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科技新风向

2023-04-21 01:19:53顾程来夏维彬郝博阳关皓
商界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加密

顾程来 夏维彬 郝博阳 关皓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作为面向未来的科技行业,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世界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的中国科技公司面临了不小的挑战,美国硅谷也“寒意正浓”。裁员、砍项目也难停科技股的跌势。

从2000年科技泡沫出清后的逻辑来看,去掉虚浮无用的扩张后,科技公司反而会聚焦在更有价值和前景的领域。对此,我们着眼于有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称的硅谷,看看科技公司和投资者们在这波“去肥增瘦”中投注了哪里。

回顾2022年的科技圈,Web3(运行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去中心化互联网)浪潮风靡、XR(扩展现实)逆势而行、新能源革新升级,AIGC(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暴发崛起,吸引着广大用户的关注。

据加密货币支付公司Triple A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加密货币用户超3.2亿,约等于全球人口的4.2%。若将加密货币当前用户体量与互联网做对比,目前加密货币的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2021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49亿人,按Global Macro Investor预测,全球加密货币用户数量预计2030年将达到43亿,接近互联网的水平。

除了用户体量,风险投资和人才流动方向似乎也有着互联网早期的影子。

在每一次科技爆发的早期,投资人总是先行于消费者,真金白银投资于行业发展。2021年,Web3风险投资总额超330亿美元,超过此前所有年份的投资总和;在募资端,加密货币基金的募资体量已超过2021年,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加密货币基金募资324.9亿美元,是2021年的1.45倍(2021年基金募资体量更是2020年的15倍)。

与此同时,人才的流向正在改變。据2022年Business Insider报告显示,知名高管和开发人员正在离开知名老牌公司,转向加密、区块链和其他去中心化项目。在对年轻创业者吸引力方面,Web3可媲美互联网。据Blockworks数据统计显示,94%的Web3投资人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

Web3垂直招聘公司CryptoRecruit的分析师认为,Web3行业最吸引年轻人的地方,在于他们错过了互联网的机会,而Web3从目前发展阶段、时间窗口和发展潜力来说,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比肩互联网的机会。

但与互联网不同的是,Web3的市场波动更加剧烈。2018-2022年,比特币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

但在起起落落之间,一些真实的应用在萌发。如星巴克宣布推出NFT(非同质化代币)会员计划Starbucks Odyssey,消费者可通过参与互动游戏和趣味挑战,获得可收藏的数字旅程勋章(本质上是NFT)奖励。

耐克收购潮玩NFT交易平台RTFKT,发售了NFT版本的耐克运动鞋Crypto Kicks;随后推出.SWOOSH平台,表示将通过该平台发售NFT产品,邀请创作者共创,这些NFT版本的T恤、运动鞋可用来装扮链游中的虚拟形象。

Visa和MasterCard(万事达卡)联合不同的Web3公司开发加密货币借记卡。

Web2公司拥抱Web3,将推动Web3的破圈。星巴克有2 740万会员,耐克有超3亿会员,Visa和MasterCard信用卡持卡人数超6亿,当Web2公司主动拥抱Web3,加密货币将在这些公司的用户中渗透。

想要创造长期价值,摆在创业者和投资人面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推动Web3的大规模渗透,从3亿用户规模到43亿,实现超14倍的增长。

从用户角度出发,用户接触Web3世界的第一步是开设加密数字钱包,无论是在中心化交易所开设账户、注册去中心化钱包还是购买硬件钱包,用户首先需要一个钱包才能进入Web3。目前,Web3的应用从最早的交易所扩展到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游戏、社交、DAO组织(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等,但目前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

钱包和应用将如何发展,以推动Web3的大规模渗透?

