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3-04-23 22:27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课堂

丁 乔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38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思想政治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劳动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思政课堂劳动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中国教育迈上新台阶拓展了新的方向与路径。因此,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探索构建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常态化机制,完善协同育人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2],并将“劳育”纳入“五育并举”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战略。对此,高校在加强融通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将劳动教育贯穿到高校建设、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好协同育人的效应。

(一)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能力

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劳动教学的质量。首先,加强对教师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对劳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深刻把握和理解好劳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将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劳动教学体系。其次,提升教师创新劳动教育课堂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指导思政课堂教学,把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堂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加强培养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平台的能力。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学观念,找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的起源、本质与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挖掘整合高校劳动资源,形成特色教育优势

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为形成劳动教育特色提供有力支撑。各高校应按照学校办学定位,立足既有的教学资源,整合各类劳动资源,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劳动教育内容、教育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式、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探寻自身特色,初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育人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高校,要注重对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引领,同时加强前瞻性劳动知识及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培养,更好地抢占智慧化劳动技术发展制高点,输送高技术劳动人才。高职院校可借助自身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面向社会行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鲜明的专业特色,加深与各企业的合作,更好地教育培养劳动人才。

(三)完善高校劳动育人培养方案,营造整体劳动氛围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以掌握课程育人的规律和原则为前提,结合学校特色做好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与创造性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3]。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供给,注重知识的整合与交叉学科发展,有序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价值和技能的相统一。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劳动教育价值目标方向的有效融合。高校应以劳动文化思想引领劳动教育,突出劳动教育目标导向,加强氛围营造,以生动活泼、学生喜爱的方式,构建好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浓郁校园气氛,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实践中自觉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二、利用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渠道,打造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体系中,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劳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丰富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其一,高校应适应时代需求,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将劳动教育观的主要内容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针对思政知识和劳动知识衔接较为生硬的部分,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发挥思政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属性。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更好地把握劳动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及其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系。其二,教学要将“劳动精神、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等优良品质相结合,深入挖掘劳动典型优秀人物事迹,从中汲取力量源泉,并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努力为学生打造系统的综合性思政教育课堂。其三,高校教师要找准专业课程切入点,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加以细致划分,授课内容要结合学生特点、发展需求、个人职业规划等精神选择,实现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明确劳动教育教学目标,建立整体评价及反馈机制

高校不仅要传授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求高校要对目前的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调整,课程设定应符合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实现高校的劳动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有效衔接。 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以塑造劳动价值观和掌握劳动技能为核心的评价及反馈体系,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活动、感受劳动魅力、体悟劳动价值。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了解学生困难、满足学生需求,以此为劳动教学的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真正适应新时代对劳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丰富劳动教育阵地

创新劳动教育模式,高校应把第二课堂用活用好。以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校园品牌活动等为依托,打造“专业+”或者“思政课程+”劳动教育、劳动活动新模式,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补与融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此外,为顺应时代发展,高校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线下课堂教学模式日益成熟的同时,应把握住线上教学新趋势,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网络软件,开展网络移动课堂,制作教育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宣传视频,不断提升理论教学吸引力。

三、聚合思政课堂劳动教学实践资源,建设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以实践性为契合点,融通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高校应整合劳动教学实践资源,搭建综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实现劳动育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一)立足校内,建立健全劳动实践平台

高校应立足校内实践资源,开设多类“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岗位,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各行业、各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或邀请知名校友、劳动楷模等开展形式多样宣讲活动,推动劳动教育在高校中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并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高校根据大学生“追星”心理,挖掘新时代“劳动偶像”,以身边的劳动楷模带动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发挥好“身边人”在学生群体中关于劳动实践的激励及示范作用。加大学生入党的培训力度,并将劳动精神融入培训教育中,开展党员带头劳动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将劳动教育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心中,使其在创造性劳动教育开展中统一知与行,锻造良好的劳动素养。

(二)开拓校外,实现劳动实践基地共建共享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使学生理解劳动的本质和意义,为步入社会和创造幸福生活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社会实践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可通过开展见习、实习实训等方式体验社会劳动,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职业情境,走进真实的职业现场,体验多元化、多形态的劳动岗位。在与实际结合中深刻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使得社会劳动教育基地成为更广阔、更开放的课堂,真正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相继融入社会劳动的全过程。同时,社会志愿服务作为行业与社会双向融合的重要阵地,高校劳动教育教学要注重校企联合,通过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社会性劳动场所、搭建社会性劳动平台,实现校内与校外的联结与沟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样化志愿服务,主动走向基层,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不同劳动形态的社会贡献及意义所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勤劳俭朴优秀品质和不畏艰辛的劳动精神。

(三)联结家庭,推动劳动实践活动多样化

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重视家庭劳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通过家校合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尊重劳动成果、体验劳动幸福的价值理念。如,在家庭内部组织开展家庭亲子劳动互助,家庭劳动日等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在劳动中获得双向的激励成长及感悟体验。在家庭社区内高校应积极搭建家庭和社区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开展做公益、当志愿者等亲子实践活动,让家长在家庭活动中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依托真实深刻的亲子劳动场景开展劳动教育,在切身体验中做到有感有知,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高校要收集、采纳多方的有效意见建议,实现通过家校劳动合作、家庭劳动教育等方式,在不同层面完成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任务,真正实现学校、社会、家庭劳动教育的齐心协力,齐头并进。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课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