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3-04-23 00:18高毓珏段荣娟安志伟吴晓颖
吕梁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语言

高毓珏,段荣娟,安志伟,吴晓颖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2)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力脱贫攻坚,成为时代主旋律[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战略,是关乎人民福祉和国家兴旺的长期事业。

乡村振兴立足国情,同时具有国际化和开放性的特征。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绘制了出口农产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农业企业走出去、农业外资引进来的蓝图[2]28-33。由此可见,外语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外语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具有时代机遇,也极具挑战。

一、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首先,语言与乡村振兴研究多聚焦于地域研究。李现乐等基于苏中三市乡村语言调查,提出要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3]。赵春燕对理塘县中扎村语言生活及语言困境进行了详细调查,建议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4]。闫克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了三十里屯语言生活、语言知识生活、语言技术生活三方面的语言文字变化,提出了现实发展路径[5]。

其次,外语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较少,多以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为研究对象。胡宝菊以广东清远新兴职业农民为例,提出推动地方高校改革,提升英语技能[6]。戴歆针对安徽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分析了产业、文化和人才振兴三个维度的可行性[7]。慕崇真等以山东省为例,就地方农业院校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意识形态、个人规划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8]。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语言与乡村振兴研究集中于方言、普通话能力、扶贫和资源建设等方面。针对外语与乡村振兴的研究虽已引起学者关注,但数量极少,具有广阔研究前景。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聚焦乡村振兴,立足乡村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外语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二、外语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理据

语言服务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首先,语言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掌握程度是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语言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滞后、经济文化交流难以维系等多种问题。其次,语言具有文化承载功能。中国乡村被称为文化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文化遗产、乡村文化和伦理秩序等。语言能力极大影响着乡村文化传播范围。最后,语言具有人才培养功能,语言与思维互相影响,能提高个人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扶智扶志,阻断代际语言贫困。

我国的语言政策以针对老、少、边、穷地区推广国家通用普通话为主,同时保护、开发地方特色语言资源,并开展外语教育及能力培养。在脱贫攻坚时期,国家通用普通话发挥了“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如今在全球化趋势加强、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聚焦外语在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培养人才、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一,外语作为基本的交流传播工具和人力资本,既可以转换语码,消解语言壁垒,畅通地域间信息、人才、资源交流,又可以内化于其他发展要素中,以量变促成质变,在长期发展中实现乡村外商外贸兴旺,助力乡村发展的不同领域和层面[9]。第二,外语有助于融通文化交流渠道,以语言承载文化,构建中国乡村新形象,推动乡村文化在国际舞台传播。第三,掌握一门外语有助于接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熟悉对方不言而明的贸易规则和贸易习惯[10],激活思维,帮助乡村人民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完善知识体系,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推进乡村振兴。

目前,在地域、教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地区的外语意识薄弱,外语基础教育及家庭语言规划相对落后,外语人才紧缺,相关设施及语言景观不完善,整体对外语教育与外语能力的重视不足[11]。因此,探索一条外语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意义重大。

三、外语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为适应语言规划小型化、个体化、基层化与地方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Kaplan)首次开展微观语言规划研究。微观语言规划理论具体指在管理部门、学校、家庭、生产制造部门、销售与服务业、社区及社会组织结构等较小范围的语言规划,强调顺应宏观语言政策的方向,结合自身语言需求,解决实际语言问题[12]。微观语言规划理论重视多样化的语言服务,符合中国国情,有助于发挥乡村学校、管理部门、高校及企业等主体效能,为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提供语言规划理论保障。

(一) 加强乡村地区外语基础教育

与城市外语教育相比,乡村地区缺乏外语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相关设施。加强乡村地区外语基础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培养青少年外语使用意识和能力,传递科学知识与新思维方式,减少语言贫乏现象。同时,加强乡村地区外语基础教育能形成家庭效应。青少年向家长传递外语技能,影响家庭语言规划和使用。

