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美玲, 方 俊
(1.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临海 317000; 2.常山技工学校, 浙江 衢州 324200)
当前,常山县上下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改革、发展、创新为动力,积极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能力和人才质量,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时隔26年之久于2022年首次修订《职业教育法》,从法律角度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意义重大;同年12月,中办、国办再次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今年2月,常山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常山县打造省际职业教育高地若干政策》,推动县内职业教育“13820”体系重重落地;5月,衢州市人力社保局出台了《关于贯彻〈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明确了贯通领域高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的对应关系。国家层面、地方政府诸多有利政策的实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新时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常山县加快培育紧缺高技能人才、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生态最优县和加快构筑常山未来职教人才高地具备有利条件,常山县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优质的社会环境。
常山县作为浙江省内的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新格局要求仍有差距。常山经济量小质低,GDP 和人均 GDP 都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较大、要素制约趋紧,产业能耗偏高,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平台承载力不强,科创成果转化率较低,高质量发展整体支撑相对不足等问题影响着常山县产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以绿色、智能、泛在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对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对于常山县走在前列的高端轴承、现代纺织等产业来说,核心关键环节上的技术薄弱、复合型人才缺口大、数据开放程度低、场景创新领域较窄等问题制约着产业扩容提升与发展。
产业发展困境使得常山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振兴教育摆到了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在常山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了实施“智汇常山工程”若干意见。“十三五”期间常山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健全经济型人才共享共育机制,提出《关于深化完善“智汇常山工程”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构建最优人才生态洼地,包含优秀人才津贴、优秀人才租房购房补贴、鼓励人才提升能力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补助、人才继续教育补助、人才工程补助、工业企业人才培养补助等吸引人才政策。常山县在“十四五”初期,首开新局,围绕打造浙西人才生态洼地的工作目标,常山县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发布《人才新政28条》,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从十二五到十四五,常山县坚持实施“智汇常山工程”,体现出常山县奋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的雄心壮志,也为常山县跨越式发展职业教育培植了沃土。
2022年是常山县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迎来了县内第三所职业学校,全县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近2 000人,是历史性的突破,在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新高地的征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常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的方针政策,抢抓“四省边际职教高地”建设、统筹职业教育建设发展。2022年拟定《关于打造省际职业教育高地的实施意见》(常委办发〔2022〕61号)文件,支持打造职教联盟示范地、打造产教融合标杆地、打造创业创新先行地,以推动常山县职业教育“13820”总目标落地生根。2023年3月,常山县人民政府再次重磅发布关于《常山县打造省际职业教育高地若干政策》(常政发〔2023〕7号)文件,将整合安排不低于1 000万元的各类职业教育经费,专项用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专业建设达到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职业教育体系逐渐成熟。
目前常山县职业教育贡献力下降,出现技能人才日渐短缺现象,尤其是高层次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在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不仅影响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县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城市发展。(1)人才需求的顶层设计还不足,发挥区位优势和区位特点,打造职教联盟示范地、打造产教融合标杆地、打造创业创新先行地的经验和启示不够。职业教育人才服务县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需求等方面,贡献力不足;人才现实贡献能力与预期目标仍有差距。常山县职业教育院校输出人才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强。(2)生源结构发展不均衡。从招生计划角度,常山县在县外招生指标较少,特别是在本地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实际生源情况与招生计划目标差距悬殊;在生源质量上也呈现较弱的态势。(3)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不足,管理难度大。资源壁垒较高、界限分明,各部门有限的职业教育项目、教育发展资金分配不集中。同时,县内职业院校布点,未形成集团化、体系化、规模化导致教育资源及资产浪费,学校与学校之间人才培养在产业与专业、实践与教学、培养与就业等环节连接不紧密、不顺畅,难以相互贯通,协同发展。
近年来,常山县人民政府在职业学校规模建设上逐渐做大、做强,但是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还需要大胆探索、勇于改革。(1)社会认同感有偏差。部分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不信任,在认知上仍有偏差,对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存有偏见,学生、家长未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导致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受限。(2)常山县工业产业欠发达,用工需求量少,专业与县域内产业需求不平衡,企业在人才培养、技能提升方面不能形成规模和体系,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能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未以行业企业需求、生产岗位需求人员标准为立足点,以致未形成职业人才的规模效应。(3)没有适配的“技能型”成才道路,职业教育学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常山县未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总体层次不高,现有的教育形式和层次难以满足县内学生进一步升学和个人能力提升的需要,常山县职业教育在地域吸引力、资源获取力、人才竞争力等方面存在严峻挑战。
