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十年来发展经验剖析与未来图景

2023-04-22 17:43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航空港枢纽郑州

文 瑞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1464)

1 引 言

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获批设立,成为我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2023年,一座拥有国际领先城市规划、生态建设全省领先、核心区建成区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区内人口近90万人的航空新城傲然屹立于我国内陆腹地。十年来,航空港实验区的枢纽优势、开放优势、产业优势、都市形态快速形成,带动河南内陆腹地不断走向开放前沿。

从2013年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获批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建设目标。2014—2016年是郑州航空港发展的起步阶段,港区各项建设全面铺开[1],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这一金字招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锋芒初露,航空经济成为河南重塑比较优势、破局区域发展瓶颈的新动能和新希望。从2017年起,郑州航空港进入五年成规模的新阶段,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更具前瞻性,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更加精细化、交通枢纽建设综合化、高端人才集聚越来越多、体制机制改革和金融创新速度加快。这一时期也是航空经济发挥规模化优势,引领河南省实现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十年立新城是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的远期目标。十年来,郑州航空港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产城融合发展协调推进,航空大都市已经初具雏形。郑州航空港是我国航空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和亮点[2],对其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郑州航空港十年来发展成就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度调整,航空经济正在逐步发展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3]。郑州航空港重塑了区位交通优势,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打开重要战略突破口,也在新时期成就了出彩新河南。

2.1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以2010年富士康入驻郑州为节点,航空港实验区各项发展指标快速增长。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从经济总量来看,2022年郑州航空港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1208亿元,是2012年的5.9倍,年均增长14.1%;“四上”①企业完成营业收入7756亿元,是2012年的6.3倍,年均增长20.2%。航空经济的发展也显著提升了河南对外贸易的规模。郑州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航空港外贸进出口额达到4707.8亿元,占河南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5.2%,成为河南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核心增长极。从产业特征来看,以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附加值、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富士康、超聚变等一批“链主”型产业项目带动下,领胜科技、郑州合晶、东微电子、华锐光电等一批填补省市产业空白的高科技项目相继落地,形成了链式发展的集群效应。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乃至“芯屏网端器”的全产业生态圈。郑州航空港2022年电子信息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281.4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

2.2 枢纽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2022年郑州机场北货运区、高铁航空港站投入使用,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郑州(水)港先后落地,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正式迈入“空、陆、铁、水”集成发展的新时代。国家民航局公布数据显示,从航空运输来看,新郑机场运营定期航线的客运航空公司达40家,客运航线148条;货运航空公司达25家,货运航线34条,货机航线网络联通欧、美、亚三大经济区28个国家和地区的48个城市,货物集疏范围覆盖长三角等区域的90余座大中城市。2021年,郑州机场货邮量突破70万吨(同比增长10.2%),是2009年货邮总量(7万吨)的10倍之多。货运规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6位并跻身全球40强。其中,国际地区货邮量突破54万吨,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5位,成为郑州机场货邮增长中的一大亮点。

从陆港建设来看,2022年,郑州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网的中心枢纽城市,铁路枢纽地位和优势进一步强化。同时,陆上丝绸之路辐射力持续增强。2022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2800列,从2013年开行之初的“每月一班”到如今的常态化高频均衡对开,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近8000班,承载进出口货运量近420万吨、货值280多亿美元,综合运营能力保持全国前列,郑州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②。2022年,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式获批,成为空港型和陆港型双枢纽城市。《中国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2022》显示,郑州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紧跟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位居全国第五,枢纽优势进一步强化,枢纽体系不断完善。

2.3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口岸是开展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内外资项目落地的开放平台[4]。从建设之初,“大口岸”体系就是郑州航空港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内陆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1+1+7”开放体系已在郑州航空港形成。第一个“1”即郑州机场一类航空口岸,2022年其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达52.2万吨。第二个“1”即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22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700亿元,约是2011年封关运行时的100倍,年均增长51.6%;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综合保税区排第二位,在全省占比为55%。“7”即肉类、活牛、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邮件、药品7个功能性口岸③。2022年,航空港区跨境电商单量达到1.23亿单,交易货值达到145亿元,七年增长了165倍,跨境进口产业规模位列全国前三位。

