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建构的价值、内容和路径研究

2023-04-22 19:52岳芸苟书傲王进喜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建设

岳芸,苟书傲,王进喜

(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17)

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是对意识形态工作所持有的理性认识和观念体系,它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展开离不开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其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利用课堂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高校辅导员则在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前者的价值和意义,各教育部门都已经意识到并在加强建设。但后者的战略地位尚处于被遮蔽状态,未能被各教育部门特别是作为关键主体的高校辅导员所自觉意识到,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需要充分认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理念的价值,明确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理念的内容支撑,探索构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理念的推进路径,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效度。

1 何以建构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理念

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是由高校所处的微媒体时代环境及其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也是高校辅导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岗位胜任力的要求。

1.1 应对网络微媒体挑战的需要

网络微媒体的应用方便了高校与学生的联系,丰富了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引领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它是把双刃剑,也给高校辅导员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发言门槛低”造成信息主体泛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权威下降,高校辅导员话语失去引导效力。在网络微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不需要申请,也不需要专业知识,而这些发言主体中,存在思想不成熟、认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的情况,这些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造成冲击。二是传播内容复杂化,影响高校辅导员正面宣传。传统媒体多以静态的文字作为信息载体,而网络新媒体则以集光、电、音频、视频等于一体的、形式灵活的现代电子技术为载体,给大学生听觉和视觉带来极大的冲击,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所以,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认清网络微媒体带来的挑战,建构起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

1.2 完成高校辅导员担负历史使命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育目标的实施者,其重要任务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培育人”[2]。这一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在经历了近现代的种种磨难后,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步伐越来越坚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被西方某些敌对势力视为威胁,他们绞尽脑汁设置羁绊阻碍中国的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聚集地,担负着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肩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的重担,顺理成章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因此,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尤其是加强对未来承担建设大业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意义重大。高校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党团组织阵地建设、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班级建设和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辅导员也就成了大学期间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们的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厘清自己在完成“培养什么人”和保证办学方向正确性的历史任务中所肩负的使命,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感。

1.3 提升高校辅导员岗位胜任力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负有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培养其道德品质并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岗位职责。高校辅导员岗位胜任力则是指其应具备政治引导、品德培养和文化提升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等综合素质能力。具备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引导的能力应是其岗位胜任力题中之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列出了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要求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论断和新战略,坚定“四个自信”。《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并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设置了具体的能级标准。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将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融入党团建设等事务管理中,在指导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小、落实、落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学习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内容,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知识结构,还要履行职责,在教育者的站位上,以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身份引导大学生学习并建立意识形态思维,提高理论涵养,正确认识世界大事、中国历史和现状,坚定正确的信念和立场。

1.4 弥补高校辅导员专业短板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对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而现实中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知识却不容乐观。一项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的调查发现,在有效问卷141份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科专业仅为8人,占5.6%[3],其他则为理、工、农、医和体育等非相关专业。这部分高校辅导员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错,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在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时,显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导致的能力不足,形成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短板。相应地,他们在现实工作中则表现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4],具体包括:重视事务性工作,忽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对意识形态问题不敏感,对于错误思潮的政治辨别能力不高,不会应对,不善于主动发声;对大学生思想领域的热点问题,不能很好地结合现实给予有说服力的解释。针对这样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该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契机,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补齐专业短板,使“知识之桶”有更大的储量。

2 以何建构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理念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理念的建构应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这些重要论述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挑战,在理论上的总结凝练和实践上的战略指导,主要包括“两个巩固”、宣斗结合、网络舆情、“大宣传”格局、基层创新等内容,是辅导员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原则,是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而有力的意识形态观的基础。

2.1 “两个巩固”是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建构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两个巩固”明确回答了意识形态要“干什么”的问题,指出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就是要发挥强基固本的功能。这一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换为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使命和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就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坚定方向。在集中精力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同时,要强化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警惕不法分子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二是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全体高校辅导员应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切实负起引导责任,积极回应广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凝聚人心、集聚共识的作用。

