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
□ 张红亮 吴爱茹 关军领 姚雷 田野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2021 年种植面积376.55 万亩,年产量139.38 万吨。2021 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农业机械化正在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农机化发展重点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针对粮食产后烘干环节,西安市农机总站对全市粮食产后机械化烘干现状进行了调研,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小麦作为西安市主粮之一,因作物特性和收获期高热气候环境影响,收获后绝大部分不用处理即可直接销售,农户留作口粮的极少部分采取传统晾晒方法。西安市“三秋”农业生产时间一般为9 月25 日至10 月25日,期间常遇阴雨天气,近几年随着玉米籽粒收获技术的推广,在不影响小麦生产的情况下,玉米收获期相对推迟。目前玉米收获主要分三种形式:带穗收获、籽粒收获、青贮联合收获。青贮收获时间最早,一般是茎穗同收,作为畜牧养殖饲料,不需晾晒;带穗收获占大部分,时间稍晚,收获后的脱皮玉米穗,水分一般在35%左右,需找空地或路边晾晒,种植面积大的会购置专门工具存放,待水分下降到20%以下再脱粒、处理、销售;籽粒收获时间最晚,收获时间在10月20 日以后,收获水分在30%左右,收获后直接销售或烘干后销售,如遇到秋淋天气,烘干需求大增。从调研情况看,玉米采用烘干机来降水干燥的不足5%。
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是以机械为主要手段,在不损害粮食品质前提下,降低粮食含水量,使其达到国家安全贮存标准的干燥技术。截止2021 年12月,西安市粮食烘干机保有量82 台(套),其中30 吨以上的76 台(套),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达到2300 吨以上。由于治污减霾,目前西安市以煤炭热源式烘干机均升级改造为燃油(或电、天然气)热源式烘干机,由于烘干前后销售价格的差异和烘干成本相当,合作社和农户采用烘干机烘干的积极性并不高。同时大部分农户都是单家独户经营,因担心混合组团烘干后自己的玉米数量、质量受影响,日作业量30 吨的规模烘干作业和小农户经营暂无法有机衔接。
近几年西安市粮食烘干机械从无到有,且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距离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大力推广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努力破解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刻不容缓。西安市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使用效率低,投入成本高。对于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来说,资金投入相对较大,投资成本太高,一台30 吨的低温烘干机,总投资约30 万元,除去项目财政补贴5 万元,农户需自己投资25 万元,投资成本回收慢,给农户带来非常大的经济负担。另外烘干机的使用有很强的季节性,使用效率低,基本只在秋季收获玉米后使用,其余时间大多为闲置状态,对推广烘干机械化技术形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2.土地流转慢,规模经营难。因为西安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强,大分部土地流转价格在每亩600—800 元之间,部分区县土地流转价格虚高,长安区长丰合作社流转土地每亩高达1200 元,签订协议时间较短,一般为1 至3 年,加之粮食价格偏低,这都给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流转土地、规模种粮形成了制约因素,种植面积的不稳定,对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推广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了制约。
3.经营用地难,维护成本高。进行粮食烘干需要一定设施场地,一般需要400—500 平方米,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有关农业设施用地的政策,但由于烘干机安装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等均需要硬化地面,而大多数农机合作社用地手续为设施用地备案的形式,备案时相关部门规定地面设施不能随意增建,这样有意愿购置烘干机的合作社就很难在当地土地管理等部门获得相关审批手续。个别农机合作社因用地问题无法申报烘干机建设项目,或因合作社搬迁建设用地问题,烘干机露天存放,不能及时安装使用,老化加快,缩短了使用年限,增加了维护和维修的成本,影响了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的发展。
4.烘干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西安市烘干机多数为低温炉,燃料为柴油、天然气、电。柴油成本高,每斤玉米的烘干成本在0.10—0.12 元;天然气成本适中,每斤玉米的烘干成本为0.07 元/斤,但部分乡镇还没有接通天然气,推广应用受限;用电成本低,每斤玉米的烘干成本为0.03—0.04元/斤,但需要安装专门的变压器,前期投入需要10 万元左右。若从粮食烘干机械经营者角度考虑,收费价格则需进一步提高才可能获利,而提高的价格则会增加农户生产成本,农户难以接受。因此,成本偏高导致烘干作业不能形成有效需求,制约了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快速收获的粮食与有限晒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西安市还存在农户用自然晾晒的方法干燥粮食,由于晒场场地较小,干燥效率低下,效果差、易污染、损失大,传统的干燥方法与迅速发展的机械化收获水平极不配套。
一是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粮食安全。传统的粮食晾晒方法存在很多缺点,受光照强度、风力大小、场地状况等因素制约,无法保证及时干燥,易影响粮食品质。如遇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将严重影响粮食正常干燥,甚至会造成霉变,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而粮食烘干机械不受天气和场地影响,能够高效、及时地将粮食水分降至易于保存的水分点,有效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二是提高粮食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传统的粮食晾晒在屋顶、场院甚至马路边,不仅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场地晾晒一般需要几天时间,粮食几经堆摊,容易混入灰土、沙粒等杂质;而机械烘干时间短,烘干过程中粮食不会发芽和霉变,且烘干温度适宜、干燥均匀,提升粮食品质。
三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工晾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推广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可以极大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为农业现代化、生产产业化和集约化提供有效手段,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深加工,提高农民促进收入。
1.强化政策配套。在现有的资金补贴和配套用地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完善和落实。参照秸秆还田补助经验,积极探索烘干作业量补贴,可实行每斤0.10 元的补贴,提高粮食烘干经济效益。在用地政策上,要因地制宜,针对用户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粮食烘干机的安装选址上给予照顾。与电力主管部门协调,对“以电代煤”的烘干设备享受用电设备及电价优惠政策,及时解决增容问题。
2.加快土地流转。深入开展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引导,鼓励以合理价格积极流转土地,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各种社会组织,采取承包、流转、托管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集中土地,连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实行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实现西安市的“粮食不落地工程”。
3.培育粮食烘干主体。实施项目带动,培育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粮食烘干主体,应以“自有种植生产与代耕代种兼顾”的农机合作社或承包期较长、规模在500 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要培育对象。鼓励和支持他们成立粮食烘干合作社,建设“粮食银行”,实行订单干燥,开展粮食干燥增值服务,探索粮食产后统一干燥、加工、储存和销售的经营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4.加强技术培训。把粮食烘干机械化纳入农机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一批懂技术、能服务、会管理和善经营的粮食烘干机械化推广带头人,加快推进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步伐。通过与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对粮食干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使用人员开展培训,全面提高粮食干燥机械化操作和使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