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船”故事,非常愚蠢

2023-04-21 10:34毛予菲冯群星付玉梅
环球人物 2023年8期
关键词:北溪中情局管道

毛予菲 冯群星 付玉梅

西摩·赫什在办公室里。他是美国知名調查记者,发布过多篇揭露美国政府丑闻的调查报道。

在2月8日发表的《美国是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一文中,西摩·赫什描述了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在华盛顿国家安全圈子秘密讨论9个多月后,拜登做出了炸毁‘北溪’的决定。”2022年6月,利用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的机会,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了远程遥控炸弹。9月26日,在一次看似常规的飞行中,一架挪威海军P—8巡逻机投下声呐浮标触发炸弹,炸掉了“北溪1号”和“北溪2号”4条管道中的3条。而P—8巡逻机是美国交付给挪威的,此前就已对俄罗斯展开侦察活动。

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时代周报》开始反击赫什。他们援引“德国警方匿名消息”称,在德国吕根岛,一艘有着白色船身、细长秀气的“仙女座”号游艇静静地悬在码头,俯瞰着波光粼粼的波罗的海,它就是“北溪门”的“头号嫌疑人”,一个神秘的“亲乌克兰组织”乘坐它实施了爆炸行动。

美国想让乌克兰背锅?看到这些,赫什忍不住仰天大笑:“我不知道中情局是怎么想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故事。”

他很快发布了条分缕析的回应文章,毫不客气地将标题取为《北溪“鬼船”》,文中写道:“中情局不断在世界各地开展秘密行动,他们必须有一个用于掩饰的故事,以防事情变糟,因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编造一个关于深海潜水员和船员的故事,中情局又在玩他们的老把戏,这个故事肯定在秘密策划破坏管道之初就编好了。”

刚刚度过86岁生日的赫什已经与美国政府交锋近半个世纪。他曾揭露美军在越战中制造的美莱村屠杀,由此一举成名。他还揭露过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掀起轩然大波。此次揭露“北溪门”,堪称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美国是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发表在赫什的个人主页上,长达5000余字。如此重磅的文章,为何不投稿给西方主流媒体?赫什的答案是:媒体跟美国官方一样,只希望掩盖此事。

正如赫什所言,文章发布后引发全球热议,却没有西方媒体的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要媒体均未发表评论,《金融时报》《卫报》等英国主要媒体也均未跟进报道。在赫什看来,这是“明显刻意的忽视”。

一直到了3月,《纽约时报》才开始发声,说的是,“美国官员拿到的最新情报显示,是亲乌克兰组织破坏了‘北溪’管道”,还有3名德国官员透露,调查人员在“仙女座”号上发现了爆炸物的痕迹,以及两本被遗弃的伪造护照。

德国《时代周报》跟进了这个故事,说爆炸源于一个6人小组,其中包括2名潜水员、2名潜水助理、1名医生和1名船长,他们租船的费用通过一家由乌克兰控制的波兰公司支付。爆炸发生时,这艘游艇正航行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接近管道被破坏的地点。这艘游艇在归还给租赁公司后还没有清洁,所以德国调查人员得以在船舱中发现爆炸物的痕迹。

被西方媒体指控为“嫌疑人”的“仙女座”号游艇。

“仙女座”号船体细长,前后长度不过15米。这样的游艇和小组,能够潜入海底80米的地方、制造出如此巨大的破坏吗?要知道,“北溪”管道并不大,管道直径大约为1.2米,所在之处也没有详细的地图标注。一名潜水员在水下的作业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这意味着他需要花费4年时间才能搜寻2.59平方公里的区域。“6人小组”的2名潜水员加2名潜水助理,为何能快速完成任务?租赁公司依法必须保留的航行日志呢?如果游艇确实被用于破坏活动,那么破坏者为何留下他们假护照?

在《北溪“鬼船”》里,赫什一一提出了这些疑点。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自己的前雇主:“《纽约时报》关于游艇上策划“北溪”爆炸的报道根本没有达到行业标准,是拼凑的谣言。”

而与赫什相识超过10年、关系不错的德国《时代周报》记者霍尔格·斯塔克说,自己在德国警方中有非常可靠的消息来源。对此,赫什写道:“我承认,对于任何记者来说,要写关于同行的报道都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优秀的同行。但这个案子涉及接受本应受到质疑的事实。例如我没有问斯塔克,他是否想知道,为什么一家美国报纸会在近4000英里之外发表同样的指控,指控一群不具名的乌克兰人?”赫什推测,是中情局按照其一贯套路炮制了这个故事,并将相关材料通过各种匿名线人提供给《纽约时报》《时代周报》等媒体。

