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秋芳
作为我国博物馆的重要分支,人物类博物馆是纪念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博物馆。 “它与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以围绕学习、研究和弘扬传主个人(及群体)的相对复杂和抽象的精神文化价值层面的内容来展开工作的。”[1]人物类博物馆因人物的较高知名度等而被青少年熟知。 人物类博物馆具有独特的标识、特有的浓厚人文特色。 “比之于一般博物馆更具特性,亦即特定的人物的特性” ,以纪念人物的成就、精神与人格;其得天独厚、富有个性的馆藏、特色鲜明的主题与内容,属于不可再生的有形与无形资产。 因此,人物类博物馆开展馆校合作自然不仅有博物馆的一般特点,又带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
近些年,馆校合作、第二课堂作用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馆校合作重要的政策支持;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突如其来的疫情等,也给人物类博物馆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带来机遇和挑战[2]。 本文拟以冰心文学馆的实践经验为例,具体介绍该馆探索馆校合作模式的具体做法、取得成效,并尝试就当前人物类博物馆馆校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福建省冰心文学馆是中宣部颁定的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唯一所展示冰心生平与创作的历史人物专题博物馆,具有鲜明的 “文学” 属性。 它位于福州市长乐区,于1997 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展厅面积有600 多平方米,内设有 “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 ,展现冰心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该馆收藏有许多冰心手稿与手迹、版本书籍,冰心使用过的物品、字画、名人贺卡与信件等各类藏品。一直以来,冰心文学馆十分重视探索馆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方法与途径,坚持 “走出去” “引进来” 并重,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冰心、走近文学,精心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与载体,开创了第二课堂的新局面,为营建青少年成长的知识乐园与精神家园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经验和做法[3]。
博物馆是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到馆参观或参加各种活动,可以使他们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有益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冰心文学馆倡导进馆有益,吸引更多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冰心文学馆,走近冰心,感受冰心 “大爱” 的精神;引导他们阅读冰心作品,喜爱文学。
博物馆研学指的是运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模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冰心文学馆主动对接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来馆参观、学习,共同举办 “踏寻冰心‘爱’的足迹” 夏令营等。 除了省内中小学,冰心母校北京第166 中学 “冰心文学班” 的师生连续多年来在冰心文学馆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该校还和教育部门、媒体等跨领域合作,联合策划征文、小记者研学活动等特色研学活动,如小学生现场作文竞赛活动、 “冰心杯” 福州市中小学生征文活动、 “冰心作品诵读比赛” 和演讲比赛项目、小记者研学基地实践活动等,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
让学生走进博物馆承担志愿服务,在增加他们对文博知识、历史文化了解的同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冰心文学馆与共建学校携手,开展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好岗前培训指导,合理岗位分工,馆内还为志愿者提供午餐、志愿服务证明,配合完成学校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要求,组建了相对专业、稳定的学生志愿者队伍。 该馆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成立冰心文学馆志愿者队,大学生志愿者们定期在文学馆提供讲解、引导、宣传等志愿服务;疫情期间,冰心文学馆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筑梦冰心” 实践队依托微博、微信两大网络平台举行线上展览直播,全网覆盖人群超2 万人。 该馆积极培养小小志愿者、小小讲解员。 冰心文学馆由专人负责小志愿者的筛选、统计、考评,组织志愿者举办 “文明出行” “诚信教育” 等系列主题教育等。每年的寒暑假,许许多多的小志愿者们,在冰心文学馆中,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冰心文学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与长乐区洞江小学共同举办 “小小讲解员” 兴趣班,以孩子的视角讲述冰心的故事、开启文学之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宣讲人。
冰心文学馆有意识突出其 “专业性” ,充分发挥文学类博物馆集聚优势,用好文学馆资源富矿,提供更多优质公益性展览给广大学生,与同类馆联办文学展览,展现文学类博物馆为学校服务的水平与风采。 该馆先后与郭沫若纪念馆、巴金故居、曹禺故居、郑振铎纪念馆、蒲松龄故居、绍兴鲁迅纪念馆等联办 “珍贵史料展” 、与巴金故居共同举办 “巴金冰心世纪友情展” 、与丁玲纪念馆合办 “‘冰’映成辉——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双子星” 等文学展览。 其间,冰心文学馆都会向当地学校宣传、推介,深入学校向师生推广文学知识。 从纸上阅读走到线下展览,青少年得以体验文学的魅力与力量,展览成为了他们的打卡地。
博物馆与教育部门举办研讨活动,邀请博物馆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线老师开展研讨交流,可以加强馆校联动,拓宽科教渠道,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理论引导,便于馆校更好地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冰心文学馆与福州市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举办了两届的 “博物馆与学校第二课堂研讨会” ,邀请博物馆界专家学者、中小学校老师参加。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与老师们就如何更好地开展馆校合作,互相倾听彼此的意见与建议。 大家声气相通、相互启发,博物馆与学校共同把脉,提出了许多创新第二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这不仅开阔了与会者的视野,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迪与借鉴,也对今后的馆校合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通过组织与参加此类学术研讨,也让冰心文学馆能够更多关注到学校和师生的想法与需求,同时增加了自身的活力与吸引力。
在国家实施 “双减” 政策下,在馆校合作中,普遍存在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的问题。 对中学来说,受到中考和高考的压力,组织 “学校以外” 的活动时间受限。 针对这种现状,博物馆走进校园、贴近学生办活动,可以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