趋势一:加密数字钱包,为用户建设更友好的Web3入口

加密数字钱包之于Web3,相当于银行账户之于Web2,除此之外,加密数字钱包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身份认证作用:无论是参与DeFi、链游还是交易NFT,Web3用户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链接钱包、验证身份。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密数字钱包又起到了Web2邮箱的作用。

作为Web3世界的入口,加密数字钱包也最有可能成为Web3时代的超级应用。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截至2022年8月,加密数字钱包用户数量达8 402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0%,相较美国拥有银行账户的人数—1.25亿,全球Gmail邮箱用户数量—18亿,加密数字钱包仍有极大发展空间。

因加密数字钱包的双重属性—资产账户和身份象征,加密数字钱包未来的发展机会大概率也将集中在这两个方向。

作为资产账户,加密数字钱包需要持续提升易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对于计划投资加密货币资产的个人和机构来说,资产的安全性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资产安全及托管技术和服务的成熟,也为对冲基金、家办和其他金融机构入场创造了条件。

作为身份象征,钱包或许会分化出不同的身份验证功能。除起到银行账户作用,加密数字钱包同时起到邮箱账户之于Web2应用的作用—随时链接去中心化应用DeFi、NFT、链游、社交,一个钱包、一键登录所有应用,无需注册账号。从这个角度看,钱包可作为身份验证工具,甚至打通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身份信息。

摩根大通正通过旗下Web3公司Onyx探索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希望实现“一个数字钱包掌控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

趋势二: “NFT+”时代即将到来,小图片炒作正成为过去式

NFT全称“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质化代币,对应同质化代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因其非同质性,目前用来标识互联网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尽管可以有多份复制品,但所有权具有唯一性)。NFT所代表的数字资产可以是图像、动图、歌曲、视频、游戏等。

2021年3月,艺术家Beeple(迈克·温科尔曼)创作的NFT艺术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在拍卖中以6 937万美元成交,跻身现存艺术家作品拍卖历史榜第3名,使得NFT迅速火出圈。随后,CryptoPunks(加密朋克)、无聊猿等系列具有头像属性的NFT图片走红,最贵的一个CryptoPunks售出2 370万美元高价。要知道在2016年发布时,这10 000个像素小人可免费领取。

目前,“NFT+头像JPEG”成了新的造富密码。成立4年多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估值过百亿美元;拥有6个一线NFT IP的Yuga Labs于2021年3月以40亿美元估值完成4.5亿美元融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关注NFT是出于投机心理,投资某个NFT收益超百倍的故事不断吸引着新人入场,使得NFT变成了一个投机品。但投机是不可持续的,据Dune Analytics数据显示,2021年1月NFT交易额高达172亿美元,随后持续下滑,9月仅发生4.66亿美元交易,交易额下跌97%。除少数头部NFT项目,其余大部分陷入惨淡境地。

除市场情绪的变化,导致交易额大幅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目前大部分NFT并没有太多真实价值且流动性非常差。随着炒作空间变小,用户逐步回归理性,人们希望挖掘NFT的真实应用。

通过加“NFT”解决现有难题或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或是解锁NFT真实应用的一种方式。目前来看,有两个加“NFT”的方向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进展,分别是“NFT+企业营销”和“NFT+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企业开始逐步意识到NFT的价值。通过NFT,企业可以革新传统营销模式,为用户提供更有趣的增值服务,以此提高用户留存、增加用户黏性,推动销售增长。

如最新上线的全新虚拟平台.SWOOSH将成为耐克的数字资产版本,品牌方和社区成员将共创、收藏、交易这些数字物品,耐克希望由此实现“社区、共创和品牌忠诚”的构建;2022年12月,星巴克上线Starbucks Odyssey会员测试版本,引入NFT重塑其会员体系,用户可通过互动游戏和趣味挑战赚取和购买数字资产,提高其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为品牌赋能。

Web2时代,品牌打造会员体系、品牌忠诚度计划,用积分刺激消费者复购,设计故事引发消费者共情,以达到留存客户的目的;Web3时代,品牌可以利用NFT的特点,将用户变成品牌共建和共有的一方。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研究表明,拥有品牌的股权,哪怕只有少数几股也会极大促使消费者积极为品牌宣传。NFT描绘了数字所有权,品牌发展壮大后,消费者又可以享受到NFT的增值,因此许多Web2公司正在积极探索。

