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臣,张福利,于越
摘 要:在黑龍江省提出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供给支撑。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了紧缺人才中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占需求主导地位,提出了面向黑龙江省产业需求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新思路,并将哈尔滨剑桥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成效做出展示,为新形势下适应黑龙江省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同时对于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产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14-04
2022年6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首次提出了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1]。根据新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要求,黑龙江省要实现4个方面的体系架构,包括打造经济发展新领域、发展新型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服务业优化。在新的产业体系引领下,不断实施新的产业战略,构建新的区域动力系统,促进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实现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为了适应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高校应针对地方产业结构制定相应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使人才培养做到按需培养,从而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地方高校是黑龙江省人才培养输出的主阵地。根据高等教育适应论[2],一方面教育受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必须为上述因素进行服务。黑龙江省产业的发展与地方高校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现阶段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将对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制约作用,而地方高校则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适应黑龙江省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式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3]。
文章对黑龙江省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探究目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已有模式与黑龙江省当下所面临的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探讨新形势下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产出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一、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的《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0—2021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紧缺,占比分别为20%、58%和22%。在紧缺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指各类制造业等领域的工程师。依据人才需求特征,紧缺人才中占主要部分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中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4],地方本科高校均属于学科型教育(5A1)和职业型教育(5B)之间的专业型应用教育(5A2),本科专业按行业、产业、技术领域设置,如培养工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加之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本科高校均将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为应用型。因此,现阶段地方本科高校成为支撑黑龙江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同时产业发展也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诉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适配度及问题分析
201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方案》,要求地方高校转变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地方高校应当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龙江建设的侧重,将高校人才培养重点转移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上来。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地方所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工作。经过论证,使地方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更加明确,对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更加清晰。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近年来,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根据最新要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人才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截至发文前,黑龙江省共评选出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10所,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高校4所,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专业集群6个,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专业集群4个。
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高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适配度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表现为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偏低。根据近3年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公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一部分高校中与黑龙江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就业率总体偏低,如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等,甚至出现该部分专业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值的现象。一方面,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中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机电类、信息类工程师的需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反映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配问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适配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人才培养体系顶层设计与产业结合不紧密
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顺应产业需求,体现OBE理念,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其体现在课程体系及专业毕业要求建设中。然而,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由于修订时间短、修订负责人投入精力不足、全员参与度不高等原因,对产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不到位,仅能够对熟悉的实习单位进行局部调研,缺乏对专业相关产业行业的总体人才需求调研,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毕业要求设定偏离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養过程与产业结合不紧密
人才培养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更注重加强实践教学,虽然目前专业已关注到应加强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但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远落后于当前产业技术要求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一方面,目前高校招聘的教师大部分为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缺少工作经验,缺乏对产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只能依赖于书本内容讲授实验项目;另一方面,高校实验室改造更新速度缓慢,缺乏与产业新兴技术实践相关的设备和条件,只能依赖现有实验室资源开展实验项目。
三、面向黑龙江省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构建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思路
合适的人才培养思路是构建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应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确立符合产业需求和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1.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产教一体化育人为路径,按照“四对接、四面向”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专业培养标准对接产业行业人才标准,课程体系对接职业能力标准,教学内容对接工作领域要求;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双师双能”,实践平台面向产教一体,教学模式面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评价面向学生能力导向。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通过构建学业指导体系、身心健康服务体系、个性化学习体系、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等服务体系,创建学院(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与书院共融共生的能力发展平台,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书院制管理,建设书院导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嵌入功能型党支部和团总支,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站式服务社区”。
3.坚持产教一体化育人
将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路径”,深入实施产教一体化教育,建设产教融合中心,通过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校企双方产教一体、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一院一亮点”,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二)构建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