这些年,冰心文学馆开拓出一条 “冰心文学进校园” 、上门与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路子,丰富了青少年校园文化生活,让他们留下美好记忆。
让优秀展览走出博物馆,走进校园。 冰心文学馆利用自身特色资源,立足创新,让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走过的文学道路” 展览走进校园。
一是设计校园专题展览版本。 博物馆的常设陈列是以馆藏文物为依托,而校园专题展览主要以图片为基础,配以版本实物,突出轻便出行、容易布展的特点。
二是采用适合青少年理解的说明文字和展示手段。 针对青少年活泼、爱动的特点,在陈列中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尽量引入互动内容,以提高教育效果。
三是增加讲解的故事性、生动性。 青少年观众年龄跨度比较大,讲解员根据青少年年龄层次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结合本地特点,编写既具有针对性,又有青少年语言特色的讲解材料,语言力求浅显易懂,富有亲和力,以启发诱导式和问答式的生动语言来提高讲解的吸引力。
这些年,冰心文学馆先后在福建省的福州、泉州、南平等地30 多所中小学校举办展览。 受省外学校的邀请,还组织赴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展出,深受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冰心文学馆除了本馆研究人员,还有一批客座研究员,他们来自高校等科研单位。 该馆常年组织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设文学公益讲座,送上了文化 “大餐” 。 讲座向学生推广各种人文知识,让他们分享文化艺术的精彩与魅力,激发其读好书、赏经典、勤写作。 同时,冰心文学馆还经常邀请教学名师为当地师生开设讲座,为学校师生搭建领略名师风采的平台,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写作信心。
将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博物馆资源课程化,可以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在国家政策层面出台 “双减” 政策、《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等背景下,使博物馆资源课程化,让博物馆与学校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流程,更具重要意义[4]。
作为文学大家,冰心的《山中杂记》《纸船》《观舞记》《繁星》《春水》《寄小读者》《谈生命》《只拣儿童多处行》《雨后》《一只鸟儿》《忆读书》等众多作品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鄂教版、湘教版、浙教版、教科版、长春版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冰心文学馆有意识地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了中小学对博物馆资源的深入开发及利用,推动课程教育与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有机融合,从而提升了学习活力。
新媒体的利用已经是博物馆教育的常规方式。依托互联网,场馆教育通过 “数字博物馆” “云游博物馆” 等多种形态呈现;而对学校教育来说,在线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利用成为一种 “新常态” ,学校教育打破原有的物理空间束缚,实现了教育空间的拓展[5]。
冰心文学馆着力打造 “云展览” “云课堂” ,助力博物馆资源走进学校,构建线上合作渠道,有效实现博物馆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扩大了馆校合作的辐射面。 如,2020 年4 月12 日,冰心文学馆与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联手 “云课堂” 直播,与该校上千师生一起走进冰心的文学世界。
人物类博物馆在开展馆校合作方面虽然取得不少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问题的存在,也会消减馆校双方进一步合作意愿,不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1.对目标群体细分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教育的精准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情况下,对现状及目标人群的细分存在不足之处,未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青少年群体的特征与需求细分以及新特点、新趋势分析不够;缺乏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差异化需求的有效策略与手段,无法做到 “有的放矢” 。
2.品牌性、地域性不够凸显
不同的人物类博物馆,因为所纪念人物领域、成就、精神品质以及所处地域的差异,每个馆都各具特色,都是 “独一无二” 的文化资源库,每个馆都拥有其他馆无法复制的特殊意义。 但某些馆对自身的优势、特点与不足分析不够,对当地文化也缺乏足够重视,活动设计未能有效凸显本馆 “行业性” 、品牌性和地方文化的特色,活动区分度不高。
3.合作模式陈旧、创新不足
有些馆在活动设计方面固守成规或模仿、照搬他人,活动设计同质化、重复性现象严重,后续创新不足。 甚至 “一套阵容打天下” ,加上馆校间对话互动不够,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体验不充分,成了走过场、走形式的 “一锤子买卖” 。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做好目标群体的细分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调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如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设计匹配他们不同需求与心理特征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相应的活动。 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 “第二课堂” 的效果。
2.彰显时代性
开展馆校合作、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弘扬时代风尚与精神的文化。 人物类博物馆要注重博物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元素的融合,顺应时代趋势,利用好新技术,适当加入时代性流行元素,使之更贴近青少年自身经验,更便于他们理解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生动活泼的个性、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构建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人物类博物馆应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神,挖掘、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构建起差异化的核心文化品牌形象,通过高质量、高辨识度的展览与社教活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来吸引青少年。
总之,作为博物馆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人物类博物馆在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 人物类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馆校合作新途径,满足青少年的知识追求和成长需要,引导广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青少年素质教育推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