另一个方向是“NFT+ESG”,或者说再生金融(Regenerative Finance,简称ReFi),将碳资产通证化,鼓励交易,激励碳减排行为。

目前探索中的初创企业大致可归为两类—搭建底层基础设施,将碳信用、碳资产上链的平台,以及以DAO组织和NFT平台为主要形式的应用市场。

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基于总量控制与交易的强制碳交易市场,和基于碳信用的自愿碳交易市场。前者由政府设定一定时期内的排放限额分配给控排企业,并允许其在确保履约的前提下,通过竞价方式获取或转让配额;后者则是符合条件的自愿减排量可出售给企业、机构或个人用以抵消其碳排放。

自愿碳交易市场一直以来不够透明、缺少共识信任基础,区块链的属性天然具备弥补这些不足的可能性。目前初创企业尝试的方向包括将农业碳信用资产上链,自然资源保护或修复型碳信用资产上链,可再生能源可交易资产(REC)上链等。

在应用层,NFT平台Ecosapiens设计了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形象,铸造成NFT,每个NFT关联碳减排项目,如植树造林、可再生农业、蓝藻生产等,持有者可随之购买新的碳减排积分升级持有的NFT。还有不同主题的DAO组织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高光和疯狂期过后的Web3,逐步回归理性

从2008年比特币开发者兼创始者中本聪撰写比特币白皮书以来,Web3从无到有,在2021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Web3从诞生至今,一直处在一个市场波动剧烈、周期交替明显、发育尚未成熟的状态,它的高光和疯狂时刻特别容易令人忘记其中的问题和风险。当下,行业发展逐步回归理性,泡沫逐渐出清,身处低谷时也不要忽略每一轮泡沫升起和破灭后留下的一些真实内容,如DeFi、NFT……

每一次从谷底走向顶峰都吸引了更多用户加入,每一次从顶峰滑落谷底又筛掉了无法坚持的建设者,随着用户圈层的扩大,Web3开发者群体不断壮大,虽然周期未必会被改变,但每次发出的声音会更大,所创造的价值会更多,经历反复的破圈和筛选,最终实现Web3的大规模渗透。

XR(Extended Reality),中文名为扩展现实,是指将现实与虚拟结合起来进行人机互动的可穿戴设备。目前,主流的XR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

从历史产品周期看,每10~20年就会出现一次技术迭代带来的产品机会。在经历启蒙、暴发、成熟的周期中,会诞生现象级的软硬件公司。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XR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终端设备。

回顾产品周期历史,下一代终端的时间窗口已至。按终端设备的发展规律,有两个关键渗透率数字值得关注—20%和80%。20%意味着产品度过启蒙阶段即将被大众认知,如2010年iPhone 4发布时,北美智能手机渗透率近20%。当现象级的产品点燃市场,模仿者纷纷效仿,产品进入渗透率持续上升的暴发期。当渗透率达到80%左右,终端进入成熟期,此时产业格局基本固化,突破性创新鲜有发生。同时,下一代终端获得了发展空间和机会。

据2021年数据,北美智能手机渗透率已达88%。在智能手机领域,除了屏幕变得更大、拍摄质量变得更好、充电变得更快,令人惊艳的产品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当移动互联网终端增长遇到瓶颈,创新匮乏时,创业者、投资人和用户都等待着下一代终端的出现。同一时间,VR设备的渗透率慢慢上升到了18.5%。

2020-2021年,乘着元宇宙风口,XR迎来又一个“元年”。2020年,Facebook改名Meta,宣布元宇宙优先战略。Meta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Meta要打造一个可以让人们工作、游戏、消费和生活的虚拟现实社群。作为这个社群载体的未来终端,需要带来互动性更强的体验,显然XR是一个重要入口。2022年以来,除老牌玩家纷纷推出次世代产品计划外,不乏新玩家入场。

根据数据显示,北美每月至少使用一次VR设备的人数达6 150万,渗透率达18.5%。正如2019年扎克伯格在Oculus Quest(VR无线一体机)发布会上所说的:1 000万用户是一个生态即将暴发的关键节点。如果能出现一款现象级的产品达到亿级销量,那么XR就将进入快速增长的暴发期。

