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
香精香料工业是加香产品配套的重要原料工业。香精香料是食品、化妆品及日用品等时尚消费品中的重要添加剂,也是时尚消费品产业高附加值的主要来源和核心竞争力,被称为轻工业的“味精”和时尚消费品的“芯片”。
香料是调配香精的原料,分天然香料和人工合成香料。香精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酒类、卷烟、洗涤用品、化妆品、牙膏、医药、饲料、纺织及皮革等工业。除香水之外,香精在不同加香产品中的用量只有0.3%至3%,但它起着影响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作用,因此香精被称为加香产品的“灵魂”。香料香精的特点是品种多、产量小,专用性、配套性强,用量少、作用大。一地生产多地(包括国际)使用,既含精湛技术,又具高超艺术。
70年来,中国的香料工业伴随着加香工业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靠进口到大量出口,从作坊式生产到工业化生产,从仿制到科研开发,从“土”设备到先进专业设备设计制造,从感官评价到先进仪器检测,从学艺技师到高校培训专业人才,从野生资源采集到引种栽培建立基地等,使中国香料工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香料香精产业快速增长。据业内专家估计,香精香料产业的间接带动效益巨大,涉及总销售额超过20万亿元的相关产业群体。
中国是全球主要的香精香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天然香精香料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随着国内新消费需求发展,以香精香料作为主要成分的化妆品、精油等时尚消费品备受关注,成为美丽健康产业的重要消费趋势。《香精香料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香料香精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2%以上。
然而,国内的香精香料行业却面临着市场份额被国外巨头垄断的风险,国外企业掌控核心制香技术,低价买入国内原料,制成香精后再高价卖给国内的下游企业。上海的香精香料产业约占全国30%市场份额,但大部分都是贸易所得,真正产值不到1%。上海市政协常委、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慧敏,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所副研究员梁朝晖分析背后成因,发现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核心制香技术受制于人。瑞士奇华顿、美国国际香精香料、瑞士芬美意和德国德之馨是目前香精香料行业的四巨头,以其丰富的产品种类和完善的产业链,获取毛利率高达40%至50%的市场收益。目前国内香精原料90%以上依赖进口,高端仪器和设备也基本是进口。国外行业巨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香原料和香型的开发,掌握成熟高端的原料处理及后续加工技术。我国的植物具有丰富多样性,但国内的香料原料生产大部分集中在西部等落后地区,在原料优选品种、种植、收割等方面都落后于国际一流水平,在后续的加工合成方面,既欠缺高端设备,也缺少专业人才,如调香师等,这使得国内包括上海生产的大多是低端香精。
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香精香料在2007年被归类为食品添加剂,2009年国家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对食品添加剂要求十分严格。2016年至2018年,国家环保部环评对食品添加剂进一步加大管控,部分原本在上海的企业迁走,食品添加剂监管也由原来的卫生部门转到质检部门。环保部门要求香精香料生产企业提供环评报告书,但香精香料的生产相比制药、造纸、化工等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标准的环评报告书造成了企业的负担。民政部门则规定社会团体只能在上海开展工作,使上海的香精香料企业与其他地区企业成立的协会,协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是国内香精香料产业标准滞后。目前国内的2300多种食品添加剂,有国家标准的仅有656种,其中香精香料极少,香料的标准仅限于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使用通则,仅针对香料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工业是伴随着食品工业发展起来的,历史较短,产品标准滞后的情况普遍。相比之下,以美国为例,对于天然香料有一套健全的生物检测手段、天然度指标等,而国内缺乏认证检测机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很多食品添加剂企业因无法执行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无法申领生产许可证。有些食品添加剂国外虽有标准,但照搬又不适合我国国情。有企业反映,他们购买了国外的高端设备,因缺乏检测辨别手段,做出的香精得不到国内市场认可。此外,不仅是天然香料,在合成香料、日用香精等各领域,都缺乏相应的完整认证体系。
据《香精香料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香料香精行业发展要以贯彻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绿色发展为基本原则,以下游市场变化为导向,在稳定传统产品产量的基础上,扩大新产品的增量,继续加大香精产品比例。为了让香味传的更远,市政协委员们提出以下建议——
打造高端研发人才“国家队”,着力突破制香技术。以提升上海潮流时尚生态链及消费产业战略能级为目标,打造时尚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国内资源要素与市场要素有机链接和循环。发挥高校及研究组织力量,组建时尚消费产业研究院,引进、培养尖端专业人才,充分集聚资源、整合要素,使香精香料的文化、技术和制造等融会贯通。比如,调动上海科技资源优势,突破农民优选品种、种植、收割等技术壁垒,将技术端口与原材料端口整合,实现粗加工、深加工到精加工。建立香精香料企业集聚区,将中小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汇集起来,利用规模效应,通过技术手段提供共享实验室、共享研发平台等,通过产学研融合实现技术的互通互联。
加大相关支持政策供给。在发放资质证照、行业监管、环评等方面放宽标准,设立行业负面清单,政策方面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对社会团体在除上海以外地区的发展放开限制,推动香精香料产业联动发展。鼓励香精香料产业的市场宣传,发掘香文化、香历史,通过建立香精香料博物馆、与中医相结合等方式,打造中国特色香精香料产业。
先行先试建立“上海标准”。目前,全球香料市场年需求量在500万吨左右。国际上有“食品香料工业国际组织(IOFI)”“国际日用工业协会(IFRA)”和美国“食品香料和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国际日用研究院(REFM)”“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等机构。经FEMA审定后的安全食用香料已达到1800多种。上海可以考虑先行先试,参考“国际日用工业协会(IFRA)”标准和美国“食品香料和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标准等,建立上海的香精香料“白玉兰标准”(因上海市市花是白玉兰,同时白玉兰也是一种香料,可作为上海时尚产业的形象代言和时尚消费风向标),成立相关机构,设立完整认证体系,提供完备的检测手段和辨别标准。
培育新品種,促进我国天然香料资源优势利用。天然香料对环境污染小、对人体安全性高,近年来备受市场青睐。同样品质的香料产品,由于天然提取与化学合成的方式不同,使得前者售价是后者的十倍乃至百倍,各大公司都更关注从植(动)物中提取天然香料。上海可以利用自身科技研发优势资源,与我国各地天然香料产区合作,比如安徽的薄荷、留兰香;云南的香叶、蓝桉;四川、贵州的香桂;广西的桂皮、八角、茴香;浙江的玳玳、柑橘等。加强与这些优势天然香料产地的合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大对植物品种的挖掘、选育和推广,研发桂花、茉莉等彰显中国特色的香味配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国潮”形象塑造促进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香精香料数据库,牢牢把握重要香原料和香精合成的“生命线”,塑造产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突破制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