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重大国家战略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核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加剧,乡村旅游迅猛发展,而乡村民宿作为一种根植于乡村文化的旅游住宿设施亦顺势而起。乡村民宿旅游经济的快速崛起,不仅能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更有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宿经济;规范发展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万里长城——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关上,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三楼耸峙,雄伟壮观;关内,游击府肃穆典雅,陈列栩栩如生,文昌閣、戏台、关帝庙雕梁画栋,飞檐凌空,城垣布局精巧合理;关外,瀚海空寂,长风猎猎,千年古道清晰可辨;关下,九眼神泉,碧波荡漾,景色宜人。极目远望,西面是广袤的大漠戈壁,北面是赤日炎炎的黑山,南面是蜿蜒起伏的祁连雪山,东面是优美靓丽的嘉峪关市区。紧扣厚重的长城文化及丝路文化的脉系,形成了嘉峪关全域独特的旅游格局,更是嘉峪关乡村民宿发展的根基所在。
近年来,嘉峪关市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工作,挖掘村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谋划发展举措,打造主客共享性、农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将乡村旅游与民宿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全市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嘉峪关市共有星级农家乐77家,星级乡村民宿39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黄草营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河口村、嘉峪关村、黄草营村、安远沟村、野麻湾村)。全市乡村旅游服务业就业人员8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260余户。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实现全域全季游,让全市乡村旅游休闲有玩头、文化有说头、产业有奔头、发展有势头、推动乡村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形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的发展格局。
一、强化规范引领,提升政策扶持
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总体思路,明确加快乡村旅游和民宿规范发展目标,确定相关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发展乡村民宿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全力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让城市更加有颜值、有气质、有品位。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注重城市空间的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化延续性,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完善消防、5G基站、充电桩等配套服务设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
1.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统筹处理市容市貌与便民利民的关系,加大马路市场乱象和噪声扰民、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行为整治力度,合理规划设置早市、夜市和便民临时交易点,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更具人情味。稳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开展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规范物业日常管理,提升居民小区综合服务能力。以亲水亲绿为目标,对现有小区和公共绿地进行补植复壮、改造升级,形成更多可进入、沉浸式园林景观,提升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以“城市大脑”建设为依托,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开展ETC、无感支付等智慧停车改造。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2. 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提高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服务功能,全面推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设备向社会免费开放,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设备的效率。展现融媒体时代特色,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成“一馆两中心”,有效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全力实施“体育+”战略,打造具有文化和旅游价值的精品体育赛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开展乡村舞台、雄关大舞台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民宿个性化规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村、休闲美丽乡村、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工程,按照“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改造计划,完成了河口村旅游一条街、安远沟休闲旅游度假村、黄草营村民俗街、横沟旅游度假村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提升改造工作,实现乡间道路畅通、人居环境清洁、设施设备完善、乡村生活便捷度和舒适度不断提高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提升星级农家乐、乡村民宿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嘉峪关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的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安装制作乡村旅游标示牌70块,为来嘉游客,特别是自驾游旅游者提供了更加清晰、便利的交通引导服务。
1. 打造产业发展、经济活跃的富裕雄关。坚持以产业链为中心集聚生产要素、做大经济总量,通过3~5年努力,形成“钢铁及装备制造、电解铝及铝制品加工”2条千亿级产业链,“核技术应用及装备制造、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工业清洁生产、精细化工、文旅融合创新、现代农业”6条百亿级产业链,“新材料、通道物流、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绿色环保”等N条十亿级以上产业链。地企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要素集聚地、新能源优势转换放大地功能凸显,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加快文旅商体深度融合,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吸引力明显增强。重构农村经济形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服务城市、保障城市、富裕农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 构建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创新雄关。打造河西地区重要的协同创新基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6%。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酒钢集团、中核四〇四等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更加紧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城市创新力、竞争力和重大战略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实施积极的人才开发政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集聚效应显著增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见到成效。以“城市大脑”建设为依托,加快5G网络及场景应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领域联动发展,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更加智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政务服务、市场机制和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