趋势一:“XR源生游戏”成资本新宠,XR生态迎来增长拐点

回顾XR的发展历史,它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相互促进的过程,任何一端的落后都会影响到整体进程,同时任何一端的迭代创新都会催生出另一端的行业机会。

XR设备最核心的环节是芯片和显示模组,其发展主要依靠大厂和主流供应商的持续研发及技术突破。对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这一领域的创新难度较高、回报周期较长。随着新一代设备上线和全球设备保有量的上升,基于集成了新一代XR专用芯片、近眼显示技术、渲染处理技术和交互感知技术的新平台,XR源生的内容厂商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2020年以来,XR词条下大量内容厂商获得资本关注,覆盖游戏、教育、医疗、影视、音乐、娱乐等诸多领域,其中游戏是硅谷早期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但在XR千万用户规模的生态中,仍未诞生出像Riot Game(拳头游戏)、Blizzard(暴雪娱乐)之于PC端;Ubisoft(育碧)、CD Projekt(光碟企划)之于主机端;腾讯、Zygna(星佳)之于移动端的现象级厂商。因此,多家硅谷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布局了多家XR游戏工作室,押注XR生态中的下一个米哈游。

据观察,硅谷知名投资机构对XR游戏相关的投资主要集中XR源生的游戏工作室。市场空间、社交属性及新技术的契合度是机构投资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市场空间主要取决于游戏类型。以体育游戏为例,2022年全球体育类游戏的收入达12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的收入达30亿美元,而体育类游戏在XR生态中处于较空白的状态。

社交属性契合了元宇宙的构想,并被给予了游戏传播性,在PC和移动端,多人在线和团队竞技是一个现象级游戏的标配。当技术与用户基数突破瓶颈,VR多人游戏市场充满潜力。

与新技術的契合度决定了游戏能不能给予玩家全新的体验。随着厂商对全新动作捕捉技术的研发,更细节的动作和表情都能被映射到虚拟世界中,这将为玩家提供更为强烈的临场感和代入感。

综合三点投资逻辑,体育相关的游戏和多人在线的开放世界游戏成了机构投资XR游戏的重点。

趋势二:教育、医疗、娱乐等场景带来新增长点

(1)教育领域:交互式的教学体验丰富教育场景。据2021年XRDC的一份调查显示,在900多名XR行业专家中,33%看好VR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仅次于游戏和娱乐。XR应用于教育的优势在其天然的沉浸感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通过具象化的认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2)医疗领域:沉浸式场景治疗心理疾病与疼痛缓解。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即将虚拟现实的特定应激场景与暴露疗法相结合,是传统行为疗法的一种转换形式。相比于实景暴露,虚拟现实暴露疗法的可控性更高,可实时获取用户数据,定制化的治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重复使用。该疗法适用于恐高症、抑郁症、儿童自闭症、蜘蛛恐惧症等症状。

(3)娱乐领域:虚拟演出、私人影院获沉浸式体验。由于XR硬件水平的提升,媲美现场演出的虚拟演出进入了大众视野。基于XR的全新娱乐体验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趋势三:XR开发者规模增长带动XR开发工具更多发展机会

据Meta Connet 2022年发布的数据,Quest商店累计交易额已突破15亿美元。随着用户规模增长和赚钱效应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作室和开发者参与到VR内容的开发中。

针对XR游戏的开发工具是缺乏的,这种工具的匮乏几乎存在于所有XR应用的开发中。随着内容生态不断发展,对XR内容开发工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资本市场对于相应工具的布局也在快速发生。

总结:硬件的持续发展与内容生态的积累,决定了XR能否成为下一代主流终端

XR何时才能成为一种主流消费硬件?