此外河南自贸区与郑州航空港不仅存在地理区域上的重合,在战略定位上也高度契合。因此,可以将自贸区、航空港、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三区一群”的战略叠加,集中释放开放通道、开放平台的聚合效应,在新发展格局中助力河南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2.4 产城融合更加协调

十年立新城是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的远期目标。十年来,郑州航空港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产城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从一个小镇发展壮大成总面积超过430平方公里、核心区建成区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区内人口近90万人的国家级经济综合试验区,实现了从“机场小镇”到“航空新城”的跨越式发展[5]。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达到300多所,建成投用郑大一附院南院区、郑州第一人民医院航空港院区两家三甲医院和河南省职工文体中心,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大幅改善。建成园博园、双鹤湖公园、苑陵故城公园、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等11座综合性公园和十余条生态廊道;建成步道长度超200公里,基本形成“大生态、大浓荫、大园林、大绿化”的生态绿化格局,“港—产—城”有机融合、产业适配、要素集聚的良性互动城市体系不断更新完善。《2022中国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从综合竞争力来看,在中国前10大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中,郑州排第8位,实现了超前发展。

3 郑州航空港快速发展的经验

郑州航空港的十年快速发展是对航空经济理论的实践和探索,在此过程中取得规划设计、实施发展、政策支持、路径选择等一系列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顶层设计和规划为引领

从2013年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获批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迅速出台一系列措施,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建设目标。以顶层设计和规划为引领,依托国家战略支撑郑州航空港迅猛发展。

政策支持方面,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2013—204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实验区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成为省级层面推动实验区科学、快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层面,郑州航空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了绿地、水系、医疗、教育、综合交通等27个专项规划。2021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我国第一部航空经济区创制性地方立法。城市发展方面,航空港区以“21城”④为规划引领,旨在结合片区特点,塑造一区一定位、一区一特色、一区一地标的城市景象,强化城市形象辨识度。正确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使郑州航空港航空经济发展的重点十分突出,方向十分明晰。

3.2 以重塑交通区位优势为发展路径

回顾十年来的发展,可以发现,郑州航空港的发展思路以重塑区位交通比较优势为路径,以“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绸之路的协同发展为突出特征。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共建成为内陆节点城市深度融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参与国际合作的独特创新模式。“空中丝绸之路”从一条航线逐步变成贸易联通、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和纽带,郑州航空港成为“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6]。十年来,以郑州机场为龙头,以国家“米”字形高铁枢纽为骨架,以国家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重要枢纽为支撑的立体交通体系在郑州航空港区快速形成。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三网融合”,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一体”,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雏形出现。2022年,以“做大做强中卢货运航线‘空中丝路’”为主题的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获得全球瞩目。郑州航空港从一个航空枢纽逐步成长为一座航空新城,对外开放的通道不断拓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区位交通优势得以重构,内陆腹地顺势成为开放前沿。

3.3 以关键产业链集聚为基础支撑

产业集聚是郑州航空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思路遵循从“0”到“1”再到“N”的发展逻辑,即从富士康生产苹果手机起步,经历了从“苹果”(生产苹果手机)到“果链”(手机配套产业链)再至“果园”(信息产业园区)的不断扩容提质的产业集聚化、高端化成长过程。港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单一手机制造到后端模组、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关联产业的深度拓展。目前,航空港“4+3+3”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处于不断完善升级过程中。“4”即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四大先进制造业;前一个“3”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后一个“3”即现代物流、会展商贸、创意时尚三大现代服务业。同时,除港区外,近年来富士康已陆续在济源、鹤壁、兰考、周口等河南省内多地建设科技园区,郑州航空港产业聚集的外溢效应开始显现,产业引领力、辐射力不断凸显,这也表明,产业支撑是决定航空港发展的重要实践基础,也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重要载体。

3.4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动力

航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例如,在发展模式方面,与其他开发区传统的“产业+都市”二维发展思路不同,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实现了枢纽、物流、产业、都市四维发展。在管理体制方面,郑州航空港建立了“两级三层”和“市级为主、省级辅助”的管理体制,被赋予“区域全覆盖、职能全覆盖”的管理权限,实施了“省区直通车制度”、行政执法全委托制、主审法官负责制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行政审批创新方面,郑州航空港全面实施了“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的“政务超市”审批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工商登记改革,实施了“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注册资本认缴制、电子营业执照等改革;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了“五单一网”“三证一章”工作机制。同时,依托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2017年,河南自贸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三十五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最终让审批程序越来越少,监管能力越来越强,服务水平越来越高。

