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迪
詹姆斯·霍利斯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35歲,是“当代社畜的死期”吗?
近两年,“35岁”“裁员”“劝退”“失业”等话题,不断出现在新闻和热搜里。这是现实,也是一种群体焦虑。35岁,意味着身体机能和工作强度的下降,你不再皮实,“夜晚爆肝写代码,白天赋能不回家”的日子一去不返;意味着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迟滞,行业风口日新月异,术语“黑话”铺天盖地,从Windows98时代走过的你,做Excel都没实习生快;意味着人生之路的矛盾迷惘,一边是赡养父母、照顾孩子、陪伴爱人的现实责任,一边是背叛感、空虚感、丧失意义后的精神危机。
正如荣格派著名心理分析师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所说,“任何一个中年人都见证了投射、希望和期待的坍塌,并体验到天赋、智力以及勇气本身的限制。”
也许是为了缓解泛滥的“中年焦虑”,市面上出现了一批为中年人写的畅销书,关于事业、家庭、两性、自我认知、理财观等等。詹姆斯·霍利斯的书是其中的佳作。霍利斯致力于中年心理的研究,代表作皆以“后半生”为题——《在后半生寻找意义:如何真正地成长》《过被审视的生活:人生后半程的智慧》。他告诉我们,如果青春期是魔法思维,觉得“我能征服世界”;中年危机则是回归现实,“想想我还能干啥”。
踏上中年之路,仿佛置身黑暗森林,不知路在何方,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我们就打开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真实的人格。这正是霍利斯在书中探讨的问题:哪些变化预示着我们陷入中年危机?如何重新定义自我感?如何抛开“临时人格”的束缚,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穿越中年之路,去往意义的彼岸?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体的有限性和事物的脆弱性。我们的自我会遭受打击,必须重新定位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再缠结一团,对他人的依赖更少,对自己要求更多;我们要远离外部的喧嚣,倾听内心的声音,尽管这样会让那些自以为了解我们的人感到陌生,但至少,我们对自己不再陌生了。
“中年之路的体验,就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只身在一艘颠簸的船上,目之所及,不见港湾。”霍利斯如此比喻,“此刻,我们面临三个选择:继续睡觉,弃船而逃,或握住船舵继续航行。在决定的那一刻,灵魂的崇高冒险从未如此清晰。握住船舵,我们便承担了旅程的责任,不管它有多么可怕,看起来多么孤独或不公平。”
中年,是一段从痛苦到意义的旅程。踏上中年之路,会让我们更加清醒,能够为余下的篇章担负起责任,敢于为召唤我们的广阔生活而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