2.2 加强正面宣传与重视舆论斗争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

正面宣传要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典型模范、先进事迹等,以鼓舞人民、振奋精神,使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意识形态的主流。舆论斗争是指对于国际上混淆视听的敌对势力及其国内代言人“污名化”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还有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不当言论,进行激浊扬清,达到引领思潮、凝聚共识的目的。高校辅导员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做到加强正面宣传与重视舆论斗争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同样,高校辅导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其中,网上舆论工作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意识形态工作挑战和困难的重中之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也要跟随大学生过好互联网这一关。这需要高校辅导员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克服“本领恐慌”,加强学习,尽快掌握网络新技术,具备管理网络的能力。二是要积极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把握好“时、效、度”,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使之“接地气”,能让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中得到鼓励和激励,从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力量。三是要有底线意识和阵地思维,进行必要的舆论斗争。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交流发展,也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和噪音。对于模糊认识,要引导;对于蓄意黑化党的领导人、恶意歪曲历史的言论,要敢于亮剑。要组织力量进行批驳,加强管控,依法查处,增强斗争的能力,成为“文化军队”的重要力量。正面宣传是时代进步的精神鼓舞,体现社会的本质。舆论斗争是精准发声,以正视听。二者相结合才达到引领思潮的效果。

2.3 构建“大宣传”格局是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力量保障

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原则性强、牵扯面广、意义重大的系统工作,需要多方联动,统筹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主体力量都有明确指示:2014年10月,他要求文艺工作者以受众为中心“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6];2016年2月,他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2016年12月,他要求高校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7]。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力量。

同样,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作,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不同教育环节和育人主体,他们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保障力量。各主体齐动手,各体系都参与,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人力资源、财物支持、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力。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同各体系各部门的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才能真正做到与各个体系的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职,管好“三个阵地”[8],充分挖掘教育素材,主动发动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共同发力。

2.4 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必须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基层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其逻辑终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任务最后也要落实到基层,效果也要在基层得到检验。因此,必须抓好基层建设,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后一公里”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新名词之一,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要求“着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9],疏通好将改革实惠真正落在老百姓身上的“末梢堵塞”问题。

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层,高校辅导员就是解决意识形态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承担者。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点子来自基层实践,依托各类校园意识形态工作的自媒体平台、支部建设、班级建设等载体,寻找理论宣传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契合点,形成基层建设项目,将意识形态工作的“虚”和大学生需求的“实”相结合,多渠道多角度地增加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也要经得起基层的检验。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部链条中,高校辅导员的意识形态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他们工作做得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就积极向上;反之,则需总结反思教训,在下一轮的工作中思考应对之策,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3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建构的路径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理念的建构需要苦练“内功”和巧借“外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有“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新提法,具体针对意识形态工作来说,需要高校辅导员自觉提升强化阵地意识,有了意识上的自觉,必然会有学习本领的使命感,理论水平提高了,就会增进对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指导,辅导员的话语权威就会得到彰显,意识形态阵地就会“百毒不侵”。“外力”指的是平台的建设、载体的利用,协同教育力量的整合等。

3.1 研判时局,做到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自觉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来自其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而这两者又来自对实践的深刻认识,这个实践包括国际局势的变迁和国内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国际方面,“说明中国”成为难题,“发展中国”受到羁绊。在国内,“信任中国”受到挑战。

首先,“说明中国”成为难题。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实惠和荣耀的同时,也经历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困扰。针对快速成长的中国,以西方为主导的媒体舆论开始针对中国的“五位一体”建设妄加评论,如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威胁论”和“搭便车论”,针对生态建设的“不负责任论”等,制造舆论噪音,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模式中,我们往往比较被动,处在“被宣告”和“被描述”,甚至“被妖魔化”的境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其次,“发展中国”受到羁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引领下,全国人民齐心聚力,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极大地刺激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力量的“众矢之的”:从20世纪发起的针对我国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致使中美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我们国家的建设是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深刻认识“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10]。 最后,“信任中国”受到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是在领导人民斗争的历史当中,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威信,赢得了信任。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大多数人得到利益和实惠的同时,也有一部分阶层的群体利益被触及,引发了不满情绪,这样的社会心理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找到了受众和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受到怀疑,造成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解体,让人们误以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应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从而对其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信任产生了动摇。

当下中国需要应对的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很严峻,高校辅导员对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应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必须强化阵地意识。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形势,形成正确认识。其次,充分利用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带来的优势,整合第一和第二课堂的资源和平台,主动占领思想宣传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6]。