4 郑州航空港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郑州航空港十年发展历程中成就显著,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变革、技术革新以及内生增长动力缺乏等。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现实问题的约束性愈发凸显。

4.1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从区域竞争层面,国内多个省份、城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枢纽经济,这使得郑州航空港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和激烈的外部竞争。目前,全国已有17个城市获批临空经济示范区,中部包括郑州、长沙和西安。郑州航空港既遭遇中部省城合围,同时又面临其他临空经济区的竞争。例如,2018年西安提出要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黄石提出“全域临空”理念,打造长江经济带临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鄂东临空商贸中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副中心;黄冈市临空经济区建设顺丰培训中心,重点发展航空配套、生物医药、总部供应链、高端食品加工等产业,一个三城抱团共建的大临空经济区呼之欲出。西安和武汉与郑州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十分类似,因此,这将对郑州航空港的航空枢纽优势造成极大威胁。与此同时,江苏省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出台了《江苏省枢纽经济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南京市成立枢纽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十四五”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无锡出台了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要点等。全国范围内,航空经济、枢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日趋白热化。

4.2 单一的区位交通绝对优势不再显著

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对交通枢纽的依赖将越来越不显著。郑州航空港单纯地依靠航空运输或者多式联运发展枢纽经济的优势空间愈发狭小。尤其是“区域性交通枢纽+良好的腹地产业支撑+独特的人才创新资源”所形成的综合型比较优势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比如,成都背靠西南地区最大的省份四川,拥有最大的人口和经济腹地,8400万人口基数中有超过70%人口的航空出行依赖成都双流机场。⑤且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用,成都“双国际机场”优势无可比拟。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一直在致力于发展“北上南下、东进西出”通往全球的空中网络,加上自身优质教育资源的赋能,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而杭州萧山机场依托完善的临空产业链支持,区位优势同样无法撼动。

同时,郑州陆港经济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严重受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发布数据显示,郑州国际陆港经开片区规划面积仅有5.8平方千米公里,2022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2800列,低于成渝(5200列)、西安(4639列),本省货源占比仅25%左右,与成渝班列本省货源占比50%、合肥班列本省货源占比86%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与沿海沿江地区相比,郑州航空港枢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短板,即临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够优越,起步较晚,产业链条较短。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全省货运货物吞吐量2265万吨,仅占全国(156.85亿吨)的0.15%,集装箱吞吐量只有3万TEU,仅占全国(2.96亿吨)的0.01%,远低于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中部省份。

4.3 枢纽偏好型产业结构单一

国际航空枢纽、陆港枢纽等都属于枢纽经济的基础平台,而枢纽型产业才是枢纽经济的核心[7]。当前,河南省已经初步形成临空经济、高铁经济、陆港经济、临港经济四大枢纽偏好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它们总体上都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产业总量规模偏小,产业结构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具体表现在一是临空经济先发优势尚未转化成为领跑实力。《中国航空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评价结果显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区域协调性发展指数只有61.13,远低于深圳临空经济区、昆明空港经济区、哈尔滨空港经济区和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38个临空经济区中排名第30位。二是以富士康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增加值占航空港实验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一家独大”现象突出。郑州航空港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临空型主导产业,区内电子信息企业大多还处在来料加工和组装等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4.4 缺乏内生技术创新动力

创新驱动是一个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郑州航空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郑州航空港由于高校及科研院所匮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尚未形成强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此外,从地理空间来看,航空港在区位上远离郑州主城区,难以共享主城区的城市设施,且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够完善,“卫星城”属性未能完全摆脱,不利于企业、项目、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资源在港区内集聚。因此,在新的十年,郑州航空港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8]。

5 郑州航空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2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格局和视野,对航空港实验区进行了重塑性改革,提出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也进入了“二次创业再起航”的新阶段。新的十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郑州航空港打造成“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中原特区”。关注“枢纽+开放”两个着力点,这也是郑州航空港积极融入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稳步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

