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宏亮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语言变异,而所谓的变异修辞在广义上是指站在变异的角度对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进行探讨,即常规修辞形式的偏离,语境是语言变异发生的根本。 对于变异修辞的效果以及阐述而言,语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境能够对使用者的变异修辞进行限制,而在理解变异修辞意义的过程中,语境则起到重要的解释作用。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对于变异修辞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忽视了对语境的研究。
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汉语网络语言通过最基本的汉语文体,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 网络是一种休闲媒体,网络用户在聊天的过程中,由于较为随意且又无法使用一些口头语言,在不借助语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字符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汉语网络语言与人们心理认知中的口语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它也不同于传统语言中的书面语言,是一种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融合的语言。
网络流行语首先需要人类大脑形成需要传达的信息,随后通过键盘和网络进行传递,随后在另外一个信息终端进行信息接受,最后在信息接收者的大脑中进行解码。 这就是一般情况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流程[1]。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多解的概念,所谓的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人们在网络上的交际行为,互联网用户通过聊天室、论坛等等多种聊天途径中进行使用的文字[2]。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其在特殊的传播语境中有特殊的意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互联网用户为了提升交流效率,让交流变得有趣,长此以往就产生了网络流行语。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发展迅速,在网络传播中汉语网络流行语传播更加迅速,一度成为民众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网络文化催生的语言现象,能够最直接地体现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更加频繁,其产生的途径也在不断地增加[3]。 得益于互联网平台,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传播更加便利,广泛的应用群体也让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创造条件更加丰富。 站在汉语网络流行语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早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与其他人的差异性需求,用数字代替汉字,诸如 “886(拜拜了)” “9494(就是就是)” 等,到后来的 “XSWL(笑死我了)” “GG(哥哥)” 等英文字母式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从开始的意义不强,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包含各种娱乐新闻、时事热点,具有相当高系统化程度的语言系统。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而 “流行” 这一特点恰好又是其生命力的最好体现,为了确保能够吸引到更多受众的眼光和关注,这些流行语会进行内部的淘汰和竞争,互联网的时效性也促使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快速更新换代。 快速更新的网络信息,使其使用者不会将注意力太过持久地放在一件事物之上,受众会在其他热点话题中发掘创造新的汉语网络流行语,民众的关注重点也会随之转变,逐渐淡化以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热度。
汉语网络流行语得益于网络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限于网络文化的影响,民众在创造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始终将差异性放在首位[4]。 因此,与传统汉语文化相比,汉语网络流行语在结构上有十分明显的差别。 例如:语言组成形式上,语码混用的形式较为常见,也就是将汉语和各种外语混合使用,又或者是将普通话与各种方言混用;在语言的形式上,汉语网络流行语有着十分明显的形式简略性,经常有超常缩略的汉语网络流行语形式出现,其省略话语的内容十分反常规,生成了全新的语言形式。 汉语的省略有着明确的规则,而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缩略则打破了这种限制,在此基础上,使用者在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通常都需要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或者是语境相结合。
互联网有着极强的包容性,相应的网络文化也十分尊重所有参与者的个性,重视个体对自身意见的表达方式与自由,而这也是网络文化整体构成个性鲜明的根本,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促使汉语网络流行语逐步形成了这种鲜明的风格特点[5]。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系统十分特殊,每一个使用者对内容的持续使用和更新是汉语网络流行语活力的根本,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因不同的个体使用而有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在现代民众的交流过程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为保障其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得以生存,多样化的内容表现形式也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独有的风格特点。 其次,汉语网络流行语的风格特点在个体语言习惯上也有体现,不管是外语和汉语的混用还是普通话与方言的混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使用者的个人语言习惯。 汉语网络流行语在表现风格上有严肃、庄重、恶搞以及幽默等形式,例如 “单身狗(单身的人)” 的自嘲、 “不要迷恋哥” 的自信、 “我躺平了(放弃挣扎)” 的戏谑,都能够充分体现在网络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风格特点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语言内部各因素相互制约
作为现代汉语系统内部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现代汉语系统是所有汉语网络流行语变异修辞的基础,也正是这个原因,现代汉语内部各要素都会对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修辞产生影响[6]。
在整个汉语系统中,双音节词十分常见,而汉语词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向双音节化靠拢。站在音节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不管是谐音词还新造的词汇,也是以双音节为主体,例如谐音词: “斑竹(版主)” “群猪(群主)” “杯具(悲剧)” ;外来汉字记音形式: “马克(mark,标记)” “哈皮(happy,开心)” 等。 双音节词汇是民众在使用和创造汉语网络流行语时的首要选择,这也正是受到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导致的。
