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宸 陈雯 李天琪
摘 要:本文以中国知网1991—2022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国内奖励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前沿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国内奖励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和起伏波动态势;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作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形成了以孙中伟为代表的研究团体和以上海大学旅游学院、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等机构为核心的学术研究联盟;“会展旅游”“对策研究”“旅行社”等关键词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奖励旅游高等教育和发展对策方面开展。
关键词:奖励旅游;研究态势;热点;CiteSpace软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2022年度大学生自主研究科研项目“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奖励旅游研究前沿分析中的应用”(2022DXS031)。
奖励旅游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国际奖励旅游精英协会将奖励旅游定义为一种协助企业达到特定的目标,由企业提供一定的经费,委托专业旅游业者精心设计,为优秀员工提供一个尽情享受、难以忘怀的旅游假期作为奖励的“非比寻常”的旅游活动,是一种能够提升企业与员工间的黏性和员工忠诚度的激励手段。自21世纪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开始投入奖励旅游的研究中。桑婀娜对奖励旅游的企业管理功能和管理目标进行剖析[1];孙中伟等从微观层面探究旅游企业策划和营销奖励旅游产品的践行路径[2],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奖励旅游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但对研究热点和前沿演化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1991—2022年面板数据为基础,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我国奖励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3],揭示国内奖励旅游研究的发展、演变、热点和趋势。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在高级检索中设定检索文献的类别为“中文文献”,布尔逻辑词为“奖励旅游”。经搜索,最早包含“国内奖励旅游”主题的文献出现在1991年[4],因此检索的时间跨度设定为“1991—2022年”。据以上条件,共得到785條结果,经过进一步清洗、去重,剔除新闻报道、编辑手记和与主题无关的数据后,保留文献305篇,最终将其以RefWorks格式导出作为CiteSpace软件格式转换和科学分析的样本。
(二)研究方法
为厘清国内奖励旅游研究态势,研究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上述导出样本进行计量和分析,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来反映该主题研究的时空特征、网络关系、分布结构和变化规律。CiteSpace知识图谱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并把图谱上作为知识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自动标识出来[5]。
(一)时间特征分析
一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产出情况直接反映了科研人员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及其理论丰富度和发展情况。通过对1991—2022年的文献进行数量统计和时序纵向分布。由图1可知,国内奖励旅游的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1—1997年)是研究的萌芽期,以应乐华首次为中国争夺欧洲奖励旅游目的地市场份额提出对策为标志[4],开创了国内奖励旅游研究的先河;第二个阶段(1998—2006年)是研究的发展期,主要研究奖励旅游区别于一般旅游活动的特性和国内市场的开拓;第三个阶段(2007—2022年)是研究的波动期,波峰分别出现在2010年和2016年,2017年发文量骤降,2021年则跌至谷底,这一阶段的研究具体内容总体呈现纷繁复杂、百花齐放的特征。
(二)研究力量分析
1.作者及其合作网络
作者合作网络(关系)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7]。在CiteSpace软件中,将时间设置为1991—2022年,时间切片长度设置为3,节点类型选择“Author”,运行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见图2)。在图谱中共有340个节点,12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 1。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数量,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的次数。结果显示,除少部分学者有合作外,独立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图像呈散点型,说明学者间的合作意识不强。以孙中伟、孙淑华、杨为民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是共现频次最高、连线最清晰明显的合作团队。孙中伟团队主张在认知特征、运作模式和目的地空间选择模式的基础上,从政策、学术和市场三方面加强对我国奖励旅游发展环境的培育[2]。值得一提的是,常耀华虽然没有形成集体研究的团队,但是他的独立发文量高达5篇,着重对北京会展和奖励旅游市场的研究进行了论述。这3个核心学者的团体科研力量较强,是我国奖励旅游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2.研究机构合作关系
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反映了该研究领域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自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奖励旅游的机构呈现分散性大、集中性小的特点,大部分机构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只有少数机构组建了学术研究联盟。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共有31个,1篇的有173个。国内形成了以上海大学旅游学院(6篇)、北京电影学院(5篇)、广州大学旅游学院(5篇)、辽宁对外经贸学院(4篇)和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3篇)为核心的学术研究联盟。总体来看,80%以上研究机构间的关联性和合作强度不高,多数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利于国内奖励旅游研究的多方位、跨学科、跨区域开展。
(三)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窥探某研究领域在一段时期内学者感兴趣的研究热点。将网络配置中的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网络剪裁区内勾选“Pathfinder”,得到节点数为27个、连线数为358条、网络密度为0.010 1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一般认为,关键词共现频次与其受关注度呈正相关。分析发现,高频关键词有奖励旅游(130)、会展旅游(40)、商务旅游(33)、旅行社(24)、发展研究(19)、会奖旅游(19)、对策研究(16)等,表明学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以上内容,且着重于和奖励旅游具有平行关系或相似属性的同类主题在国内的发展对策研究。中心性反映了关键词价值,中心性值大于0.1则说明该节点在网络中重要[6]。导出数据发现,中心性位次靠前的关键词大部分与高频关键词重合,此外还有会展(0.25)、发展趋势(0.24)、政策扶持(0.15)、重要-表现程度(Important-PerformanceAnalysis,IPA)分析法(0.12)等高中心性关键词,这些核心关键词构成了国内奖励旅游研究的热点,在该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通过对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发现突现强度最大的3个词汇分别是会奖旅游(3.86)、旅行社(2.45)和策略(2.37),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四)研究内容分析
