美需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美学表达载体。研究色彩演变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洞见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精神追求。这种体现时代气息的审美功能是陶瓷古彩得以世世代代赏玩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瓷古彩装饰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也常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间信仰。如唐三彩色彩明快,装饰内容丰富,反映出盛唐时期富裕、开放的社会氛围。宋代瓷器青花颜色清新淡雅,使用大量书卷诗文图案,与当时士大夫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调高度一致。明清瓷器上开始出现西方传教士图像,采用多种新奇色彩,反映了外来文化对国内的影响。具有传统民间信仰寓意的图案,如蝙蝠、牡丹、唐草等,也通过特定的色彩呈现出吉祥和谐的意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瓷的色彩语言如同时代的注脚,有生动地记录下历史事件的印记和民间信仰的烙印。研究陶瓷色彩背后所反映的丰富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洞悉民族的精神世界。这也是陶瓷得以成为“国之瑰宝”的重要原因。
在浓浓的艺术魅力背后,陶瓷的功能属性也通过色彩得到直接体现。不同用途的瓷器采用不同的色彩,以示区分。如唐三彩中的黄色代表皇家,绿色代表贵族,留白代表百姓,从色彩上直接显示出等级差异。官窑瓷器色彩高雅清新,代表了文学的品位。而民窑的多彩釉和五色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清兴起的“龙泉青瓷”配色清冷,与它的饮水功能高度契合。此外,色彩上的华丽程度也常常匹配着瓷器的用途。如景德镇“万历五彩”色彩绚丽,多应用于摆设。而白瓷青花则更多地用于书斋水仙。这些例子表明,陶瓷色彩的选择并非单纯出于装饰,而是在视觉上强化了器物功能,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综上所述,陶瓷古彩的色彩运用并非华而不实的表面装饰,而是将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有机统一,将形与神双双兼顾的智慧结晶。这也是中国陶瓷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对陶瓷古彩装饰色彩使用的历史沿革和意蕴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色彩在陶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陶瓷的表现语言,也成为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视角。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能够依靠天然资源和智慧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陶瓷装饰世界,实在令人钦佩。这种对自然和谐的态度以及创造美的智慧,值得我们不断研习和发扬光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陶瓷古彩装饰色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当代设计创作中去,使中华民族的美学情怀得以在新时期焕发青春活力。这无疑会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必将推动设计创意的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