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
广西文场又称“文玩子”“小曲”等,是流行于广西桂北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也是广西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文场用桂林方言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曲调优美,唱词文雅,既善抒情,又长叙事,堪称流淌于山水间的清音雅韵。广西文场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数人表演的“坐唱”,一人表演的“立唱”;也有唱做结合的“走唱”;还有化妆、穿戏装演唱的“文场挂衣”。传统的广西文场伴奏乐器称为“五件头”,以扬琴为主,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为辅,后来增加了二胡、中阮、板、鼓、碟子、酒盅等辅助乐器。
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八桂绿城小学于2020年7月将广西文场引入校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特邀广西文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红玉的弟子、广西教育学院副教授申婷入校指导,并把广西文场融入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按低、中、高年级分层次进行教学,从鉴赏、演唱、舞台表演等方面训练学生。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小达尼曲艺团,优选声线好的学生入团,培养非遗传承人。曲艺团目前有20多名团员,每周一至周五早上8:00~8:50训练,由黄艾林、王芸菲、廖志芳三位音乐老师负责训练。
广西文场用桂林方言演唱,极具地方特色,但曲艺团的团员们平时说的都是普通话,光是学会说桂林方言就有一定难度,更别提要用桂林方言唱出曲中的韵味了。且广西文场的大多数唱词都是一字多音,唱起来容易出现音准有偏差、吐字不清等问题,三位音乐老师通过钢琴带唱、教唱谱等方法一一解决团员存在的问题。而歌曲较具有地方特色的部分,则要求团员们先学会用桂林方言说歌词,再学唱。
在表演广西文场时,有时候需要演唱者拿板、鼓、碟子等器具当击节乐器,所以团员们要学会“打碟子”——左手拿瓷碟,左右手中各拿一根筷子,然后用筷子在瓷碟上打出节奏。且有时候还要求团员们边走队形,边“打碟子”边唱,这对小学生来说难度颇大。但团员们经过刻苦地练习,逐渐掌握了“打碟子”技艺的要点,让筷碟在双手间灵巧地飞舞,发出清脆的声音。瞧,现在曲艺团的团员们在表演广西文场时有板有眼,从眼神、手势到站姿,从神情、唱腔到道白,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颇具专业范。
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曲艺团排演了借古喻今、歌颂清廉正气的《一池青莲》,以及传递“黄文秀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理想信念的《文秀,你回来啊》。两个节目都获得了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比赛的银奖。
2022年8月,学校原创曲目《一面旗》成功入选第十届全国曲艺大赛线上展演名单。该曲目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广西灌阳县新圩镇黄家四代人接力保护红军战士留下的红旗的感人故事。《一面旗》曲调悠长清亮,表演者弹打结合,唱出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
通过学习广西文场,学生们感受到了曲艺之美,六(7)班的陸高芸说:“加入曲艺团已经两年了,记得我刚学广西文场的时候老跑调,第一次登台表演时甚至紧张得把词都给忘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才没有放弃。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唱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自信了,现在登台一点儿不怯场了。”
六(3)班的唐嘉懿说:“我学了广西文场和桂柳话,才知道原来咱们广西的方言那么好听。广西文场很美,不仅词曲美,舞台表演也很美,我要把广西文场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