3. 构建内外联动、区域协同的开放雄关。加快嘉酒双城经济圈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完善、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两市三企”实现“五指并拢”,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拓展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河西走廊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协同、经济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发展格局。坚持东联西进、南向北拓,铁路、公路、机场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建成,对外联系通道更加畅通,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稳固。加快建设国际陆港、空港,引进培育更多外向型企业,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航空线路更加优化,国际产能合作与经贸文化交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甘肃向西开放新节点和桥头堡作用更加凸显。
4. 打造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雄关。强化规划引领和刚性管控,市域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南北城区协调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整体品质不断提升,“以人为本”的城市特质更加彰显。坚持市域一体发展思路,探索全域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农村“好田园”、城市“后花园”,实现宜居城市和特色乡村有机贯通。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小游园和微绿地,“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的绿色空间随处可享,“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初步形成,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雄关全面呈现。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环保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5. 构建治理有效、文明和谐的幸福雄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在全省率先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厚植城市人文底蕴,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建成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更高水平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探索走出一条西部地区城市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三、加强宣传营销,开发精品路线
把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纳入全市旅游整体营销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做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营销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信等媒体开展乡村旅游全方位宣传,利用快手、抖音、淘宝等平台,推广嘉峪关市现有的手工醋、五粮酒、烧壳子、锅盔、杂粮、时令水果、特色蔬菜、鸡鸭土蛋、野菜野菌等乡村土货,实现信息智能推送、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互联网服务功能,分享产业链收益。加强与美团、饿了么两家电商平台合作,引导农产品经营户尝试直播带货销售模式,助力销售农副产品上百万元。
1. 挖掘乡村旅游特色资源。依托文殊镇塔湾村乡村记忆馆、河口村红色文化主题客栈和新城镇安远沟村民俗文化馆及地蹦子、农民社火、民间小调、嘉峪宝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醉美乡村—草湖濕地户外研学体验之旅、醉美乡村—悬壁驿站花海民俗休闲之旅、醉美乡村—关城脚下古今穿越星空之旅、醉美乡村—文殊河口寻找乡愁乡村记忆之旅、醉美乡村—安远田园亲子互动亲情之旅等5条乡村旅游路线。充分展示乡村农耕、农事、农活技艺,全方位展现本地神话传说、民歌谣谚、舞蹈戏曲等民间文化艺术。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挖掘展示特色农艺,发展农耕体验游、民俗体验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业态。
2. 优化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在交通干线和重点旅游景区周边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康养度假、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大力实施乡村特色旅游村、美丽乡村、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工程,按照“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改造计划,完成河口村旅游一条街、安远沟休闲旅游度假村、黄草营村民俗街、横沟村民宿、泥沟村“长寿人家”等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提升改造工作。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提升现有的85家星级农家乐,46家乡村民宿的服务质量,逐步提升嘉峪关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的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安装制作乡村旅游标示牌,为来嘉游客,特别是自驾游旅游者提供了更加清晰、便利的交通引导服务。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储备和实施一批示范性、带动性强的乡村旅游项目。
3. 以文旅发展为抓手,促进三产提质增效。围绕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突出以文促旅、以旅带商、多业融合,培育新型复合消费业态,培优服务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文旅消费水平。持续培育“嘉有好礼”文创品牌。打造“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研学游产品,开发冰雪运动、户外体验、亲子拓展等特色项目,补齐淡季旅游短板,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加大全媒体、多渠道宣传推介力度,形成营销矩阵,塑造品牌IP,全面扩大嘉峪关市旅游影响力。依托“河西旅游联盟”,主动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合力打造“张嘉敦”丝路黄金段和甘青宁蒙大环线金牌旅游线路,确保全年旅游人数增长20%以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广泛开展文体惠民活动,争取举办品牌体育赛事和节会,促进文化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
繁荣活跃商贸服务。开展城市商业提升行动,以景区、商圈、特色街区为平台,推动消费场景融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加快餐饮、零售、住宿等传统业态提档升级。培育家政、养老、托育等消费新热点。做优商圈经济,盘活闲置商业设施,布局建设国家核基地生活保障区商业中心、海联国际饭店,提升名嘉汇、悦西市、大唐美食街等特色商圈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多消费选择。增加高品质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品牌经济、平台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激发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让城市的商气更旺、人气更足、烟火气更浓。
