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璐
美国投资家。1949年生于纽约,哈佛商学院毕业,知名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长期关注中国,2023年来华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
“希望你能建立起自己的原则,愿进化的力量与你同在!”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前,瑞·达利欧在自己刚刚出版的《原则(实践版)》一书中写下寄语。
年过七旬的达利欧身材高大,头发灰白,说话和动作都不紧不慢。去年,他从自己创立的桥水基金退休,继续担任公司的首席投资官导师,并致力于总结和分享自己40余年职业生涯中遵循的各种原则。这些历经市场锤炼印证的逆市智慧和规律,是面对现实的理性态度,也被他归结为自己取得事业成就的重要原因。
2023年3月,达利欧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达利欧经常带儿子马修来北京。
达利欧曾被《时代》杂志列入“世界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也跻身《福布斯》富豪榜前百位,号称“对冲基金之王”。但对中国人来说,他的“中国缘”才是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他就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目睹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今年春天,他两次来华,和中国朋友们叙旧。这些年过去,他和中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对中国的关注始终未变。
“1984年,我受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中信是中國唯一允许与外界交流的‘窗口企业’。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在长安街的‘巧克力大厦’(即国际大厦,因形似巧克力而得此外号)演讲,指着窗外的胡同街区对听众说,胡同不用多久就会消失,摩天大楼很快就会代替它们。”达利欧告诉记者。
“你并不了解中国。”当时,有听众对于他的说法感到匪夷所思。“的确,但你也尚未充分了解到全球化的强大动能。”达利欧回答。
达利欧生于1949年,第一次来华时35岁。那一年的中国,正在庆祝建国35周年。中国的大门逐渐开放,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能量。达利欧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他此后的人生,与中国的发展进程紧密关联。
他向记者回忆了中国资本市场起步时的情境。“1989年,只有五大银行可以向国企提供贷款。一些年轻人正参与筹划设立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他们的办公地点设在一个很小的酒店房间,走过去要经过一个弯曲的金属楼梯,楼梯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垃圾箱。尽管他们当时没什么钱,但怀揣着炽热的梦想。我很幸运能在当时认识他们,参与到研究设计中国资本市场的事业中去——我向他们解释资本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介绍美国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帮他们出谋划策,通过某种微小的方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中国资本市场已是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达利欧见证了这一市场发展的过程,对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以及这些力量带来的进步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我有幸成为这一发展旅程中的一个小部分”,并称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是自己最难忘、最重要的中国记忆之一。
达利欧首次来中国时,给中国朋友带的礼物是10美元的计算器。以后每次来中国,他常请中国老友们喝茅台。“北京到处都有很棒的、极为好客的人,他们教给了我们一项传统——在喊‘干杯’的同时一口喝下杯中的茅台酒,并盛情地款待了我们。”
“我非常喜欢和尊敬中国人。中国人聪明、勤奋、温暖,文明程度很高,具有战略思维,而且多才多艺。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非常开心地看到中国人的创业精神在萌发,那是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状态,与此同时,学术领域以及其他各方面都非常地独特。这些都是如此地吸引人。”在接受采访时,达利欧声音平缓,很少有情绪起伏,唯独说出这番话时,明显加重了语气。
桥水中国主席王沿在《原则》审校后记中称,达利欧曾对中国老友们说:“我知道,你们说我上辈子是中国人。”
初到中国的11年后,也就是1995年,达利欧把11岁的儿子马修送到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接受了一年全中文教学。5年后,16岁的马修回到中国,在儿童福利机构做义工,并成立“中国关爱基金会”,帮助了不少急需特殊照顾的孤儿。在达利欧看来,是中国改变了马修,“让他懂得了生活”。达利欧本人也热衷慈善,中国关爱基金会的员工曾看见他左手拎一大包婴儿尿布,右肩扛着奶粉,和员工一起前往陕西的孤儿院。他是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联合创始人和最初倡议者,也是北京达理公益基金会的创始理事。
长期看好中国的投资家,是达利欧退休前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身份。他创办的桥水基金1993年开始服务中国机构客户,2011年设北京代表处,2016年在上海设全资子公司,2018年正式备案私募产品,并很快发展为中国首家百亿级的外资私募管理人。
2023年3月25日, 达利欧在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并发表演讲。
这部分基于他和中国的缘分,更源于他的研究和理性思考。准确评估中国,对他做出准确的投资判断至关重要。“我从历史学习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崇高品质,了解人民如何凝聚在一起,这些都是我十分欣赏的。”达利欧说。他还撰文称,中国在过去的许多世纪里,大多数时候都非常强大、文明且繁荣。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走向开放,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年,达利欧多次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活动。这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和中外学者间重要的对话平台。他表示:“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和增长,中国的人均实际GDP上升了24倍,而中国的贫困率下降了88%,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10岁,婴儿死亡率下降了85%。这是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奇迹。”他还多次强调,从比较客观、历史的角度来评价,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2022年2月,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向达利欧颁发“原则奖”时表示,达利欧富有远见地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的发展,一直通过管理和咨询项目访问中国并研究中国市场,为增进中美人民了解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还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和慈善事业,深入参与了中国的社会发展。