3.2 深化学习,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5],抓牢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不仅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还需要广大高校辅导员不断丰富理论知识的储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运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得出的历史结论。当下,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媒体迅猛发展,高校辅导员要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高校辅导员要加强理论学习,为敏锐地辨别各种思潮打下理论基础,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价值观建设筑牢思想基础。

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也是高校辅导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的重要基础。当下,仅靠行政命令和岗位权威,无法达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说到底,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懂得领导艺术。一要用理论的现实说服力来获得思想的感召力,获得公信力,增强党的权威力。二要用自身的廉洁公正实干来发挥榜样的示范力。三要使服务对象有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获得感。

目前,部分辅导员学习基本理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有待加强。有的高校辅导员是事务主义:宁愿做具体事务,不愿学习理论知识;有的高校辅导员是逃避主义:碰到会议学习或者集体学习,总是找理由逃避学习;还有的高校辅导员是形式主义:学习时人在座位上听讲座,“元神”早就出了报告厅。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辅导员要首先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从岗位职责的角度增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觉悟,从教育人和引导人的维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3 甄别思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掌握政权的阶级必须确保国民的意识形态符合其利益,并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实现凝聚共识和团结人民的功效,反之,则会使人心涣散,产生消极作用。早在20世纪后期,东西方各有超级大国秉持不同的意识形态观,造成意识形态两极化格局,形成了“冷战”思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商品输出的同时,刻着其意识形态烙印的精神产品也相应产生流动,在别国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潮。我国就是承受这个结果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思潮中,“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下对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影响比较大的两种思潮。

“普世价值”思潮以传播超地域性、超阶级性和超民族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意识形态为核心,并冠以“普世”之名进行扩张。“普世价值”其实质是颠覆不符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用其绝对不变的价值观来混淆另一政治范畴——“共同价值”。“共同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似特征的价值追求,其内容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各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比如,现在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环境问题,和20世纪关注的和平问题就不同,所以,现在的“共同价值”之一就是要保护环境,我国提出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变,来维护“共同价值”。

“历史虚无主义”则通过假设和歪曲历史文化的手段,扰乱人们的思想信仰,进而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动摇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总体来说它有三种伎俩。一是“虚无”历史。通过有意放大碎片化的历史细节,否定历史整体。二是“虚无”优秀人物。通过污蔑、丑化并攻击刘胡兰、雷锋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人物,歪曲史实,抹杀历史功绩,制造舆论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三是“虚无”道路。通过“假设中国不向苏联学习”和“假设中国一直处于英美殖民下”,臆想中国可能按照西方国家发展模式改革,中国的发展可能比现在还要强大,以此来攻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在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中有一定受众,它以“重评”“反思”“还原”“揭秘”等作为标题兜售与主流价值观相左的观点来“博眼球”,误导了一部分师生的历史观,摧毁其对党的情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1]

面对高校中存在的多元化思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进行政治引领尤其重要,应作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观建立的核心内容。“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2],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本国人民的精神脊梁,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国家的软实力,明确了努力方向,夯实了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引领和把控多元化社会思潮,就应研究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机制,要充分利用职务优势,统筹和带领党、班、团组织中的积极力量,主动发声,勇于亮剑。以学生喜欢听的语言风格、喜欢看的表现形式,通过学生方便参与和查看的载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融入进去开展工作,培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3.4 学网管网,推进要素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全媒体时代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无日不网”成为现在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写照,“手机党”“低头族”比比皆是。面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话语体系和活动场域等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有三点。一是正能量,二是要管得住,三是要用得好[13]。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三点来推动 “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6]。具体到高校辅导员的意识形态观建设来说,第一,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利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的手机app,作为教育引导的素材,使互联网完成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的演变。第二,敢于引导,做好宣传员。占领先机,传播准确、权威的信息,遏制虚假、歪曲的信息传播。增强对歪理邪说的“正畸”能力。第三,勇于管理,对舆情要发现及时,做“灭火员”。第四,积极倡导做文明网民,对于网络言论能监管到位,及时疏导,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高校辅导员还应利用与创新相关的要素资源,共同谋划和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场域包含与之相关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娱乐消费等诸多领域,所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需花大力气挖掘出大学生生活领域内蕴含的意识形态教育因素,积极协调各个领域的教育者共同努力,研究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协同教育的格局,共同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使在共识指导下的行为规范经过日复一日的重复,成为人们的意识形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深沉的文化力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辅导员大学生建设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