业内头部厂商的工程师表示,目前的硬件水平只能基本达到用户体验的及格水平,要达到极致体验,在芯片性能、显示模组、设备重量、电池续航等方面都需要很大提升,而这些提升都依赖于材料、工艺、设计架构上的进步,考虑到大规模量产的成本因素,还需要较长研发时间。

XR的另一个关键卡点在于更便捷拟真的交互系统,这方面的优化和创新也在不断涌现。如通过肌电感应来实现交互的EMG(肌电图)手环、通过脑机感应来实现意念操控的研究等。

与硬件相比,内容显然是目前XR生态中的短板,广为流传的现象级应用仍十分匮乏。内容成为创业者、投资者和大小厂商发力的重点。在有着视频血统的PICO(XR品牌)入场之后,XR影视直播逐渐走向前台,也许会成为游戏之外促进XR流行的新敲门砖。

能源消耗习惯的改变需要长期坚持,清洁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政策和资本双管齐下才能加速减排进程。

据PwC(普华永道)和PitchBook机构的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一级市场的气候科技公司共吸引约979.1亿美元投资,是2020年的2倍。在具体投资方向上,新能源出行最吸金,吸引了一半的投资额;其次是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农业位列第三;工业制造、减碳技术、地产、金融服务和数据智能等共计占比20%。

结合政策导向和资本投向,新能源技术和应用创新值得长期关注。下文重点从新能源、新能源出行、新能源生活三方面展开,解读北美最新创业投资趋势。

趋势一:绿色能源呈现多元发展

2022年,在俄乌军事冲突、通货膨胀影响下,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国际能源署(以下简称IEA)预计全球消费者在这一年将面临超过10万亿美元的账单。

尽管清洁能源相关投资持续增长,但目前仍不足以支撑实现2050年零碳排放的目标。如果对低碳排放替代能源解决方案的投资推动力不足,未来将难以满足全球能耗需求。

目前美国能源主要依赖化石燃料、核能及可再生能源三大类。其中化石燃料占比61%,一半以上能源消耗仍靠化石燃料满足;核能占比19%,主要以核裂变方式产生,副作用多;剩余20%左右能耗由可再生能源填补。

针对新能源的投资,据BloombergNEF数据显示:一级市场投资人偏好氢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解决方案,追求高风险、高回报;二级市场投资人则偏向确定性更强也更稳定的风能、太阳能板块。

相比来说,核电站、地热发电站的运转效率位列全美前二名。核能的容量因子高达92.7%,地热能的容量因子高达71%,超过水力、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站。美国核电站的最高定额发电量仅占全美的8%,但所产生的电量占比达19%。

氢能则可能在另一方面产生奇效。目前,全美三大碳排放源分别是交通、发电和工业生产。其中,削减航空、航运、远距离货运及钢筋水泥生产释放的15%的碳排放量难度大。锂电池的续航能力难以支持航空、航运和远距离货运,但氢能有潜力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1. 核聚变融资竞赛,投资者注入数十亿美元资金

20世纪50年代以来,核能一直是排在水电之后的第二大清洁电力。全球已建成的反应堆装机量约400GW(十亿瓦特),产生了全球10%的电力。

现阶段的核能发电主要是利用核裂变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但核裂变反应堆具有较强的放射性,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将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严重伤害。相比核裂变,核聚变具有能效高、安全性高、废料少的特点,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是裂变的4倍,是烧煤或燃气的400万倍,2磅(约0.45千克)的核聚变燃料相当于5.5万桶石油,因此成為政府和商业公司研发的重点。

据美国核聚变行业协会统计,核聚变商业公司已吸纳超50亿美元投资。

2. 氢能、地热能市场迅速崛起,行业变革者出现

2022年2月,美国历史上第一艘氢燃料电池驱动的轮渡在加州湾区试水,这艘船长70英尺(17.5米),可承载75人。技术支持商Zero Emission Industries(ZEI)简化了氢燃料电池的组装程序,将性能提升33%,成本降低63%,每块氢燃料电池可储存250kW(千瓦)电量。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热资源也在吸引投资者关注。虽然目前地热能只占美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0.4%,但增长潜力巨大。开采石油与开采地热能具有部分通用的技术能力,地热能资源利用获得了石油巨头的关注。

