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肥西县官亭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合肥 231261)
在我国农业种植与生产过程中,通常习惯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能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方式,也能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在很多地区都十分普遍,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与生产中,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生产质量,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粮食的需求,对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先后探索开发出了很多全新的技术手段。因此,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与生产中,可以从多方面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能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环境污染,在促进农业发展以及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病虫害问题一直都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因此应用生物技术解决这一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突破,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让很多农作物具备了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可以降低周围自然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整体产量[1]。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够在相应区域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对各种技术进行创新与改进。目前,通过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为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关于生物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以及推广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为此还要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从根本上发挥出生物技术的积极作用。
转基因技术是诸多生物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手段打乱生物基因并进行重组,从中提取出优良基因,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使其可以具备抗病毒能力、抗虫害能力、抗自然灾害能力等。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农业种植与生产中,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农作物进行基因的交换与重组,帮助农作物有效弥补了自身原有的缺陷,创造出了性能更加优良的品种[2]。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批准可以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到棉花和番木瓜等一些农作物的生产中,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整体产量和质量,满足了社会各领域的需求。从国际角度来看,当前全世界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农作物也越来越多,很多国家都开始着手研究转基因作物,并批准转基因农作物种植,这一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
杂交育种技术通常应用在水稻和玉米方面,指是将2种存在差异但是可以实现优良性互补的水稻或玉米进行杂交育种,通过这种技术有效提高产量。杂交育种可以将双亲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性状结合于一体,或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杂交改变生物的遗传组成,不产生新的基因,其原理是增加遗传多样性即不同基因组合的数量,从而使其产生新的优良性状。相较于转基因技术来说,杂交育种技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特点,要比转基因技术操作更加简单容易,而且应用更加广泛,其优点是可以将同一物种里2 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新品种中,还可以产生杂种优势,获得比亲本品种更强或表现更好的新品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大范围种植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在后续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杂交育种技术也将会是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组织培育技术是利用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上,并通过人工控制生长条件完成对植株的培养。组织培育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繁殖与生长,也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整体产量。组织培育技术的应用通常需要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对于周围的湿度和温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没有受到大自然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植物的存活和生长,能够根据不同植株的不同生长需求提供能量,有效促进植株快速生长,整个过程中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成本,还可保证种苗的优质性,提高农业种植的整体产量。组织培育技术可以实现工厂化育苗培育,让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控制与管理,节省人力和财力投入,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肥料含有农作物生产所需的营养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化肥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作物的营养条件,还对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和保持土壤肥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也应注重此项技术的研究。比如蚯蚓可以作为一种活体肥料,加速土壤中有机肥料的分解,在土壤的翻动过程中农作物对营养的吸收也变得更简单,蚯蚓死后还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成分。在土壤培肥技术的应用中,适当增加蚯蚓数量,可以有效增强土壤肥力。此外,生物肥料技术是一种低碳、纯天然、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有机微生物菌剂,可利用微生物的特殊功能分解和发酵固体废物、农业废物和畜牧业废物,可以达到很好的环保效果。
微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加强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保护力度。具体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5.1 细菌防治法。细菌防治从20 世纪便开始盛行,其中最常见的是苏力菌。目前为止苏力菌有很多变种形式,其中杀虫效果最好的要属Bt,当前市面上很多农药中都含有Bt,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研制的,表现出了良好的病虫防治效果。
3.5.2 病毒防治法。在农业生产种植中,病毒防治法的应用主要涉及到2 种方式。其一是培养并收集虫体,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制成专门的病虫害防治剂;其二是将剥离出来的昆虫细胞放在培养槽内,然后接种病毒,并将其制成相应的防治剂。
3.5.3 真菌防治法。真菌防治法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真菌发酵技术在生物研究方面受到了高度重视,如果在农业生产种植中能够合理应用,也可以发挥出防治病虫害的有效作用。
作为肥料的重要来源,沼气的废渣废液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料,农村能产生沼气的原料资源很丰富,在有机农业的种植中推广沼气,能够合理利用农村固有资源,沼气还可用于农户做饭、照明、洗澡等,能节约家庭经济开支,有利于净化环境和减少疾病的发生[3]。另外,由于我国农作物品种繁多,用于还田的秸秆也有很多,秸秆营养元素齐全,富含有机碳,且氮、磷、钾含量高,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来源。
生物农药技术是通过对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农药制作中,通过制作材料的改变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并且农药的使用效果也可以得到保障,能够使植物的耐药性得到提高,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由于微生物的生长迅速且其生长情况易于控制,生物农药的原材料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因此往往采取将有效的相应基因导入到微生物中繁殖的方式进行生产,这种方式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原材料问题,降低成本,有利于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
相关部门对于全新的农作物种植技术要积极予以引进,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突破农业技术局限以及提升农作物产能的效果。经过综合对比,可以判断出现代生物技术具有更好的技术推广价值,并且可以达到消除农业种植污染以及节约农业技术成本的目标,对于民众的饮食安全也能给予切实的保障。在将现代生物技术推广运用于农业种植领域的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必须注意以下的技术推广要点。
要想更好地落实生物技术推广工作,必须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健全生物技术推广制度,并适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业种植生物技术的推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有关资源的调配,健全推广制度的内容,有效提高生物技术的推广效率[4]。
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过程中,必须依靠完整与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优化推广体系的方式来促进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出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价值。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引进和推广农业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地方农业部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实际需求增大人力与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也要推行相应的政策手段加以扶持,有效激发农业技术人员自身的技术推广热情。除此之外,在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时,要完善各项立法,为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举措得到立法保障。
为了确保生物技术在推广之后能够得到有效应用,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对各项技术的讲解和宣传,帮助有关种植人员了解各种生物技术的优势和特征,认识到应用生物技术的积极作用,获得他们的认同感,才能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5]。
要想让各项生物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各地区种植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物技术操作方法,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强化种植人员的实操技能,这样才能让生物技术更好服务农业种植。
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要想让农业种植获得更好的成果,必须要加大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起来,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出各种生物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辅助农业生产建设,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