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敖天 毛予菲
奥马尔·萨迪格,1955年生于苏丹杰济拉省。毕业于喀土穆大学非亚研究所。1981年进入苏丹外交部,曾任驻英国、南非大使,驻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代表等职。2022年10月任驻华大使。
2023年3月,奥马尔·萨迪格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摄)
“我第一次与中国人接触是在年轻时,看到中国人在青尼罗河上建起一座连接两岸的大桥。”苏丹驻华大使奥马尔·萨迪格(下文称萨迪格)微笑着说,“那座大桥就在我成长的村子边上。所以,我和中国的缘分很久前就开始了。”
2023年是萨迪格从事外交工作的第四十二个年头。在接受《环球人物》专访时,这位资深外交官用自己的经历,揭开了中苏两国“友谊之桥”历久弥坚的秘密。
1981年,还在喀土穆大学非亚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的萨迪格,被苏丹外交部录用。“那一年,有数千名大学生申请加入外交部。经过数日堪称严酷的笔试与面试,只有15人被录用,我是其中之一。”萨迪格自豪地说。
“苏丹地处非亚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在大学里,我学习了历史、地理、考古学等课程,看到了亚洲与非洲的共同点,并对不同的国家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找一份能让我继续汲取知识的工作,于是选择成为一名外交官。”
“在我眼中,外交是一个‘永不停滞’的领域。一名外交官必须大量阅读,终身学习,保证自己知识结构具有深度和广度。”萨迪格说,“外交官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必须善于沟通,敢于表达,既不能盛气凌人,也不能妄自菲薄。很多外交官虽然并不来自大国和强国,但他们依然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
进入外交部后,萨迪格常年在联合国工作,并曾担任苏丹驻联合国代表。他说,苏中两国都是联合国宪章的坚定支持者。“我们与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从未做出任何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为。在事关非洲的众多提案和讨论中,中国也发声捍卫非洲国家的权益。”
“在过去40年里,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交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萨迪格说,“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联合国的地位也更加重要。我们必须在联合国框架下保卫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然而,一些西方国家经常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行动,甚至发动侵略。“这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因为部分国家拒绝遵守联合国宪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声音对包括苏丹在内的所有非洲国家来讲尤为重要。”
“苏丹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欣慰。”萨迪格说,“在担任大使之前,我曾多次访华。每一次我来到中国,都会被中国的发展速度所震惊。”
“我曾经造访过中国农村,并在田间考察中国农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发明的小型农机。从这样一个精妙的小机械中,就能看出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 萨迪格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中国有‘超能力’,而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勤劳本质和爱国情怀。”
萨迪格大使带本刊记者参观pPHHRUxM+SaNu+itVSAvrwtl2FeCqT6HTmkQkhdGeJY=使馆苏丹文化展览区。(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苏丹文化展览区陈列的手工艺品。(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今天的苏丹,也走在国家迅速发展的道路上。几年前,我的母校喀土穆大学成立了孔子学院,很多苏丹学生在那里学习中文,并前往中国留学。”萨迪格说,很多苏丹青年在中国学成归国后,成为苏丹医学、工程学和建筑学的领军人物。
为什么苏中两国的交流能一直保持勃勃生机?萨迪格向记者讲起了一个苏丹人都熟悉的“武汉故事”。
2020年3月,当武汉人民抗击新冠疫情时,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了一场“为武汉加油”的杂技演出。参与演出的演员中,有数十人半个世纪前曾在武汉学习。
“1971年,苏丹派出50名少年儿童前往武汉学习杂技艺术。学成归国后,他们成为苏丹杂技团的第一批团员。”萨迪格说,“这个杂技团备受苏丹人民喜爱,不仅在苏丹人人皆知,更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享有盛誉。它是中苏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得知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后,杂技团员们决定办一场特殊的爱心演出。除了目前在岗的青年演员参与义演外,35位当年的“老团员”也从苏丹各地赶到喀土穆,以参演表达对武汉抗疫的支持。
“在他人面临困难时伸出援手,这是苏丹和中国文化都提倡的美德。”萨迪格说,“苏丹天气炎热,古代旅行者途中经常缺水。在今天的苏丹城市街头,每家门前都有一口装满清水的陶缸,供行人随意取用。我知道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也有为赶路人送上一杯好茶的传统。所以,很多中国人在苏丹生活,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有些东西将中国与苏丹联系起来,也拉近了兩国人民的距离。比如音乐,虽然不懂中文,但许多苏丹人喜欢听中文歌曲,这实际上也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关系与交流。”萨迪格说。
许多生活在苏丹的华人,都会在游记中提到苏丹人喜欢称中国人为“塞蒂昆(Sadiq)”,意为“好朋友”。随着两国交往的增加,如今不少苏丹青年学会了用汉语说“你好”和“早安”。
萨迪格说,许多苏丹人提到中国,就会想起中国援建的“友谊宫”。“这座20世纪70年代竣工的会展中心,直到今天依然是苏丹召开国际、国内会议的重要场所。”从1971年开始,中国向苏丹派遣了数十批医疗队,治療了数百万苏丹百姓,光手术就超过22万次。当年中国医生接生的新生儿,不少如今已是社会中坚力量。
“随着疫情结束,国际交流的恢复,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朋友造访苏丹。”萨迪格说,“游览苏丹的最佳路线,是沿着尼罗河溯流而下。在苏丹北部,你能饱览努比亚金字塔风貌。而在苏丹南部,你可畅游我们世界闻名的国家公园,观赏猎豹、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
“苏丹和中国都是重视历史延续的社会。早在数千年前,苏丹的先民就建立了库施王国。和中国古代的王朝一样,库施王国也建设了宏伟的都市、壮观的建筑。”萨迪格表示,“中华文明是一个从未中断的文明。而今天苏丹的传统文化,有不少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近的考古发现证明,古丝绸之路一直延展到苏丹的红海沿岸。”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的传统友谊注入了新的内涵。
作为最早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苏丹的对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是苏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与一些对非洲只取不予的国家不同,中国崇尚双赢,并乐于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萨迪格说。
萨迪格认为,今天的非洲还在克服殖民主义留下的经济影响。“从历史上看,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剥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占据非洲的土地,奴役非洲人民。另一种则是通过将非洲纳入西方经济体系,让非洲成为西方的原材料供给地。”
他举了一个例子:“苏丹盛产高质量的棉花。但当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苏丹的棉花几乎全部被掠夺到英国进行加工,而其制成品又被重新倾销回苏丹市场。”他认为,这种不公正的经济模式,依然存在于今天非洲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之中。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发展的标志,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一条值得借鉴的现代化之路。非洲可以积极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通过工业化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不是仅仅出口原材料。”萨迪格表示,近年来,苏中在工业领域合作广泛,两国合作建立了现代化的石化工业,这对苏丹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2000年,苏中合资建设的喀土穆炼油厂建成投产,结束了苏丹作为产油国却依赖进口石油产品的历史。苏中合建的喀土穆化工厂,让苏丹获得了大规模生产和出口聚乙烯塑料的能力。两国在石化业的合作,帮助苏丹从传统农业国逐渐转型为具备较完整产业链的石化产品出口国。
萨迪格说,作为红海沿岸国家,苏丹可以作为“一带一路”亚非间的连接口岸。“通过苏丹在红海的港口,我们可以把位于中非、西非的内陆国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我们正与中国积极合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非洲的产品走向世界。”
在萨迪格看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和创新上都积累了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向中国学习这些知识,是非洲抵抗霸权主义的方法。借助这些经验,我们能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去追寻属于非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