趋势二:新能源出行吸引一级市场过半资金量,出行方式全面革新

据PwC和PitchBook全球气候科技市场投资数据显示:2021年约52%的资金投向了新能源出行;2022年势头保持,2021年Q3-2022年Q3约48%的风险投资集中于新能源出行。

一直以来,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速度慢主要受两个因素制约:第一,电车价格高,消费主力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69%电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拥有者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第二,充电站不足,运营难度大,难以解决人们的续航焦虑。

2022年VC对电池、充电相关创新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加紧投资布局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此外,美国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占比27%(2020年数据),是碳排量最大的领域;空运和海运也贡献了不少碳排放,占交通出行碳排放量的10%。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Stefan Ulreich(斯蒂芬·乌尔里奇)在撰写的报告中指出:“如果要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海运所需要的可再生燃料相當于目前全球的产量。这意味着,全球至少要将可再生燃料的产量放大18倍。”这对燃料生产商、轮船主、进出口贸易商来说存在巨大市场机会。

类似的情形发生在航空运输业,头部航空公司积极寻找低碳解决方案。因锂电池在重量、体积及续航层面的限制,在探索清洁空运和海运时,除了锂电,氢能与可再生燃料都是重点探索的方向。

趋势三:“全屋电气化”,实现减碳目标的必行之路

目前,家庭住宅每年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美碳排放的13%,相当于4 000万辆汽车产生的碳排放。据非盈利组织Rewiring America预测,全美在未来20~25年需要用10亿台电气设备(包括汽车在内)升级替换现有的化石燃料设备,相当于每年安装5 000万台电气设备才能将家庭和出行碳排放量降为0。

“除非全美1.21亿户家庭完成全面电气化,否则美国无法实现减碳目标。”Rewiring America的CEO Air Matusiak(艾尔·马图西亚克)表示。美国《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从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项目援建等方面加速家庭电气化升级。

在市场看来,这场房屋电气化的升级点,先从热泵系统和电表箱开始。

1. 围绕热泵系统进行全屋电力升级,价值在于一体化服务方案

目前,美国在有效降低家庭耗能方面,主要面临两大困境:第一,超一半家庭依赖化石能源;第二,家庭能源系统服务商割裂、分散,消费者需要具备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新型能源设施安装服务商。

热泵系统同时具备制冷、制热功能,能源利用效率高,同时还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据统计,使用热泵系统可节省50%的能源账单。50%以上美国家庭在未来20年会全面转向电力能源系统,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公司正快速发展以承接巨大需求。

2. 从电表箱出发,针对全屋电力系统革命

全屋电力升级后,家庭电网面临巨大压力,传统电表箱难以应对用电量的大幅增加,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用电高峰期的耗电设备,成为不改造电网情况下必须考虑的问题。

2022年,有2家头部公司获得资本支持,一家旨在增强电表箱的调节能力,一家从扩充家庭储能入手解决全屋电气化后电力不足的问题。

总结:全球减碳行动时代—推广新能源出行方式,改造家庭能耗系统

我们应直面地球正日复一日滑向全球升温的警戒线问题,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减碳,争取2050年实现零碳排目标。加速化石能源的替代进程,推广新能源出行方式,改造家庭能耗系统,是值得长期关注和坚持的未来。

目前,大部分人对AI的认知还停留在自动驾驶、人像识别等领域。2022年,AI画作“太空歌剧院”横空出世,让AIGC火出了圈。同时,Stability.ai(AI绘画工具)和Jasper.ai(AI写作工具)分别以10亿美元、15亿美元估值完成大额融资。两个事件的叠加像催化剂一样,点燃了市场对AIGC的热情。

观察理论研究、模型发展和应用暴发的时间轴,其中有三个关键时间点:第一点,突破性理论的提出;第二点,初代模型的出现;第三点,可商用基石模型的出现。

据目前主流场景下基石模型的发展进度,图像生成领域正处于大量探索应用场景的阶段,而视频和3D内容的生成还在等待基石模型的出现。在文字生成领域,GPT-4(第四代通用预训练转换器)预计将在2023年发布,从号称“GPT-3.5”的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效果来看,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趋势:建立在平台级基石模型之上的AIGC应用迎来暴发