在外语资源建设方面,乡村政府与学校要投入资金,购买外语书籍、绘本、影视戏剧、外语报纸等资源,并联合省、市、县图书馆建立乡村级流动图书站或者临时图书馆,方便乡村学生查阅资料,形成学习外语、提高技能的社会氛围;根据乡村办学实际,补充外语教师,并开展定期培训,开启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以及定向培养模式,保持外语师资团队的专业化;在学校中设置基础外语景观,增设常用交际语和乡村特色词汇宣传栏,将外语元素融入日常教育生活,增强学生外语交流能力。

在外语基础教学方面,中小学外语课程要设置具体应用情景与交流任务,以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家乡农产品词达人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外语基础;在中小学校园中开展开放式外语分享会,邀请乡村从事语言服务、语言翻译、语言创意的人才讲述工作故事,激发外语学习内生动力;由老师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体验式、沉浸式进行蔬菜类英语表述的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校为主导,举办师生外语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二)培育“外语+产业”应用型外语人才

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纵向扩展,完善从产品到销售、物流的产业链,同时,农业横向延伸,融合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会议研学等产业,培育乡村立体化新业态[13]。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14]。在政策支持和乡村实践中,外语翻译、语言创意、应急语言等语言服务项目出现[15],“外语+产业”成为乡村流行产业模式。2021年12月,新东方与电商企业合作成立东方甄选,找到“农产品+英语”的网络直播销售模式,将英语教学与农产品售卖通过当下流行的直播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带动农产品对外销售,切中了外语服务全面乡村振兴的要义。2021年,李子柒视频创下“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她以短视频视觉叙事的方式记录当代中国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宣传非遗传统文化,辅以外语字幕,形成“短视频+农村+外语”模式,吸引国内外观众走进乡村,了解中国乡村文化,助推乡村产业国际化发展。

高校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与自身发展方向,改革外语课程体系,强化应用与实践能力训练的教育思想[16]。第一,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以乡村振兴为导向进行本土化改革,将外语与具体行业知识,如农业、贸易、传媒、科技、旅游、非遗文化等融合起来,教授相关国际法律法规、市场行情,普及涉外合作流程,培养具有专业与外语双能力的新农人。第二,增设信息技术与新兴传媒课程,学习使用“直播带货”等新信息技术,分析比较“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介和乡村“网红”效应,鼓励学生创新传播方式,创作高质量作品,向国际描绘中国乡村面貌,介绍非遗文化,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第三,完善外语生涯导航课程,介绍乡村振兴中的外语行业现状和就业前景,邀请乡村振兴参与者分享经验,唤醒“乡愁”,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投身乡村振兴。

在当地开办“外语+产业”速成班,对乡村本土人才免费开放。速成班课程对接本地不同行业,采用微视频、音频等方式快速且有针对性地传授简单有效的交际用语和基础常用的行业名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本地劳动力的发展关乎乡村振兴的质量与效果。公益培训外语与行业技能能有效整合语言资源,最大化激发外语价值并实现集中化对口教育,帮助乡村人口降低语言学习成本,培养独立的商贸交流能力,利于特优农产品的对外销售,获取语言红利[17],提升幸福感。

(三) 建设乡村地区外语人才智库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构性调整,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乡村空心化现象严峻。为进一步减少乡村人才流失,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18]。建构立足乡村大地的外语人才智库,可有效补充乡村人才,培育一批“头雁”,建设新乡村,提高乡村宜居度和吸引力,继而唤醒“群雁”归来,形成“头雁先飞,群雁齐追”的吸引力模式。

外语人才智库应由乡村根据需求和发展定位设置数据库模块,通过社会自主招募、企业和高校推荐,协同摸排外语人才及团队的基本信息和驻村意愿,并建档留存。外语人才智库应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数据口径统一。各村各乡对外语人才的定义具有统一标准,即专业外语人才以及各行业懂外语的人才。数据库模块分类清楚、标准统一,人才变动有详细备案,方便人才数据交换与管理。二是动态调整。乡村振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时代特征。因此,人才库可灵活调整语言类别、语言资源、所从事的行业以及驻村意愿,便于新增行业类型,更新外语语种及资源,形成灵活的人才增补机制,以便高效补充后备人才。三是驻村团队的组建与派遣具有流动性。人才智库根据乡村实际需求和个人意愿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最佳匹配度[6],组建驻村团队,建立“订单式”人才输送机制[16]。点对点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难题,让每一个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外语人才都能发挥作用。驻村团队在各乡各村建立巡回机制,通过轮岗、调岗,让人才发挥最大效益[19],有效结合地理位置和发展定位,打造与语言紧密相关的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并大范围推广优秀经验,遇到相似问题,指导乡村形成多样化解决方案。