其次,汉语网络流行语常见的类词缀现象也十分常见,作为构词能力最强的各种新兴类词缀,通过变异修辞,原本自由的语句构成变得十分黏着,更虚化了这些词语的含义而构成了大量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经过变异后的词义作为附加的词汇意义对这些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词义又产生了影响。 这些汉语网络流行语能够促使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内涵得以丰富,并对现代汉语词语的聚合规则进行完善,是现代汉语构词的发展趋势[7]。
2.语言的内部类比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曾首次提出 “类比” 这一概念,所谓类比就是以单个或多个形式为模型,参照一定的规则形成新的词语,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修辞中类比的概念也十分重要,同样是以现有的规则为原型进行拓展和延伸,并在其他领域进行应用[8]。 以词音变异为例,谐音类汉语网络流行语是当前整个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占比相对较多的流行语类型之一,基于语言内部的类比是民众创造这类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基本。 例如 “886(拜拜了)” 等,这些谐音形式都能够在现代汉语系统中找到原型,是民众参照谐音的范例通过类比的形式创造出了的汉语网络流行语。
就本质而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诞生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当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出现了众多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不同的输入法、多元化的网络平台,民众在互联网上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修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网络语境下汉语网络流行语受到了不断的推动与发展。
早期的网络交际平台都是一些聊天室系统,虽然这种方式的网络交际网速慢、链接不稳定、功能单一,但还是吸引了大批的受众,由此可见以网络为载体的交流方式能够吸引天南海北的更多受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互联网社交平台众多,微信、QQ 等通讯软件有着较高的用户黏性,在网络语境下,不同文化群体的受众都有这一套隐语系统,正是这种隐语通过不断的使用和变异成了汉语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
随着计算机汉语输入方式的变化,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修辞也随之改变。 在早期,汉语输入法无法提供高效率的输入,很多民众又无法快速接受五笔输入法,民众为了方便交流开始使用一些超常变异或者简单的语言,这正是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根本,例如,在这一时期创造出的大量数字谐音汉语网络流行语。 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手写输入以及拼音输入开始被人们广泛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输入难的问题,但在这一时期的汉语网络流行语创作中,现代汉语同音语素较多的特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用户使用拼音输入法的过程中,系统往往会根据用户的习惯提供更多备选的方案,而这些备选方案中不乏一些诙谐幽默、组合形式特殊的选项,例如 “鸭梨大(压力大)” 等,现阶段民众创造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输入法谐音已经成为了重要手段。
我国社会在发展,社会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包容性,早期在称呼一些互联网爱好者为 “网虫” ,这种称谓有着较强的贬义性质,这也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互联网的排斥性。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民众开始逐步接受并且广泛的应用,自由与创新也成为这一社会时期民众的心理取向。 民众开始接受 “人” 的个性与差异性,而这也是逐步构成当前网络文化思想的核心。 对近年来汉语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不断发展的原因进行剖析,能够发现新兴汉语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心理前提就是不断创新与追求个性。 因此,汉语网络流行语变异修辞不仅是对网络语境的完善,同时社会环境也在对网络语境的内涵进行拓展,推动了汉语网络流行语变异修辞的发展。
就《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截至2019 年12 月,我国网民总数中有65.1%的10 ~39 岁民众群体,其中20 ~29 岁之间的青年网民占比更高,这说明我国网民中已经存在数量较多的青少年。 思想开放,更渴望新事物是该年龄段人群的主要心理特征,为证明自身的存在,他们往往会采用一些个性的方式吸引大众的注意。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上,民众的各种奇思妙想有了发展空间,他们借助自由、匿名和开放的网络特性,不断地创新和改造传统语言形式,有的开始使用一些很久不用的汉字,有的对汉字进行重组,还有的更换传统汉字的词义、词形以及词音,对传统汉语中最为稳定的语法进行挑战,使用各种变异的修辞赋予其全新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
个人在受到外界影响的过程中,自身的认知、判断以及知觉开始迎合大众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现代网络中,很多人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彰显,得到更多种的关注,但同时又不希望自己的被大众孤立,因此,在表达个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已经成为当下很多民众在网络上获得安全感以及满足感的来源。 这种心理的出现就导致汉语网络流行语在变异修辞的过程中网民既想展示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又对其他人的汉语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保持关注,对他人的创作进行模仿。 对于汉语网络流行语而言,从众心理的影响十分广泛,例如 “ × ×哥” 。 该词最早出现是由于 “犀利哥” ,这时的 “哥” 还有浓厚的 “江湖大哥” 意义,这种语境下的 “哥” 更多来自香港电影中的大哥。 但是由于 “犀利哥” 有另类的装扮和行为习惯, “犀利哥” 中 “哥” 的语义开始逐步向 “特立独行” 的方向转变,人们开始用 “ × ×哥” 的方式形容身边一些 “个性” 的人, “ × + 哥” 的汉语网络流行语就此出现。民众的从众心理促使他们开始对其他人的创造进行模仿,但是每个人对汉语网络流行语都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修辞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模仿行为,但同时又有了新的创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从众心理推动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修辞变异,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力。
总而言之,汉语网络流行语有着极强的时效性与创新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语言能够充分映射人们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在互联网交际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变异修辞现象,汉语网络流行语能够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实情况反映出来。 变异修辞会对人们的日常交际产生直接影响,在网络语境下,汉语网络流行语产生了内容丰富以及生动活泼的全新词汇,这种变异修辞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