从目前AIGC的主流应用场景看,知识型和创意型工作的从业者是被AIGC影响最直接的人群,主要包括营销人员、销售人员、作家、图像工作者、视频工作者等。但AIGC可以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它的生成形式包括基于素材的部分生成、基于指令的完全自主生成和生成优化。

内容方面,除常见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这些显性内容外,也包括像行为逻辑、训练数据、算法策略这样的非显性内容。最理想情况下,几乎所有的职业都可以被AI提升效率。

1. AIGC在文字生成方向上的应用:可当营销能手、创作者和程序员

按AIGC所应用的文本种类分,可以分为结构型应用文本和非结构型创作文本。具有更高文本自由度的创作型文本是最受益的场景,因为它赋能的场景更多、市场更大。同时,这类文本需要一定创意和个性化输入,对模型生成能力有更高的技术要求。

(1)营销类文案应用:商业化程度高,竞争最激烈

目前文字生成领域,商业化程度最高,同时竞争也最激烈的场景就是营销类文案的生成。可为商家或个人提供快速产出宣传文案的能力,收费一般是按字数用量的订阅制模式。

从产品角度看,营销类文案生成的进入门槛较低。这类公司的主要壁垒在于用户和数据积累,先发公司具有一定优势。

(2)创造型长文本生成:商业化场景较小,技术难度较大

营销类文本,本质是在模板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了创意内容输出,篇幅往往有限。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型长文本的应用目前还不太成熟,基本千字以上的文章,AI就较难保持上下文的关联和逻辑了。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针对性的模型训练或底层模型的进一步迭代,目前对于长文本的解决方案是把长文本分成短文本分开创作。

(3)代码生成:使用渗透率高,风险漏洞多

代码生成也是AI生成文字的一个重要场景,能为程序员带来效率提升,且目前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很多编程语言下新产生的代碼,有近30%是在AI帮助下完成的。

在代码生成领域活跃的主要是大厂玩家,包括微软、亚马逊、谷歌等,主要的场景是单行代码及多行代码的生成。对初创公司而言,要想在这个领域和大厂竞争相对困难。目前初创公司在做的一个方向是在原本无代码、低代码的基础上加上AIGC。

目前代码生成相关的规则和法律还存在很多监管空白,AI代码生成伴随着很多代码版权侵犯和代码泄露风险。

2. AIGC在图像生成方向上的应用:面向插画师和AI工具爱好者

(1)C端场景:按使用量付费的订阅制模式为主

目前AI绘画在C端的商业模式比较单一,普遍是按使用量付费的订阅制模式。

对普通C端用户而言,商业化应用场景有限,付费意愿不高。有报告显示,60%的用户没有在AI绘画上有过付费行为,尝试新鲜事物的用户占很大比例。如果是独立艺术家、设计师要用于商业用途,受素材和技术限制,要满足客户需求,仍需大量加工才能获得成品。

如“太空歌剧院”在AI生成后,设计师进行了上千次修改,花费了近80个小时才完成成品。所以,在基石模型基础上探索更多B端商业化路径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B端场景:千亿级规模的动漫市场、室内设计和3D内容应用

B端的首要重点市场是漫画动漫领域。2022年,全球动漫市场规模约3 910亿美元,可应用的市场庞大,且可一定程度上解决动漫制作成本问题。

目前很多工作室已经拥抱AI,基于AIGC在内容生成速度和成本上的优势,随着底层模型的进步和垂直模型的优化,高制作成本、长制作周期的B端应用场景具有商业化潜力。

同样的逻辑也可运用于其他领域,如室内设计的生成。用户只需上传现有房间照片,模型就能在现有设计基础上根据选定风格生成新的设计。

此外,3D内容的市场规模也不容小觑。据美国商业资讯Business Wire数据统计,2022年全球3D动画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AI在3D内容生成的应用迎来快速发展。

