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 郭庆
丘陵山区一直是国家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区域之一,每年针对丘陵山区农机化都会有新的部署和要求,特别强调要加快研发制造适合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高效专用农机,加快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尤其是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
我国山地、丘陵地面积多与于平地,其中,平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的1/9,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0,山区面积更是占全国总面积的1/3。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达6 亿多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 成左右,是主要的粮油、果蔬和茶叶产出地,耕种生产了全国35%的蔬菜、38% 的水稻、55% 的油菜、60%的水果、75%的马铃薯以及92%的茶叶。目前,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综合使用率在5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 个百分点,其中西南山区不到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30 个百分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尤其是丘陵山区农机化还存在较大短板,存在无农机可用、无好机用的困境。一是大田农业机械不适应丘陵地区作业,不能与特定地形、地貌相匹配,不能满足特色产业需求,尤其是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等产业,先进适用的小型农机相对缺乏。二是农业机械配套设施不足,库房保障少,部分地区因受用地指标限制,很多农机无设施库房存放,农机“无家可归”,露天停放,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三是农机维修服务水平较弱,丘陵山区技术人员储备相对不足,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除大型农机维修服务稍好外,小型农机具维修保障较难。四是丘陵山区农机产品补贴不足,农机产品零散多样,数量不足,虽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开展多年,近几年农机化管理部门也不断开展专项产品、新产品等鉴定推广,各省市也逐渐将适用农机产品纳入购置补贴,但补贴资金远不能满足购机需求。
(一)地形复杂,作业环境较差。丘陵山区地形较为复杂、道路崎岖、多高山陡坡、土地分散、集中程度低,对农业机械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驱动机构能否适应山地道路,通过性是否能满足多区域使用要求,安全性能是否能满足,机器损坏零配件是否能得到及时更换等。另外山区路况复杂,农业机械运输条件差,造成了现有很多大中型农机进地难、作业难。
(二)种植方式多样,适用机器研发较难。丘陵山区农作物较多,生产方式多种多样,传统套作等种植模式较为普遍,生产规模分散,所需农机设备种类繁多,技术难题大,农机与作物的农艺生产融合难。现有零星机具往往针对某特定区域环境或特定农业产品有效,难以大面积推广到其他作物,很多农机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参与性不高,对山区特色农机的投入研发较少。
(三)山区农机投资效益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涉及到耕、管、种、收及初加工等环节,都需要不同种类农机设备,所需农机种类多。但丘陵山区户均耕地少,一般作物种植范围小,农机使用量少,作业成本高,效率较低,投资回报不够及时,导致农机社会化服务收益上不去,农机企业和地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性较低。
(四)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丘陵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政府税收较少,财力较弱,资金主要用于一些“重大项目”,用于支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项目和资金有限,支持农机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投入很少,用于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更是不足。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政策,各地应积极高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对丘陵山区适合开展连片作业的田块,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结合农机作业和农作物的工艺特点,开展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争取相关资金,加快山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机作业环境,提高农机作业的适用性。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开展丘陵山区等各类特色经济作物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调研,整理需求清单,加大研发扶持力度,引导农机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协同研发制造丘陵山区特色作物高效适用农机;加大财政投入和项目支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农业机械重大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推动丘陵山区补短板农机的试验应用和鉴定推广。
(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由农业管理部门牵头,多方合力开展农机化专业知识人才培训,培育各类农业生产和农机推广服务的“土专家”;引导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联合起来,培养相关维修、操作等技能型人才,组织参加农机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家庭农场从事农事托管服务,出台政策支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等返乡创办农机化服务组织,为加快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完善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丘陵山区农机购置补贴方式,优先满足丘陵地区“补短板”农机资金保障;结合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开拓发展丘陵山区特色产业资金来源,探索对建造一体化装备进行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