5.1 持续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

航空经济面临着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枢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枢纽经济高地是近年来郑州航空港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持续优化和提升枢纽能级,加快实施强枢纽战略,拓展枢纽功能,优化网络衔接,提高组织效率。具体包括加快郑州机场三期、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南信合高铁、平漯周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推动铁路拓展成网、机场强枢增支、公路加密提质、水运通江达海;重点围绕郑州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提出的“双核双链”,即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国际陆港建设为核心,延伸和加强陆空联运、公铁联运两大多式联运链条,着力打造和提升陆空联运型、公铁联运型两类综合货运枢纽。推动空、陆、海、网“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扩大航线网络全球覆盖范围,拓展中欧班列线路节点,强化铁海、河海联运与海港对接,促进国际性跨境电商集聚,全面畅通国际开放立体通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9]。

5.2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

产业支撑是枢纽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郑州航空港是典型的交通组织型枢纽经济,未来,一要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要以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以物流业发展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为目标,推动功能性口岸扩容提质,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积极推动枢纽与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10],扩大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支撑河南枢纽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以枢纽经济为基础,遵循空港引领、产业支撑、政策联动的发展路径,推动建立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在推动国际合作和国内产业升级良性互动中实现郑州航空港产业结构的持续跃升。二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型、知识转化型枢纽经济。信息服务型、知识转化型枢纽经济是枢纽经济的高级形态,也是重塑枢纽经济比较优势的重要领域。郑州航空港要在交通型枢纽经济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资源为支撑,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平台和载体,培育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国枢纽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实现由交通枢纽型向信息服务型、知识转化型枢纽经济的转变。同时,要充分发挥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发展金融枢纽经济,提升全球资本配置力,逐步形成在全球范围吸纳、凝聚和配置资本的能力,全面推进金融开放与交流。

5.3 持续培育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是支撑郑州航空港新的十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郑州航空港一要积极融入以郑州为引领、省辖市多点支撑的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对接“一区一岛一城一带一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智慧岛”、中原科技城、中原科技带、沿黄科创走廊)创新平台布局,提升航空港科技创新水平,探索具有航空大都市特色的城市创新平台建设路径,大幅提升航空港参与全球竞争和集聚高端资源的能力,聚焦高精尖产业、企业、行业,打造支撑全省、服务全国的创新策源地。推动设立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拥有现代化管理制度、市场化运行机制、多元化投资主体、灵活用人机制,更加符合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更加适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环境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载体,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二要建立科技创新共享合作机制,构建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机制,推进航空港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园区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多层次合作交流,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研发生产基地。以省会高层级创新平台——中原科技城为纽带,一端链接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人才、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另一端链接航空港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空间载体、创新要素、产业上下游共生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科技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5.4 持续提升开放水平

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包含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开放,是以规则和制度改革创新为核心,旨在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从而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首先,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和我国双循环战略的推进,郑州航空港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功能,将过去单一的对外开放为主转向内外双向联通并重,将航空港试验区打造成为“打通国内统一大市场、融入全球大市场”的战略平台,为我国内陆地区推进制度型开放提供先行先试的探索经验。从打造制度型开放内陆新高地入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对接RCEP协定,着力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能级、开放环境的全面优化[11],推动外贸、外资、外经的提质增效,在中国规则、中国管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贡献河南智慧。

其次,积极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贸易发展业态和模式的创新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趋势。郑州航空港要紧抓全球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机遇,以及RCEP实施带来的市场空间的扩大,积极探索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等多种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申请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范围,积极推动海外仓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离岸贸易,丰富完善内陆节点城市的口岸体系,增加发展功能,全力推动港区乃至地区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

注 释:

①“四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习惯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②详见王延辉、胡舒彤:《奔跑吧,中豫号》,《河南日报》2023年7月18日。

③杨凌、陈骏:《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14%》,《河南日报》2023年3月8日。

④按照城市功能布局,“21城”分别为:北港城、CBD、文体城、大学城、中原之窗、故城片区、会展城、高铁港、物流园区、职教城、智造新城、园博园国际生态城、双鹤湖科创城、大都市中央公园、汽车城、国际陆港、电子城、生物医药城、航空航天城、创意产业城、数字港。

⑤详见《2021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猜你喜欢
航空港枢纽郑州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梦启郑州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部分墓葬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23年6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
2023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