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胜
(同心县自然资源局,同心县生态林场,宁夏同心 751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及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工程不仅是提升和改善大城市、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而且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满足居民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是实现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园林绿化工程开展过程中,园林植物病虫害造成的损害已成为影响园林绿化质量的关键因素,应采取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手段进行解决,以提高园林绿化水平与效果,进而推动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逐步推进,当前以宁夏为代表的北方各省市园林绿化成效显著,一年四季赏景各不相同,与之前绿化形成巨大反差,不仅审美效果得到提升,实用性也进一步增强。然而,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严重,成为影响园林绿化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在宁夏园林绿化工程中常见的病害有黑斑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枯枝病、叶斑病、溃疡病等,常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白粉虱、金龟子、地老虎等。有时不同植物类型,如乔木类、灌木类、地被植物、草花等的病虫害发生类型不同;有时一种病虫害危害多种园林植物。如何在不污染生态环境前提下,对病虫害进行分类监测,精细施药,有效防治,是我国当前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1]。
园林绿化人员在为植物供给营养时,缺乏科学管理,导致植物获取营养不均衡,长势弱,抵抗力减弱,极易感染病虫害。植物营养不足常表现为:叶子收缩卷曲,可能是缺锌或感染病虫害;叶子呈紫色,可能是缺磷或感染叶斑病;叶子变黄时,则可能是缺铁或根部病变。因此,相关人员应长期在绿化一线跟踪观察,根据植物自身的变化,区分营养不足或病虫害造成的植物异常,及时制定有效的营养供给方案或病虫害防治方案,进而确保植物获取营养均衡,健康生长,抵抗力提高。
部分地区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完成后,疏于管理,导致水肥施用不合理,进而增加了病虫害发生几率。在施肥环节,若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使植物获取养分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导致植物长势差,抗病能力弱,进而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甚至因基肥未充分腐熟、施肥过量造成植物死亡。在供水环节,若供水超出植物负荷,极易导致烂根;当供水不足时,则植株易枯萎,造成植物抵抗力差易得病害[2]。
宁夏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很多引进的绿化植物若缺乏保温管理,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下,极易造成冻伤,进而影响园林绿化质量。因此,在宁夏以及大多的北方地区应在每年的冬春季对幼苗或非本土绿化园林植物品种的栽种区域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避免冻伤情况的出现。
在园林绿化工程设计阶段,就应对园林绿化种植的种类进行合理规划,科学搭配,对植物类型、观赏类型、观赏时间等各方面都要充分考虑,确保园林绿化工程的美观协调。首先,在规划阶段,应根据绿化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降水、光照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园林植物品种,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植物能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随后根据各品种植物生长特性的系统分析,对植物易产生的病虫害进行合理预防,从而使病虫害防御体系得到完善。另外,还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生长能力强、抗旱抗寒能力强的植物进行种植,从而推动园林绿化工程更科学、更完善,绿化效果更美观。
想要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就应找出病虫害发生原因,并对其进行根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控扩散。与此同时,在栽种植物前,还应观察土壤病虫害现状并加强待栽苗木检验力度,确保植物健壮且自身未携带病虫卵、未遭受病虫害侵袭等。另外,在发生病虫害后,应第一时间全方位观察叶、茎、根、花、果等受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手段进行处理,避免大面积蔓延,对遭受病虫害严重的园林植物,应及时砍伐并清理焚烧,避免对其他植物造成影响。此外,在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尤其是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2 年虫源。
对发生病虫害的绿化植物应及时防治,在使用农药过程中,应确保用量科学、合理,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因此,相关人员在使用农药过程中,应根据植物品种、受害部位、生长情况、生长特性以及气候进行用量调整,分类精准施药,确保使用剂量在合理范围内,进而提升植物自身调节能力,避免其对农药产生依赖性,促进植物正常生长[3]。与此同时,由于农药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应严格把控农药剂量,开展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整体质量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3.4.1 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病虫对物理因素反应的规律,通过各种简单的器械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主要有诱杀法、热处理法、捕杀法、阻隔法等。物理防治技术是当前病虫害防治中操作最简单、成本最低的一种手段。诱杀法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布设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纳米汞灯等诱集并消灭害虫;热处理法主要分为干热与湿热2 种,由于害虫对高温的承受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承受范围就会死亡。因此,可利用热处理的方式,杀灭害虫。捕杀法是利用人工或各种简单的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害虫的方法。人工捕杀适合于具有假死性、群集性或其他目标明显易于捕捉的害虫,如多数金龟甲、象甲的成虫具有假死性,可在清晨或傍晚将其震落杀死;榆蓝叶甲的幼虫老熟时群集于树皮缝、树疤或枝杈下方化蛹,此时可人工捕杀;冬季修剪时,剪去黄刺蛾茧、蓑蛾袋囊,刮除舞毒蛾卵块等;在生长季节也可结合园圃日常管理,人工捏杀卷叶蛾虫苞、摘除虫卵、捕捉天牛成虫等。阻隔法就是根据害虫的活动习性,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切断病虫害的侵害途径,也叫障碍物法。如对有上、下树习性的幼虫可在树干上涂毒环或胶环,阻隔和触杀幼虫;早春在树干基部绑扎塑料薄膜环,可以有效地阻隔草履蚧、枣尺蠖上树危害或产卵。
3.4.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主要通过化学农药,采用浸种、毒饵、毒签、喷粉、喷雾和熏蒸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见效快、使用方便。可根据病虫发生规律,合理选择灭杀虫卵、幼虫或成虫的时间。化学防治不受季节因素影响,但长时间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使害虫产生一定的耐药性,还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化学防治技术在当前只作为辅助防治手段。
3.4.3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克制作用进行病虫害防治,其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主要有微生物制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等方式方法[4]。微生物制剂防治法是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以鸟治虫就是根据鸟类的生活习性,挂巢招引食虫鸟在林内“安家落户”,通过啄巢、筑巢、育雏,以最生态的方式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以虫治虫法就是利用害虫的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几率,维护生态环境平衡,还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形成良性循环。
园林绿化是我国当前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因此,为提高园林绿化质量,应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为我国生态建设,为美丽中国及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