对上述热点关键词继续进行聚类分析,可大致得到该研究领域的知识集群和内容结构。利用CiteSpace软件在关键词共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算出国内奖励旅游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4)。在视图中,当聚类模块值(Q值)∈[0,1]且大于0.3时则说明划分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在0.5以上则认为聚类是合理的,大于0.7时则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5]。图4的Q值为0.832 1,S值为0.967 5,说明此次聚类是成功且有效的。聚类结果生成了10个主类,各类子集按照聚类轮廓值降序排列的结果如表1所示。
为进一步探究各关键词在连续时间切片内所映射的主要研究内容的时空特征,可设置3个时间梯度,结合聚类结果总结出以下国内奖励旅游研究的主要方面。
1.奖励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00年以来,学术界逐渐重视奖励旅游,具体发展模式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胡斌、朱海森等基于对奖励旅游内涵和特征的分析,主张借鉴国外的做法,以加快市场培育和产品设计等模式发展奖励旅游业[8]。孙中伟、王杨等从组织运作的角度出发,认为“市场—旅行社—企业”模式能够提高奖励旅游在国内的普及率,使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2]。
2.獎励旅游市场和产品开发研究
我国奖励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运作和奖励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缺乏规范性。毛洋洋分析了我国奖励旅游发展在区域、内容、程度上的差异,提出了产品开发和活动策划的对策建议[9]。21世纪10年代,“北京”“桂林”“三亚”“厦门”等词频现,研究开始带有明显的地域指向,诸多学者开始着重将研究细化到国内具体的省、市奖励旅游业发展。
3.奖励旅游高等教育研究
当下,国内奖励旅游的研究开始向教育界拓展。刘敏、刘爱利围绕会展专业课内实践教学的设计及其效果评估进行深入研究,为课程实践设计和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相关建议[10];张金凤、张欢将课程思政的精神内涵与会展旅游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授课方法相结合,促进奖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11]。
(一)研究结论
第一,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国内奖励旅游研究文献在中国知网上的发表数量呈逐年增长和波动起伏态势,但核心期刊文献较少,大体可将研究阶段划分为萌芽期(1991—1997年)、发展期(1998—2006年)、波动期(2007—2022年)。第二,独立研究的学者占多数,合作关系较弱,总体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并形成了以孙中伟、孙淑华、杨为民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及以上海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广州大学旅游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和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学术研究联盟。第三,在研究热点和前沿方面,会展旅游(包括商务旅游、会议及奖励旅游等)、对策研究、旅行社成为学者目前关注的焦点和后续研究的方向。第四,30多年来,国内奖励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发展模式、市场和产品开发、高等教育研究。
(二)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奖励旅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仍有不足,尤其是近几年,国际国内旅游业和会展业遭受打击,如何为国内奖励旅游找到一条出路、打破发展瓶颈应成为业界和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认为,国内外奖励旅游将细分为传统意义上的纯玩旅游、带有简单会议的奖励旅游、融合会议/晚宴及激励环节的活动、线上颁奖/“团建+线下体验”的混合式活动等几种形式。因此,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着重研究度身定制化的会奖产品对不同行业层次各异的需求所发挥的满足效用度,或许能够为国内奖励旅游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奖励旅游的研究方兴未艾,未来可以从强化作者和机构合作、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入手,通过加大学者和研究机构之间协作、交流和资源整合力度,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重视微观层面的实证个案调查,促进多学科、多领域间的交叉研究,不断增加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加快国内奖励旅游研究进程,进一步将学界的理论研究与业界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国内特色的奖励旅游研究体系。
[1] 桑婀娜.奖励旅游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7:4-8.
[2] 孙中伟,王杨,耿香会.奖励旅游的特征、组织运作及发展环境培育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3):54-59.
[3] CHEN C M.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增刊1):5303-5310.
[4] 应乐华.欧洲奖励出国旅游趋向及我国的对策思考[J].旅游学刊,1991(3):58-59.
[5]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6] 徐立豪.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意象研究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11):65-73.
[7] 胡泽文,孙建军,武夷山.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3):131-137.
[8] 胡斌,朱海森,孙柯.我国发展奖励旅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70-73.
[9] 毛洋洋.我国奖励旅游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26-27.
[10] 刘敏,刘爱利.应用型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效果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会展旅游》課程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3):66-72.
[11] 张金凤,张欢.高校会展旅游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2(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