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闪亮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長
德国电影《西线无战事》获得2023年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摄影、美术设计、视效、声音、化妆和发型、原创配乐和改编剧本等九项提名,最终赢得最佳国际电影、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原创配乐奖。在此之前,《西线无战事》包揽了年度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非英语电影和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
《西线无战事》于2022年9月12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10月28日上线奈飞流媒体面向全球播映。影片改编自德国著名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于1929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是作者作为士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五次负伤的亲身经历,也刻画了战争一代德国青年响应政府号召弃学从军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原著自1928年11月起在《福斯报》持续连载,单行本于次年1月由德国柱廊出版社发行,首印五万册,五个月后卖出50万册,过了一年又卖出100万册,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50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达2000万册,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在所有以两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德国视角一向较为独特,此次《西线无战事》的翻拍版本被评论界誉为“年度世界最佳战争电影”。影片中,1917年的德国深陷炮火,热血青年保罗·博伊默尔17岁参军,在战场上目睹同伴们接连惨死、战壕里尸堆如山,满腔爱国激情被战火摧残殆尽。与此同时,在交战方法国严苛的和谈条件下,德国军政高层产生分歧,一名鹰派将领在大多数德军士兵为战争即将结束而感欢欣时,竟然在协议停火即将生效前的15分钟强令他们再次突袭法军阵地进行肉搏。保罗最终战死,但死得异常平静,就像原著所写:“他向前倒下了,好似在地面睡着了。把他翻躺过来时,你会发现他并没有遭受太多的痛苦:他的脸上呈现着平和与宁静,好像很高兴结束终于到来了。”
由朱雯先生翻译的《西线无战事》中文版以这样的字句悲凉结尾:“1918年10月,他倒下了。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小说《西线无战事》1930年首次被搬上大银幕,由好莱坞导演刘易斯·迈斯通拍成一部时长达157分钟的同名有声黑白电影。这部电影首映时,一战结束仅有12年。该片获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首次获得最佳电影称号的战争题材作品。
1930年12月5日,这部电影在柏林上映。首映式开场没多久,影院里突然泛起一股刺鼻的胡椒粉味,观众涕泪横流,随后大量老鼠串出,现场乱作一团,人们尖叫着逃离放映厅。随后,魏玛共和国政府撤销了上映许可,影片在德国遭禁,原著小说也被取缔,作者雷马克更被褫夺德国国籍。
1979年,《西线无战事》第二次被改编成电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台翻拍出一部时长123分钟的台播彩色影片,由德尔伯特·曼执导。电影耗资125万美元,参与制作人员达2000人。电影在捷克斯洛伐克拍摄,影片获得金球奖最佳电视电影奖以及艾美奖最佳限定剧和特别电影剪辑奖。
2022年的翻拍是首次由德国导演改编并在德国本土拍摄。爱德华·伯格导演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这个主题在一战结束后100多年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2022年版《西线无战事》开始制作时,伯格导演对欧洲局势忧心忡忡。他说,“英国脱欧,匈牙利出现右翼政府,法国、德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极右翼势力崛起”;“突然间,欧盟这样一个为我们带来70年和平的大家庭也开始备受质疑”……
伯格与其家人住在柏林,对身边越来越多的仇恨言论深感震惊。他形容,“在上班的地铁里能够听到新闻广播,‘我们应该把默克尔吊在墙上’之类的话语听起来就像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死灰复燃促使伯格下决心翻拍《西线无战事》,以表达心中郁结的愤懑。伯格说,“我觉得现在正是制作这部电影的最好时机。希望能起到警醒作用,因为大多数人以为战争已经远离我们”。
伯格说,“美国和英国都一直在通过战争电影塑造英雄并为自己辩护,但在德国的战争片中,不存在英雄,也没有对杀敌的赞颂,因为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