达利欧来自纽约长岛的一个普通中产家庭,8岁起送报纸,12岁开始做球童。就在12岁那年,他靠打零工赚的钱买了第一只股票——美国东北航空,原因是它每股不到5美元。后来,该公司被收购,股价翻了3倍。
达利欧尝到甜头,从此和投资结下不解之缘。那是上世纪60年代,“一个豪情万丈的年代”,股市很红火。达利欧开始读《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年报。后来,他选择就读金融学专业,理解了政治与经济间的关系。1971年,他从长岛大学毕业,进入哈佛商学院就读。
年轻时的达利欧喜欢披头士乐队,叛逆而野性。他辗转就职于几家证券公司,26岁时因不合时宜的职场玩笑被解雇,干脆在自己的小公寓里成立“桥水基金”。他曾准确预测白银大跌并提前退出,因此在投资圈崭露头角。
不过,他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1982年墨西哥债务违约,达利欧对美联储增发货币的行为做出错误判断,在拼命做空市场后血本无归,最后只能靠卖车、向父亲借钱维持生计。这次失败让达利欧产生深刻反思,“如果你经历痛苦,那么你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现实是如何运作的,应该如何应对,然后把这些原则以文字和计算机算法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时你成长的机会就来了。类似的情境会不断重演,而我的痛苦经历促使我学习新的方法,在不降低回报的前提下将风险降至最低,这奠定了我成功的基础。”达利欧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达利欧将这个原则总结为“痛苦+反思=成功”。他把总结原则当成影响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养成从经验中总结原则的习惯,然后根据它们做决定。这个习惯让我可以在与工作伙伴交流时解释自己做决定的原因,便于彼此理解,而且非常高效。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达利欧如此向记者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
从很早的时候,达利欧就开始洞察、构建并写下一系列逻辑公式,如“萧条测量仪”“全天候策略”等,并对其不断测试、改进和标准化,然后将一整套原则应用于投资决策,获得“看得远、赢得多”的名声。他穿越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大大小小的各式危机,逆势盈利。
言必称“原则”的达利欧,心中装满大小数百条理性原则,仿佛操控着一架精密机器。与此同时,他对道家思想和易经也非常推崇,甚至向记者比划起用钱币卜卦的方法。“我妻子将这套工具当成生日礼物送给我,这样我有机会随时占卜。”他对记者说,这个过程有时会相对晦涩,找到好的解读者很重要。“易经里充满智慧,而且很有趣。”
西方强调理性,东方崇尚自然。在达利欧身上,理性与自然和谐交织在一起。他说:“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人类必须向大自然学习。而这正是中国道家思想蕴含的道理,即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他把冥想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原则,还是冥想,都可以帮助我保持清醒。我在冥想中找到平静,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从高处俯视并接纳自身,然后用最好的方式来应对一切。”
达利欧总结的原则,不仅仅关乎金融原理,也饱含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学习和经历,第二是聚焦工作,第三是把有价值的东西传给下一代。如今,他已切换到第三阶段。他在中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以过来人的口吻分享原则,还出版了一本关于原则的应用手册——《原则(实践版)》。在书中,他列举大量案例,希望读者能借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原则,找到“自我进化”的驱动力。如何识别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何使用“五步流程”实现目标、如何最大限度地从错误中学习……这一系列练习和问题,如同实用的电脑操作系统,展现出他作为一名务实投资家对原则“落地性”的重视。
达利欧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后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依然有激情,依然享受忙碌带来的充实感,依然喜欢投资这场游戏。他担任后辈的导师,欣慰于他们的成功。但他也强调,对做投资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他们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有效率,有没有全情投入挑战,并从中实现自我的进步。“人生有它的轨迹,你要知道自己处于哪一个位置,并且珍惜每一刻。”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价达利欧“有一种特殊才能,善于发现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退休后,达利欧依然密切关注时代大势,从历史周期和变化规律观察世界。
对前不久硅谷银行的倒闭,达利欧指出,这是“煤矿里的金丝雀”,是风险的早期迹象。它将在风险投资领域产生连锁反应,甚至远远超出风险投资领域。
在他看来,当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时代。“世界处于某种痛苦的状态,这种情况我们似乎很久没有见过了,但是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他说,现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很像”,当年债务泡沫破灭,造成了全球大萧条,经济十分糟糕,产生了许多意识形态冲突。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如此描述当时的形势:“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变化,各方力量在碰撞中重组,小国成为大国间博弈的棋盘。枪炮、制裁与站队搅动着本就充满隔阂的世界,人们对善恶和真假的判定前所未有地分裂。”这和达利欧眼中的当今世界有不少相似之处。
《原则(实践版)》近日在中国出版。(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达利欧认为,有五大力量影响当今世界。第一股力量是债务规模急剧扩大、货币发行大量增加。历史上这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前奏。第二股力量是内部冲突,源自1945年以来的最大财富差距和价值观分歧。第三股力量是地缘政治冲突。第四股力量是干旱、洪水和大流行病等自然因素,这比大萧条和战争带来的影响更大。第五股力量是人类的创造力,尤其是人工智能等科技会带来巨大变革,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从历史中要学习的功课是克制。我们走出去,看到人们美好地生活着,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这一切都有可能会因战争而受到危害。因此,各方都应该意识到,某些痛苦的界限绝对不应越过。一旦越界,肯定会造成令人遗憾的局面。此外,要小心处理好经济议题,了解什么是好的经济形势,极力避免经济上的糟糕局面。”达利欧说。
应对复杂局势,国与国之间协商共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黄屏颁奖时曾如此总结:“正如达利欧所言,中美双方应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彼此,而不是期望双方在各個方面都相同,这是一种清醒的看法,也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像达利欧一样,为增进中美相互了解、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