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其成长经历,还在人文素养教育中起着引领作用。因此,许多人都主张以阅读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使阅读与人文素养教育充分相融,强化语文的人文教育效能。为此,笔者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开展实践研究,希望能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让语文教学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一、确定人文教育目标,找准教学方向
人文素养是对人类社会精神现象和人类命运的自我关怀精神,是人文知识、精神、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的表现方式非常多,主要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和追求。人是地球文明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灵,人类社会的形成,与独特的人类精神文化相伴相随。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文品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则是人文精神的播种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是语文教学的责任。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生人文素养效果并不理想。明确教育目标,精准把握人文素养教育方向,是人文素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和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确保人文素养顺利开展,必须要明确人文素养教育目标,找准教育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人文素养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这则童话时,结合该文所要讲述的“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就不会有收获”的道理,教师可以以“培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素养”为人文教育目标,结合其他童话故事如“龟兔赛跑”“寒号鸟”等,从正反两面去讲述道理,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了解专心、坚持之于成功的关系,以深化学生的认识,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内容,发掘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独立而宏大的教育主题。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是人文素养的灵魂。人文素养教育同样要坚持人文理念,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展开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认识水平不高,还无法深刻领悟人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的内涵。在教学中,需要从学生视角出发,整合利用可用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诠释人文素养的内涵,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如在《精卫填海》阅读教学中,我们知道,《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经典,故事借助精卫填海一事,歌颂了其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了让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让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滋养心灵,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古代神话故事的资料,包括著名的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的精神内核,中国古代神话族谱,现代人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成果及发现,等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将可用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来,借助适宜的素材营造人文氛围,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阅读《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从中国古代神话看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也可以将自媒体上关于中国古代神话的图文视频引进课堂,借助神话人物的尚德、创造精神诠释民族精神的内涵。如自媒体上有人这样说过:与西方人遇事就请求神灵给予和庇护不同,中国的神话几乎都是战天斗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如关于火的起源,西方神话强调普罗米修斯偷来火种,中国神话则告诉人们,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种。洪水来了,西方躲到诺亚方舟上,中国则是挖沟渠疏河流。中国神话其实宣传的就是中华民族敢于战天斗地的抗争和创造精神。如此这般,根据人文素养教学的需要引入丰富的素材,可以使课堂妙趣横生,优化教学生成。
三、阅读鉴赏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在编排方面一直是与时俱进。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家作品和经典作品,而且,许多作品都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密切相关,都是人文素养的优秀范本,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诗,代表了一个朝代的气象、风范和审美品质。教材中的寓言故事,也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具有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是传授、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以课文阅读、文本赏析为重点,深入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并就人文素养教育的深度、宽度进行适度拓展,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人文熏陶。
如在学习《出塞》这首古诗时,众所周知,这首诗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而边塞诗是唐诗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分支,为中国古典诗歌注入了丰富厚重的人文精神,许多边塞诗都值得深入品味,细细咀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诗义,了解古诗大意。然后,抓住“明月”这一古诗中的重要意象,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谈谈“明月”的寓意及其给人的感受,使学生了解人们什么时候最思念家乡,知道此诗中寄托了戍边将士的思乡、念亲之情。然后,让学生结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设想战士们的生活境况,并让学生代入角色:如果自己是远征之人,面对孤寂、单调的边关生活,心中可能会作何感想?让学生用几个字概括自己的感想。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诠释边塞诗的内涵,讲解边塞诗蕴含的尚武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明白家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为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设教学情境,用人文精神滋养心灵
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需要我们继承先辈遗志,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过,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他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在文化和人文素养教育中,如果一味采用言传口教的方式去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创设教学情境,在生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让人文素养概念具体化,文化现象情境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教学情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端午粽》一课时,在导入环节,可以播放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借助欢快的歌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引擎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你最喜欢什么口味的粽子?你有没有听说过端午节的传说?是否知道粽子的由来?除了粽子,你还知道哪些与节日有关、文化积淀深厚的食物?并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讲述有关端午节乃至其他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中秋节、重阳节)的知识,包括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庆祝方式,等等,并结合广受关注的事件,如韩国人将端午申遗等,剖析文化之争背后的渊源,这样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需借助外物,就可以体会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乡情和文化内涵,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主题。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可行性,也极具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发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采取合理策略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将“教书”“育人”完美结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以及语文教学深入、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