当前,常山县校企合作的机制、深度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1)多元参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如何有效实施,落到实处还需要深度探索实践。同时,如何调动社会力量、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执行、协商等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校企之间合作信息不对称、企业用人、学校培养人“一头冷一头热”的情况还客观存在,需要不断增加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方法,更多的为学校发展、学生就业提供机会,为企业用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更好的条件。(3)技能人才供给结构还有待调整升级。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稀缺,技能人才中拥有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型人才匮乏。现行的人才政策,对人才的激励较少,对人才的其他配套服务措施欠缺统筹考虑和精准服务。相较临县、临市来看,常山县目前对高层次、高水平技能人才产生“挤出”效应,人才政策起不到“抢位”作用,人才管理、人才资源配置作用发挥不充分。
常山县在创建职业教育人才高地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样也是浙江省山区26县,乃至在全国同类型县、市区在职业教育发展工作中的难处,共性问题普遍纯在。人才吸引力不强、资源要素贫瘠、地区发展活力低迷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山区县”发展动能不足,无法蓄力。为打破这些壁垒,常山县在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上闯新路、出新招,在工作中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
未来几年是常山县职业教育走“快车道”的关键时期,《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区26县人力社保支撑促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人社发〔2021〕22号)、《衢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常山县打造省际职业教育高地若干政策》等制度的出台,为常山县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是检验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融入新的发展格局,力争常山县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和跨越,高起点规划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双高地”,是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必然要求。
(1)将职教事业纳入常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打破职业学校部门界限,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统一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县域职业教育联合集团,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2)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扩容工程。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稳定合理的普职比学位数,引导常山籍贯初中毕业生“留常升学”。建立县外招生激励机制,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中职学校县外招生,吸引全国各地尤其是以四省边际地区为中心的学生到常山县就读职业学校,补齐常山生源不足短板,形成“本地学生留下来、外地学生引进来”的良好局面,扩大常山职业教育学生总量。(3)构建共享互助机制。县内明确衢州数字工业学校“高考升学”为主、常山技工学校以“以技能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为主的培养定位,实现两校教师资源互享、实训基地互通、教学相互弥补;县外以共建“衢绕示范区”“四省边际”职业教育联盟等平台为契机,将“政策共建、生源共享、学籍互通、证书互认”等内容纳入职业教育共建工作机制,拓宽常山技工学校省外招生途径,吸引四省毕业生来常升学,为常山县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新高地打下扎实基础。
(1)强化德技并修的育人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课创新传承红色基因,依托县市优质红色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示范基地、思政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优化专业设置符合地方产业的定位。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与哲丰新材料、先导精密、中间轴承等企业的合作办学,增强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支持各职业学校专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校一专”特色品牌,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匹配程度高、市场针对性强、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3)拓宽办学层次和办学路径。加强与优质高职院校甚至职业本科院校的合作,拓宽中本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路径和办学质量,实施长学制教育机制;引进省内优质高职、本科院校,以设立分校的形式,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中外合作,在中意合作取得多项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中欧合作新模式的申报和探索,实现专业深度对接产业,在四省边际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形成“常山范式”,打造具有常山辨识度的中外合作办学成果。
(1)健全合作机制。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院校配合”原则,形成行业、企业、协会、学校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制定校企合作政策配套措施,从政策机制上为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提供便利;建立校企合作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及“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面向优势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校企合作、校协协作、校地共建等方式,建设高端装备零部件、“两柚一茶”等主导产业的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2)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学校+工厂”订单式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寻求产学结合点,深化“校中厂”建设。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为学校提供具有企业经验的指导教师、专家,提供与实际工作岗位贴合的教学设备,强化实践性教学功能。(3)集聚专业人才。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顶岗实习和就业,在人才津贴、创业贷款贴息、金融扶持等方面享受同等学历人才优惠政策。设置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企业助学定向培养、精准订单培养等制度,落实“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学”政策,打造四省边际高端技能人才集聚平台。
常山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相关策略的有效实施将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面向产业、结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将为常山县建设技能型社会、打造“四省边际职教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能支持,为山区26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