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近松
大多数人感受春天,是从口开始的。比如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苏轼的“青蒿黄韭试春盘”。
感受春天,当然得从吃椿芽开始。
在我的故乡贵州乌蒙山深处,清明前后树木焕新,椿芽爬上枝头,嫩绿的树叶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光芒。谚语说“雨前椿芽嫩如丝”,谷雨前后是品尝香椿的最佳时节,枝丫上的春天不可辜负。
家乡的椿树有七八米高,有的还长在较为陡峭的地方。不便爬到树上的乡亲们,就站在树下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对着刚长出椿芽的地方敲打。
“打椿”二字,说的正是人们获得“椿”的不易,尤其是对于村里的老人们来说。于是他们习惯在那些长得比较矮的椿树上摘椿芽。所以许多年轻人回乡“打椿”,会把低处的椿留给老人摘,或是摘下高处的椿芽送给老人。
离开故乡到外地读大学后,“打椿”的机会少了,但对春天和椿的怀念,却从未减少。
四五岁时,父母忙于春耕,将我送去外婆家小住。外婆脾气很好,即便我犯错,她也会轻声细语地和我说道理。因为受过伤,外婆的右手不能干重活。不过,她依旧闲不下来,忙里忙外的,在菜园里除草、施肥,还用竹子搭建自制的“大棚”,在里面培育辣椒和茄子的幼苗。
菜园旁,一棵棵椿树挺立。椿树下,韭菜长出新芽,油菜花的香气令人陶醉。我经常拉着外婆的手,在那些矮小的椿树上摘椿芽,直到十四岁以后,父母才准我爬上高高的椿树。
站在树上,春风拂过我的脸庞,阳光绕过枝叶,一些贴在我脸上,一些贴在树下的外婆的脸上,大部分阳光普照着万物,让一切新生的希望在春光中沉醉。
还记得第一次摘到椿芽时,树上的我在笑,树下的亲戚也在笑,我们的快乐已经不分树上树下了。
打回来的椿芽,外公喜欢放在水中煮,这种煮并不是煮熟,而是放在水中迅速焯一下,然后捞出来冷却,再拧干切碎,撒上盐、辣椒、酱油,最后浇上热油,家常小菜凉拌香椿便做好了。吃面条或米粉时放进去,也是不错的搭配。
外婆则喜欢将椿芽和鸡蛋同炒,再炒上一盆玉米饭,我和舅舅可以吃几大碗。
因为相信民谚中的“食用香椿,不染疾病”,在黔西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栽种香椿树。椿树开花不结果,初春时,开败的花纷纷飘落。外婆便将椿树枝剪下,插在窗前的花瓶中,那花就开在了每个点着煤油灯的夜晚,和我童年的梦里。
清明回家,邻家大伯砍了一棵椿树,村里人又少了一棵可以“打椿”的树。尽管许多椿树栽在院坝,但哪家都不会将椿树占为己有,椿芽会被送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
春的滋味,自然要从吃椿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