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亚军 张华胤 任志强/江苏省南通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南通市以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电商等新业态为引领,政策赋能,金融放量,活水浇灌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南通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竞相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形态乡村产业、高技术农业等“加、新、高”项目转型。近三年,南通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均稳步上升,2022年,在建项目179个(含续建),其中新建项目165个,完成年度投资150.9亿元。
编制规划引领转型。南通市将“十四五”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投资规划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南,围绕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畜禽、现代渔业等超百亿重点产业链,强化“链主”企业培育和典型培育,重点扶持“7+2”产业联盟,明确政策措施、扶持环节,引导联盟创新发展思路与运作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各地突出规划引领,引导项目迅速转型。如皋市出台意见,突出发展“三黑三白”特色产业,即“黑塌菜、黑猪、黑鱼、白萝卜、大米、黄芽菜”,以及花卉盆景传统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方特色农产品区域连片标准化生产基地补贴;鼓励自主研发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研发,给予研发经费补助。海安市确立“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粒米、一滴油”的五大农业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围绕五大产业的发展,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2022年,海安市在“一根丝”的打造上再添新篇,先后开工建设了蚕种科研繁育中心、桑蚕茧丝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此外,海安还投资兴建了中洋鱼类饲料加工、天成蛋业冷库、天晟牧园现代化规模养殖、桃园大米加工、聚仁大米加工等一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
要素保障扶持转型。财政、金融加持,让“加新高”项目快落地、早见效。各部门从乡村产业融合、稳产保供、绿色发展等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高度,强力推进“加新高”项目,强势促进乡村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财政金融扶持重点在产业项目,“加新高”项目成为资金注入的“香饽饽”。近年来,全市支农专项资金支出预算逐年增长,2020年,财政投入61.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15%;2021年财政投入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49%;2022年达72.11亿元,增幅11%,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80%的资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融合长效机制,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出台《关于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更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通知》,明确融资性担保、财政贴息和保费补贴等政策,完善风险保障功能。依托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平台,创新担保业务,推广“小微贷”“苏农贷”等新型政银担合作专项贷款产品。推广线上办理,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撬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成立“通农产业投资基金”,助力农业企业发展,解决实施主体融资难题。市农业农村局与18家金融、保险机构签订金融支农战略协议,加大政银、政保合作力度,共同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3年内,授信3000亿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投入。出台《南通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开展六大行动,提出25项具体措施。2022年,涉农贷款余额6274.28亿元,同比增长15.9%。在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审批、签约、用地、投产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如皋盛鑫肉制品、海门区泰森熟食智慧工厂等项目,基本未受新冠疫情影响,按序时进度推进工程实施。海安市推出投资建设“零审批开工”新模式,将服务前置、监管前移、审批后置,实现“签约即开工”。启东市设立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年度单项奖,考核前三名的区镇,分别奖励8万元、5万元、3万元。南通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打出“组合拳”,帮助通州区御农果蔬智能温室和冷库、海门区三厂农产品冷藏保鲜、海安市金旺食品冷库等项目快落地。
项目类型提质转型。“加新高”引领性项目,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赋能。南通市有3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加新高”项目典型。近年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由种植业、养殖业向“加新高”项目转型。海安大米、禽蛋深加工等项目用上了机器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型转变,节约成本开支,实现企业升级改造。如皋黑塌菜、黑鱼加工等项目,实现“产供销”一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2022年,新开工项目中,“加新高”项目,占比达到85%以上,提升了项目质量和成色。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先建后补”省级试点,市、县两级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高标准农田地方财政支持力度,被确定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目前正在组织申报国家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南通市推进的示范村先进村项目建设,奖补每个示范村300万元、先进村1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不低于1∶1,鼓励示范村先进村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打造特色产业。2021年培育的50个示范村先进村建设项目总投资12.4亿元,5村获评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4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持续打造示范村先进村项目总投资16.5亿元。
项目招引形式转型。近年来,南通市招商频次、签约项目、意向投资额均逐年上升。项目招引储备是项目开工的基础,也是落实投资的关键。全市统筹力量、借助外力,科学制定招商引资计划,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各地提前谋划符合本地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聚力招大招强,紧盯行业龙头、农业龙头、上市公司、优质主体开展招商活动,建立储备项目库。如皋市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如皋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服务暂行办法》,以商引商、能人招商,成功引进总投资3亿元的拓丰健康科技(南通)食品项目。注重培植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总投资1.7亿元的盛鑫食品、总投资10.1亿元的溯源食品园区、总投资1亿元的白蒲黄酒项目都是本地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升级的典范项目。各地紧密结合本地特色,招引带动能力强的“加新高”项目,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和动能。坚守政策底线,杜绝“双高”项目、违规举债平台项目,录入系统考核和管理。海门区专题召开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招商部署会,要求谋划、招引、储备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各地均建立了过硬的招引队伍,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充分利用鑫缘集团、中洋集团、天成集团、京海集团等优质企业,以企招商,寻求合作。应对疫情影响,积极开展线上招商、媒体招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引活动。2022年,全市开展招商活动21次、签约项目62个、意向投资55亿元。海安市充分利用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资源,搭建招商平台,收集投资信息,招引投资主体,通过资本撬动、产业链延伸、总部带动等方式,推进重点产业项目招引,促成一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落户。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强化落实规划。强化“十四五”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规划的落实,立足资源禀赋,围绕特色产业链,优势延链、精准补链、创新强链,不断做大做强。全市每年新开工项目15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不少于150亿元。强化组织领导。继续落实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建设制度、重大项目专班服务制度、月评季考、现场推进会、调度提醒函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帮助建设主体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强化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专门扶持政策的落地,围绕项目主体需求,不断创新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加强项目管理,突出示范引领。突出招商储备。全市组织招商活动不少于30场次,原则上,各县(市、区)每年招商项目不低于30个,并抓好项目落地,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新建项目个数、规模实现正增长。突出典型示范。突出示范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抓好示范项目推进服务工作,积极打造体现本地特色和水平的样板项目。突出项目引领。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围绕“7+2”产业联盟链条,重点实施“加新高”引领项目,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和动能。
加强要素供给,提升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要素保障,优化投资环境,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理念,对标先进、瞄准一流,补短补缺、比学赶超,将“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字招牌”,从项目审批、签约、用地、建设、人才、投产等环节,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服务。持续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强化政策扶持,深化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资金稳步提升,全市每年支农专项资金70亿元以上。扩大政府专项债和乡村振兴基金投入规模,深入推进中央、省、市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加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奖补力度。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重大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服务和差别化信贷支持。每年组织对接活动不少于60场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政策性担保、基金等金融政策工具,有效解决农业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争取用地政策。统筹安排新增用地计划和存量用地盘活指标,按照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推动设立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用地联席会议,加大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度,群策群力研究会商,着力解决设施农业多样化的用地需求。□
启东市温氏生猪养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