“中情局官员一直在向国内外媒体提供虚假的故事,他们成功地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各种嫌疑人身上,而不是最合乎逻辑的嫌疑人——美国总统。”赫什写道。

按照赫什的说法,拜登和他的外交政策团队,包括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国务卿布林肯和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纽兰,一直对“北溪1号”和“北溪2号”这两组并排运行的管道“持毫不避讳的敌视态度”。

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1年底,华盛顿就开始秘密筹划此事——2021年底,拜登授权沙利文召集成立一个跨部门小组,协调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中情局、国务院和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制定对付“北溪”管道的计划。

美国海军提出直接攻击管道,空军讨论了投掷炸弹远程引爆的可能性,中情局则强调,重点是如何不留下证据。“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必须保密。”经过一番研究,他们认为挪威是执行任务的最佳地点。

赫什分析,炸毁“北溪”,挪威也有利可图——能够向欧洲出售更多自己的天然气。这一判断得到了现实的佐证。据路透社报道,在俄罗斯出口欧洲的天然气被中断后,挪威在2022年成为欧洲主要的天然气供应方,通过管道出口了超过1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正如美国《沙龙》杂志评价:“赫什常常像狼一样嚎叫着,深入到世界的最黑暗处。”

作为传统调查记者,赫什凭着多篇资料详实、题材过硬的报道,拿过许多奖项:1970年获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从1969年到2004年,5次获得乔治·波尔克奖;直到2017年79岁高龄时,还获得了“萨姆·亚当斯”情报诚信奖。

赫什当记者属于“半路出家”。他在芝加哥出生、长大,32岁时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最初在芝加哥当警务记者。“它只要求你是个活人、读过本科以及愿意接受每周40美元的薪水。那时是1960年。这就是我事业的开端,完全是机缘巧合。我基本也是靠自学的。”

后来,赫什在美联社担任专跑五角大楼的记者,这段经历帮助他在美国军方积累了大量人脉。1968年,赫什通过五角大楼一名消息人士提供的线索,一步步挖出一个可怕的事实:当年3月16日,美军一个连在连长卡利中尉的率领下,进入越南广义省的美莱村,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开始了持续几个小时的大屠杀,包括老人、妇女、儿童,整个村子109名村民无一幸存。

令赫什始料未及的是,多家知名媒体拒绝刊登他好不容易挖到的美莱大屠杀的故事。他后来说:“这些媒体或许对越南新闻已经极度厌倦,不觉得这是大新闻。”最终,赫什在一家小报《圣路易报》上刊发了文章《在美莱,我们发疯了》,揭露美军的恶行。这篇报道轰动了美国,引发了大规模反战游行。有人说,是赫什的调查报道,间接导致美国最终从越南撤军。“美国人意识到,他们的孩子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变得和纳粹一样凶残。”赫什说。

一举成名的赫什没有止步。他试图撬开屠杀现场的更多真相。他跑遍大半个美国,找到参与屠杀的几乎每一名士兵,记录他们的故事。这些报道持续不断地激发美国人的反战情绪,最终集结成书《美莱四号:对一场大屠杀和其后果的报道》。

1970年,赫什因此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国际报道奖。普利策奖评委会写道:“赫什在面临许多报纸不信任和不重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动性,毫不畏缩,坚持不懈,终于突破了‘美莱村事件’这一重大新闻。”

震惊美国的“水门事件”曝光时,赫什正在《纽约时报》担任调查记者。他其实通过线人拿到了线索并跟进调查,但供职于《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率先接到了消息。否则,“水门事件”的披露者也有可能就是赫什。

在《纽约时报》,赫什也负责白宫报道。他不喜欢白宫,觉得“那个地方特别糟糕”。他后来回忆说:“和官员共进午餐,听的全是资深说谎家的言辞。他们总以尸体数量衡量业绩。”

赫什的另一篇名作发表于2004年。那时他为《纽约客》供稿,调查并披露了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丑闻。这篇报道花费了赫什整整5个月的时间,在全世界又一次掀起轩然大波。

美国的虐囚行径招致强烈谴责,担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的陆军中将桑切斯提前退役,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即将卸任时也不得不承认,“阿布格莱布”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而赫什呢?由于长期揭露美国战争罪行,他成了美国情报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

赫什总喜欢叫板白宫主人。从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到小布什,这些总统的“猛料”都被他收录进书里。有人说,几十年来,身为调查记者的赫什就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凭借敏锐的触角和永不放弃的执拗,孜孜不倦地挖掘真相,并将它们公之于众。

