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
臧洪是东汉末年生人,《三国演义》忽视了他,所以公众记忆里,大概对他没什么印象。
《三国志》和《后汉书》里,倒是皆专门为臧洪立传,因为他的人生选择,深深影响了三国时代几位主角的命运。
臧洪的父亲是一位军政长官,臧洪本人少年时代就表现优异。后来,他先举孝廉,再做郎官,然后被任命为一县之长。
汉灵帝末年,臧洪弃官回到家乡广陵郡(今江苏扬州),被太守张超聘请为功曹,负责一郡官吏绩效考核。
灵帝一死,洛阳朝廷里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最后,董卓摘取胜利果实,他废掉了何皇后所生的儿子,改立灵帝的小儿子做皇帝,也就是汉献帝。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
这之后,函谷关以东地区的地方官,纷纷宣布讨伐董卓。不过,并没有出现《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合兵一处的壮观场面,而是各自行动,有人甚至没有行动,只是宣布了一下讨董而已。
但是臧洪非常认真,他敦促张超行动起来。张超把臧洪引荐给自己的兄长——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又联络上了兖(音同演)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
就这样,五位州郡长官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会盟,聚合大军十余万。
但接下来出了个大问题。
宣布讨伐董卓,是充满道德激情的行为:本来地方要服从朝廷,现在朝廷被董卓把持,讨董也就意味着不必再服从朝廷的政令,对地方官也不失为一件有利的事。
但风险也是巨大的,董卓的部队长期在边境上对抗羌胡,是百战精兵。关东这些富庶的州郡,却多年来远离战争。临时招募来的军队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战斗力存疑。
这五位刺史、太守,都是名士,游侠式的好勇斗狠可以,但行军打仗那就真不懂了。
于是,所有人都推举臧洪来当“盟主”。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场面:五位高级地方官在场,最后主持会议的,却是一位郡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
当然,在场的人里,臧洪之外敢于主事的人,其实还是有的,就是跟在张邈身后的曹操。
曹操曾经也做过二千石的济南相和东郡太守,后来自己辞掉了。此时,他正式的官方身份相当卑微,宦官之后的身份可能也拖了后腿,雖然有个袁绍封的“假(代理)奋武将军”的头衔,但看来并不很得名士高官的认可。所以只能跟在张邈身后做小跟班,站不到前面来。
臧洪是个忠义之人。(于明达 / 绘)
接下来发生的事,《臧洪传》写得有点搞笑:先强调臧洪发表盟誓时有多激动,听众都被感染,渴望为国尽忠,随后又跟了一句:“顷之,诸军莫適先进,而食尽众散。”没过多久,军粮吃完,就地散伙了。
当然,结合《武帝纪》的记载,可以知道至少曹操还是出击了一下的,只不过被董卓打得溃不成军。
臧洪有什么表现,史书没有记载,然而曹操败回来之后,愤然嘲笑的对象里,自然是包括臧洪的。
但臧洪不止会演讲,军事才能也算真材实料。后来,他获得袁绍的欣赏,被任命主持青州事务。
袁绍本没有权力任命青州长官,恰巧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病死,他想趁此机会掌控青州。
作为袁绍的对手,幽州军事长官公孙瓒也任命了一个自己人做青州刺史。这位刺史本身无足轻重,但他手下有个人,叫刘备。
据《臧洪传》记载,臧洪在青州表现很好,两年时间里打得“群盗奔走”,其中就可能包括刘备。
而在刘备的传记里,讲到这段经历时则没提过臧洪,只说刘备这段时间得人心,“众多归焉”。
实际上,袁绍与公孙瓒争夺青州的战争规模不大,战术水平无足称述,但惨烈度惊人。
作战双方并不积极寻求与对方主力决战,而是“屯聚钞暴”,即屠杀、抢劫对方控制区的平民,扰乱对方后勤。
张超早就算定,臧洪一定会想方设法营救自己,因为臧洪是个忠义之人,但只怕会受到袁绍的阻拦。
结果,两支军队竟打起了持久战。对青州百姓来说,这自然是灭顶之灾。
按照多数史书的定位,董卓是邪恶的一方,讨伐董卓的是正义的一方,但事实上正义与邪恶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的战争。
倒是董卓死后,西凉小军阀之间战乱不休,讨董同盟则一开始就各有算计,一样战乱不休。这使得华夏大地不论哪里,都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青州地区被毁灭得差不多之后,刘备投奔了徐州的陶谦,臧洪则被袁绍任命为东郡太守。
这个任命充满了玄机。
东郡属于兖州,是曹操的地盘。袁绍为何能到曹操的地盘上去任命官员呢?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被吕布攻打后,狼狈的曹操准备向袁绍求援,甚至打算把儿子送去做人质。幸亏身边的谋士劝阻了曹操,才有了后续的力挽狂澜。
但另外一些史料显示,曹操还是在袁绍的支持下,才转败为胜击败吕布的。从臧洪的这个任命看,袁绍可能从曹操那里拿到了另外的回报。
就这样,兖州地区在黄河以北最重要的地盘东郡,被袁绍收为己有了。
后来,袁绍一定对把东郡交给臧洪感到非常后悔。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终于击败了对手吕布,进而对张邈、张超这些背叛自己的人展开了追杀。这也是袁绍所乐见的,此前张邈与张超得罪了袁绍。
张超带着家属,退守雍丘(今河南杞县)。秋季八月,曹操大军包围雍丘。
作为老部下,臧洪请求袁绍出兵救援张超。
张超早就算定,臧洪一定会想方设法营救自己,因为臧洪是个忠义之人,但只怕会受到袁绍的阻拦。
果然,臧洪光着脚,痛哭着去请求袁绍出兵,同样丝毫不出意外的,袁绍没有同意。于是,曹操攻陷雍丘,屠戮全城,并夷灭了张超三族。
臧洪得到了消息,宣布与袁绍绝交。这也就意味着,东郡脱离了袁绍的控制。
于是,接下来就是那段经典剧情:袁绍讨伐臧洪,围城中臧洪坚守不屈。在内无粮谷、外无救援的情势下,臧洪让手下吏士逃走,但无人愿意离去。
城破之日,袁绍活捉了臧洪,本来想留他一命,但臧洪毅然选择死亡。臧洪曾经的下属,有人本来可以置身事外,但一样慷慨赴死。
古代的读史者,通常会交口赞誉臧洪的忠烈,但也不免有些困惑:臧洪反叛袁绍,原因是为了效忠老领导张超,但张超却难说是个值得尊重的人物。
就算无条件效忠老领导,臧洪也有许多选择:比如率领少数忠诚下属,对曹操发动自杀式攻击。毕竟,杀死张超的是曹操,而袁绍只是“不救”而已。
但臧洪正像当初没有全力讨伐董卓一样,也没有进攻曹操。结果最后的围城战中,连累满城男女死于非命。
更荒诞的是,不收回东郡,袁绍就难说有效控制了河北,就算日后要和黄河以南的曹操翻脸,也不便出击,反而为曹操的恢复发展赢得了时机。
臧洪反抗袁绍,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他真正的敌人曹操。
当然,时代距离拉远之后,评价臧洪的个人选择,也有了更浓厚的历史迷雾。
更使人感慨的是:这段历史里的枭雄们,无论慷慨忠烈还是卑鄙下流,高明卓异还是庸陋短浅,他们的人生选择,几乎都会导致更多的死亡。
个人选择的对与错,在时代悲剧面前,都不值一提。如此看来,臧洪的悲剧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