将产出导向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构建面向黑龙江省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关注产出导向的产出,不仅要明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要了解学生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整体期待。为此,相应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使其具有超前性和引领性。另一方面,关注产出导向如何产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和完善与其相互支撑的毕业要求,对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设计与规划,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从学生的毕业要求出发,并通过创设培养条件和健全资源保障,有力支撑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1.设定符合黑龙江省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产出之源,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源自对政府、企业、毕业生等的调研,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黑龙江省,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尤其重视对黑龙江省产业行业的深入调研。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研的指导意见,规定调研企业和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进一步规定调研黑龙江省内企业的最低比例,并给予配套的调研经费支持。调研后,高校应在专业范围内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人才培养目标研讨会,全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研报告;学院应聘请政府、企业、高校等多领域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通过深入调研,使各专业准确掌握培养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特征等,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从会做人、会做事、会沟通和会学习等方面为学生制定毕业后的培养目标,从而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要求的制定。
2.设定符合黑龙江省企业用人需求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产出导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课程体系与质量评价等合理实施的重要依据。毕业要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画像”,充分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出特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设定的就业领域,各专业应更加深入地调研企业用人需求。除了企业对于新聘员工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外,专业调研时也应该同样重视企业对于毕业生非技术能力的要求,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该部分同样属于毕业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其对专业能力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并且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往往较为重视毕业生沟通、语言表达、组织思维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毕业要求并非孤立存在,其对人才培养目标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制定毕业要求后要形成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核对是否所有的培养目标均有毕业要求进行有效支撑。
3.设定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中心要素是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也应将毕业要求的达成作为核心要素,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规划,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进而有效支撑毕业要求。同时,设立多元类型化课程模块,如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综合实践课等,依据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按照比例进行组合匹配,使之在深度上建设“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综合实践”的纵向课程体系;在广度上构筑“职业方向+跨专业发展方向+辅修专业”的横向发展模式。以此将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专业个性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学生能够在优质的课程习得中全面提升自我。课程体系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基本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四位一体在5个课程模块中均有体现(表1)。
在上述多方位、立体式的课程体系中,各模块课程的设置都有其相对应的模块功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设置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二是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实用设置专业核心课和综合实践课;三是针对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职业取向设置专业方向课。模块化课程设置不仅能够夯实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基础素养,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工作匹配能力和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实现“基本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四位一体,铸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效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强实践、创新型人才。
(三)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家政策导向层面,在2012年以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提到“产教结合”,指导职业教育应与产业密切结合,两者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该阶段为产教融合实践探索阶段。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计划,产教融合成为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的核心路径。2012—2017年为产教融合深化改革阶段。2017年以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产教融合领域出现了第一部纲领性的指导文件,此时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金标准”。因此,面向黑龙江省产业发展需求,地方高校应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应扩大与黑龙江省内企业深度融合范围,以共同人才培养作为基本合作机制,形成以下“六共”的人才培养模式。哈尔滨剑桥学院提出的产教融合“六共”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1.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聘请产业行业专家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将产业行业专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共开展了1 060家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53名产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调研与论证。
2.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与企业共施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IEM(一体化教育)产教融合中心的27名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组建混编型教学团队;企业设计师入驻艺术学院“教授工作室”实施“五横一纵”双导师培养,《校企协同育人的设计学类专业“五横一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获评202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3.共施校企人员互派
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及评选办法》《校企合作互派师资管理办法》,引导教师赴企业提升实践能力。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坊”“工程师工作室”等吸引企业专家进校授课。学校为省级非遗黑陶技藝传承人李春设立“李氏黑陶大师工作坊”,与本校教师共同推进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黑龙江日报》以“校园浸润非遗花开”进行了专版报道。近3年,校企师资互派187人,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121人。
4.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学校建设IEM产教融合中心,共建校内创新实训基地,共办华中数控机器人产业学院、博众精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思可学前教育产业学院等10个产业学院。共建196个有规模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职场环境。共同组织专业专场招聘咨询会,实现高质量就业。
5.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出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制定课程评价方案,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评价,完善校企共同跟踪调查毕业生机制,企业能够及时向学校反馈毕业生培养质量。
6.共同完成成果转化
学校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产教一体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获批立项17个,项目数量位居黑龙江省高校第4位、全国民办高校前20位。2022年新增横向课题14项,两个项目入选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库。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成效
哈尔滨剑桥学院通过实施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模式,与黑龙江省内企业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了校企之间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施校企人员互派、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完成成果转化的“六共”合作机制目标。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强化了产教融合一体化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近5年来,校企共同投资1 000余万元,建设了6个实验室。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为96.1%,学校多次被用人单位授予“最佳人才培养奖”;3项产教融合教学成果获得2022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将哈尔滨剑桥学院确定为黑龙江省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站试点建设单位。
哈尔滨剑桥学院通过构建并实施面向黑龙江省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86%以上,其中,在黑龙江省内就业的毕业生约占就业总人数的57.6%,在哈尔滨市就业的毕业生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3.3%。哈尔滨市在本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中的吸引力排名久居第一,远高于其他地市。这表明,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与黑龙江省产业需求高效对接,吸引了大量毕业生选择留省工作,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A/OL].(2022-07-26)[2022-10-14]. https://www.hlj.gov.cn/n200/2022/0726/c668-11038367.html.
[2] 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55.
[3] 陈殷宁.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13.
[4] 陈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2(7/8):39.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