赫什曾自嘲,他的这种风格多少有些“讨人嫌”。“我離开了美联社,因为他们厌倦了我的越战报道。我离开了《纽约时报》,因为他们厌倦了我对他们工作流程的牢骚和抱怨,有时候那真是又长又臭。我到了《纽约客》也是类似的情况,他们厌倦了我老是关注阴暗面的风格。小布什和切尼时期还比较好做事,奥巴马上台以后就不那么好做了。世事就是这样。”

这也解释了赫什为什么选择做独立记者。这样一来,他跟媒体的关系就是“合作”,而非“服从”。他为《纽约客》工作时主动放弃了转正机会,因为不愿意“看编辑的脸色行事”。

赫什的朋友默里·瓦阿斯说,相较而言,报道“水门事件”名声大噪的伍德沃德“懂得左右逢源”,而赫什是“站在无产者一边的传统记者”,不怕和当局撕破脸。“在美国,许多记者有名望和财富,而赫什有尊严。”

美国白宫发言人艾德丽安·沃森在当地时间2月8日通过邮件对媒体表示,赫什的指控文章“完全虚假和纯属捏造”。中情局发言人塔米·索普则在回应邮件中写道:“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可他们都没说出究竟哪里是“虚假”,哪里是“捏造”的。

挪威外交部则表示赫什完全是“无中生有”。挪威媒体报道,有军方人士对文中的两个“错误细节”做了回应:其一,在北约演习期间,挪威从没有派遣阿尔塔级扫雷艇靠近爆炸地点;其二,P—8巡逻机交付后还未正式投入使用,而且这批巡逻机的操作者是挪威空军,并非赫什所写的挪威海军。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美国网民认为赫什的爆料是可信的,因为“他列举了大量的细节”。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理由是“他这些说法都来自匿名消息人士”。

面对这类质疑,赫什坦然回应:“我怎么能谈及我的消息来源呢?我写过很多基于未具名来源的故事。如果我指名道姓,他们会被解雇,甚至更糟,会被监禁。法律是非常严格的。我从来没有暴露过任何人。”

他回忆,在《纽约时报》工作期间写了大约800篇报道,但只有五六篇写出了信源的名字。

赫什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

“北溪1号”和“北溪2号”爆炸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告诉《环球人物》记者,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制造“北溪”爆炸的肇事者更有可能是某个国家行为体,否则没有能力完成这样高技术、高难度的破坏行动。进一步推论,行动地点处在一个范围狭小、地缘政治属性浓厚的位置,也不是任何国家都能轻易为之的,因此其身份情况存在两种可能性:是被默许的或是被授意的。所以赫什对美国的调查和指控应该说是引人深思的。

在文章中,赫什明确提到,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一直“沉迷于俄罗斯的低成本天然气”,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这成为美国炸毁“北溪”的重要原因。

“在舆论场,该报道受到各方热切关注是必然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说,攻击和破坏重要民用基础设施,是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危险行为。如果赫什报道为真,美国这种做法严重伤害“北溪”管道的利益相关方,严重突破道德底线,推动冲突和战争升级。

“今年86岁的赫什,仍坚持一线调查、亲自写稿、挖掘真相。这是值得尊敬的,不应被美国政客肆意诋毁。”钟新说,国际社会的关注表明,大多数人希望该报道能够形成国际舆论压力,对任何破坏世界和平的行为进行施压,推动俄乌冲突回到谈判解决的进程中。

2023年3月23日,丹麦能源局表示,在“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现场附近发现一個不明物体。

“在‘北溪门’陷入僵局之际,赫什的出现给世界抛出了一些重要的参考声音,但国际社会不能只局限于此,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去推动和跟进调查,获取更多线索,接近真相。美国如今的回避态度难免让人生疑。全世界都希望得到一个真相,美国也应该给全世界一个交代。”刁大明说。

刁大明还认为,随着美国新一轮选举周期及其竞选活动的临近,“北溪”事件也许会出现新的转机。“若美国真的是幕后黑手,当时参与‘北溪’事件决策的一些人员也许会趁这个机会跑出来‘自曝’,提供一些突破性的消息,以实现所谓党争目标。比起赫什的独立调查,这些爆料将更直接,也更彻底地撕开白宫的口子,使美国难辞其咎。”

有评论认为,“北溪门”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一场“罗生门”,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真相的追寻。因为这不仅关乎道义、责任和良知,更关乎人类未来在回溯这段历史时,将为战争与和平写下怎样的注脚,将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霸凌姿态做出怎样的解读。

猜你喜欢
北溪中情局管道
接好煤改气“最后一米”管道
粗氢管道腐蚀与腐蚀控制
三国漫——古董中情局
北溪-2背后的政治博弈
构造图形法解一类代数题
北溪书画
谈谈七律《北溪村》的创作
MARK VIe控制系统在西气东输管道上的应用与维护
中缅管道
美国中情局遭空前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