四、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品牌活动
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体与市场主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带动不同类型、不同主体、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坚持农民主导、企业运作的思路,引导组建镇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协会,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调动当地农民群众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嘉峪关市已培育成立涉及乡村旅游、种植养殖、蔬菜采摘的各类合作社10个。
1. 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政治嘱托,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挖掘传承长城文化,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和利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擦亮“天下第一雄关”品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兴增长点,与丝路文化、魏晋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融合推广。发展乡村旅游、文化研学、休闲养生等业态,打造户外运动品牌,推进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建设。谋划实施黑山岩画保护与开发、草湖湿地文旅运动大景区、魏晋民俗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争创国家旅游休闲城市。深化与丝路沿线地区旅游合作,优化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促进全市文化旅游向全时、全域、全业方向发展。加强党史、地方志、长城文化研究及相关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2.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节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不做“盆景”造“风景”的思路,结合二十四传统节气和嘉峪关市乡村特色风情,充分利用周末、假期闲暇时间,体验乡村生活,形成“周末经济”“节会经济”,开展一系列别具特旅游品牌节会。持续举办文殊镇油桃采摘节、梨花节、沙枣花节、草莓采摘节,新城镇野麻湾村西瓜文化节、油桃采摘节、长城村文化艺术节、泥沟村长寿文化节、安远沟村烧烤文化节,峪泉镇锅盔节、巧厨娘大赛等丰富多彩的乡村节庆活动,利用节会活动为农产品搭建销售平台,实现以节促游、以节富民,成为嘉峪关市三镇村民的致富经的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和八方游客提供“游雄关亲自然享生活”的乡村旅游好去处。
3.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以城乡融合为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市域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全域城市化路径,加快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建设,布局特色养殖、精品林果、精细蔬菜、花卉苗木等农业园区。完成高标准农田2.2万亩。建设高原夏菜、高效制种、优质饲草3个万亩产业基地。围绕“服务城市、保障城市”,以祁牧乳业、天兆宏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嘉味”特色优质品牌,努力把“菜篮子、肉盘子”端在自己的手里。实施“周末乡村休闲”工程,发展集田园采摘、研学观光、农事体验、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4. 内外兼修推进乡村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高质量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城乡空间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服务、生态环境全面融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宅基地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盤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居住新模式。完成2个省级示范镇、6个示范村创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推行“村社合一”模式,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做活、做实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和经营托管,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健全市镇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推动城乡生产服务有效对接,让更多消费下乡、更多农产品进城。加强农民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吸纳更多本地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7万元。
五、创新评星模式,重视人才培训
嘉峪关三镇相继组建了乡村旅游协会,初步建立了以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星级农家乐及乡村民宿的评定由单一的政府评定转变为政府主导,协会参与的模式,乡村旅游业主也能参与评定过程,使乡村旅游星级评定结果更加公平、公正。聘请高校旅游专家,为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营销、培训等提供服务指导,提升农民发展旅游业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结合全域旅游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组织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考察学习,不断拓宽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经营理念和合作机制,将农民转型成为乡村旅游线路讲解员,农产品销售网红达人。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做到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并重。鼓励嘉峪关籍大学生、企业家、行业精英回嘉创业就业,为特殊人才在编制、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坚持以用为本,实施“柔性引才”,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全市经济发展。依托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培育、流动等机制,鼓励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建设人才工作室,真正留住现有人才、用好本土人才。
总之,嘉峪关依托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特性和自然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大有可为,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选择特色突出、模式适宜的民宿规范发展,大力培育具有浓郁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民宿风格,着力体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避免雷同,防止城市化翻版和简单地复制粘贴,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协同发展。同时嘉峪关在民宿发展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注重保护生态,绿色发展。重视乡村绿色生态、乡土文化和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嘉峪关乡村民宿规范发展研究”(2021B-474)。项目负责人:樊立洁。
(作者单位: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