(四) 打造乡村“产教研”外语实践基地

随着“第二课堂”的深入开展,高校已主动与农村或企业签订了合作基地协议。但是,高校在基地选择方面由于时间和地区限制,具有不确定性和单一性。因此,乡村要主动引进高校与企业两大主体,打造真正融合生产、教学和研究三大功能的实践基地。

乡村地区外语实践基地要丰富参与主体,与高校、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具体权责利,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20];与本土企业及国内外企业签订产品孵化基地协议,引企入村、推企出村,改善乡村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经济水平;与高校外语学院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根据企业需求设计特色外语实践内容,发挥青年外语学子的智慧才干,参与企业产品对外运营和推广,为乡村振兴贡献外语力量。

打造乡村地区外语实践基地群。聚力政府、高校、企业、乡村力量组建外语实践基地群落,吸引具有不同特色、定位的企业入驻,发挥集群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协同发展,共建乡村地区外语实践基地精品。

培育外语实践基地衍生服务。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组建一支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语言服务团队,校企导师协同指导社会实践,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发挥实践基地的科研潜力,用广大农村实践支撑外语科研,为学术研究提供一手数据,将论文写在乡村大地。

(五)助力乡村承办国际会展及国际赛事

中国绍兴已成功举办四次国际友城大会,通过“云签约”与36个国际友好城市签订了经贸、教育、文化类合作项目,成果丰硕。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博鳌镇举办。随着基础设施和酒店旅游产业繁荣发展,乡村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整个乡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西省平遥县成功举办了22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和5届国际电影节,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平遥名气,拉动旅游业发展,影响辐射到山西乃至世界各地。泗洪国际大圆塘垂钓比赛不仅成功举办了国际赛事,还在开幕式上加入了旅游宣介、非遗展演、产品陈列等环节,乡村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传播。都江堰举办国际太极拳赛事,比赛期间来自33个国家及地区的选手充分了解了地域风貌和历史文化,拉动国际旅游事业发展。众多成功经验表明国际会展及国际赛事等是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窗口。成功举办国际会展及国际赛事能改善乡村面貌和基础设施,吸引企业投资与合作,带来发展新思路,推动乡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建立以国际会展、赛事为主体的基础外语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承办能力。基础外语服务体系需涵盖前期申报、中期服务及后期宣传三大模块,承担申报书英文撰写及翻译、布展或赛程翻译、现场口译、服务引导、汇报宣传等关键工作,发挥外语纽带作用,为乡村创造良好的外语环境,提高外语服务水平,从而吸引国内外关注,以“会”促“变”,以“赛”促“变”,改变乡村面貌,释放巨大产能,助力乡村振兴。

拓展国际会展、赛事中外语衍生项目,向参加会展、赛事的外国游客展现乡村新形象,推动乡村文化对外传播。外语衍生项目包括会展、赛事期间区域旅游、基础服务及文化外宣等项目,结合“人才智库”中人才匹配功能,统一制作外语版旅游攻略,设计外语语言景观,调用多种模态进行乡村文化外语宣介,充分利用“滚雪球”效应,推动乡村走向国际舞台,发展乡村经济。

四、结语

乡村振兴和乡村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外语发展是该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提出了加强乡村地区外语基础教育、培育“外语+产业”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乡村地区外语人才智库、打造乡村“产教研”外语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承办国际会展及国际赛事等路径,以期推动中国乡村在产业发展、人才汇聚、文化传播中取得巨大突破,面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乡村故事,实现外语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语言
人才云
语言是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