3D建模市场规模近130亿美元,3D场景的生成可运用于游戏、VR/AR和元宇宙。同时,随着NeRF(神经辐射场)模型的发展,3D建模在室内设计领域迎来快速发展。只需几张室内照片,通过NeRF模型就可快速生成3D室内建模,且可通过文字指令切换整体风格。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价值41亿美元规模的室内设计软件市场可能迎来洗牌。

3. AIGC在视频生成方向上的应用:文本到视频转化、视频编辑、个性化营销

身处视频时代,视频在流量吸引、内容传播和广告营销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其巨大的能力。随着底层技术不断拓展,AIGC的应用自然而然从文字和图像发展到了视频领域。与3D内容生成相似,技术门槛和市场空间更高的视频生成成为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

一是文本到视频转化,清晰度和流畅度不断提升。

二是视频编辑工具:成为视频优化和自动剪辑能手。AIGC在视频编辑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视频属性的编辑,如视频画质修复、删除画面中特定主体、自动添加特定内容、自动美颜等;第二类是视频的自动剪辑,与生成不同,自动剪辑的逻辑是找到满足条件的素材并进行合成,一定程度上是自动生成的一个过渡方案。百度的视频号就有类似功能,可根据上传的文案自动搜索相关内容然后产出视频,但由于视频资源限制,目前质量并不是很高。

三是个性化营销视频生成,实现虚拟形象定制化。AI生成个性化营销视频的应用比较成熟,其呈现形式是真人口播,生成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现有人物库中选择合适的虚拟形象,根据文字输入的内容生成音频和人物口型,然后通过替换关键词,如数据、名字等,批量生成视频;第二类是用户自己录制一个视频,AI会基于用户数据创建用户定制化的虚拟人,然后再通过替换关键词批量生成视频。

4. AIGC在工作场景方向上的应用:办公助手,提升办公效率

Decision Transformer(直接用网络输出动作,即直接做决策),这个模型让AI可以学习人类工作的场景,从而生成合适的决策。研究显示,到2026年办公流程自动化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96亿美元。如Adept.ai公司的ACT-1(Action Transformer,任务执行模型)模型,可通过自然语言完成excel、Salesforce等一系列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

ACT-1的形态是一个浏览器插件,通过用户输入文本指令,插件对任务进行拆解并执行。能够执行的任务包括:使用浏览器完成搜索任务、使用办公软件完成10次以上的连贯操作、执行需要使用多个软件的任务等。

未来,AI助手的存在不仅是执行任务的工具,更是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大部分人机交互将以自然语言的形式存在,初学者可在不需要培训的前提下就能快速使用各类生产力工具。与AI协同后,人类生产效率会得到巨大提升。

总结:AI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AIGC仍需时间积累

每波技术浪潮的兴起,总会有热点事件作为开场,AI绘画和ChatGPT的接连“出圈”,成功吸引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注。这第一波AIGC应用就像是iPhone刚问世时的移动应用那样,表面的惊艳要大于内在的实用。

然而,AI凭借着其惊人的迭代速度,一次次刷新人类对于机器“创造”能力的期待。未来,AI将在人类工作和创造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正如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的创始人Sam Altman(山姆·阿尔特曼)说的那样:目前AI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GPT-3(超大规模语言生成模型)、DALLE2(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新技术)以及最近火热的ChatGPT,它们的能力仍十分有限,“强大”的表象只是阶段性的突破,后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AIGC如今的热火朝天,离不开过去5年来,先行者在底层技术和基础设施上的持续投入。在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路上,仍然需要大量人才、时间和资本的积累。

(本文来源于硅兔赛跑。)

猜你喜欢
加密
一种新型离散忆阻混沌系统及其图像加密应用
一种基于熵的混沌加密小波变换水印算法
加密与解密
一种基于LWE的同态加密方案
一种新型的数据加密方法
认证加密的研究进展
关于hls和mpeg-dash中的加密方案的分析
应用于QR码信息加密的RC4改进算法
计算机工程(2015年8期)2015-07-03 12:20:15
基于ECC加密的电子商务系统
基于格的公钥加密与证书基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