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戏剧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戏剧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关键环节。在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尝试探索网络优质资源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戏剧課程的优势,从宏观层面探讨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的总体设计,从微观层面指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戏剧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关 键 词 戏剧教育 混合式教学 小学戏剧课程
引用格式 于阗.混合式教学在小学戏剧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23(11):40-43.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1]。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首次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之中。然而,由于戏剧师资的短缺,现有的师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小学戏剧教学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教育强国[2]。在数字化背景下,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成为破解小学戏剧课程师资短缺的现实出路。
一、小学戏剧课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指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3]。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戏剧教育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上MOOC视频、线上小组讨论、电子绘图工具、视频剪辑软件等信息化手段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小学戏剧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戏剧课程的创作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角色扮演,而是包括戏剧赏析、剧本创编、服装造型设计、演出宣传策划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内驱力,从而提高戏剧课程的课堂参与度与教学质量。
2.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其本质是为学生创建一种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4]。在混合式戏剧教学中,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借助虚拟现实的技术,让坐在教室中的学生仿佛置身于剧场,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剧场中的一切。混合式戏剧课程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促使了师生关系的转变。学生的戏剧学习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模仿,转变为自主地完成任务以及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问题解决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种学习中心的转移与角色的转变才是混合式教学的本质。
3.促进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在传统的小学戏剧课堂上,由于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与及时的课堂反馈,使得戏剧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不尽如人意。在混合式戏剧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将学习内容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戏剧游戏的规则时,教师可以将游戏规则录制成一小段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先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老师线下教学时再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有时还会涉及到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这类操作性较强的程序性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将需要学生学习的舞蹈、歌曲、绘画等内容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先在线上进行自学,线下教学时,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的总体设计
1.围绕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整体规划小学戏剧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课程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发挥着指向性的作用。课标明确提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5]。课标指出,艺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基于艺术课程标准,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的目标应包含这四个方面。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6]。在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外经典的戏剧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逐步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7]。在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中,通过戏剧游戏、戏剧范式、即兴表演等多种活动,解放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声音、语音等多种方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8]。面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从实际生活出发,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尝试创编短剧。学生在了解掌握戏剧创编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大胆创新,培养其创意实践的能力。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9]。教师可以从中年级开始,向学生讲授戏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带领学生一起赏析中外经典的戏剧艺术作品。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汇报,最后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点评与指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上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重要性相同,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
2.结合学生情况选择课程内容
在2022版新课标中,戏剧(含戏曲)的课程内容共有十项,包括“表现”“创造”“欣赏”与“融合”四类艺术实践[10]。具体到小学阶段,戏剧课程的学习任务共三项,分别为模拟表演、课本剧表演与戏剧游戏。教师在设计混合式戏剧课程时,要结合学生的認知发展、个性特点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
混合式教学专家冯晓英教授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11]。该模型将混合式教学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并从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与认知临场感三个维度对三个阶段的混合式教学进行评量。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的提出,为戏剧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发现,在混合式教学的初期,社会临场感的支架强度最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下教学的优势,优先设计线下戏剧活动。例如,通过戏剧游戏进行自我介绍,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和同伴打招呼等。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体验,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起较好的信任感。
进入到混合式教学的中期,教学临场感的支架强度最高。这一时期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变得更加密切,小组讨论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的比例,恰当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排演课本剧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生分成导演、演员、舞美、宣传等小组。在剧本围读阶段,通过线上小组讨论完成分析剧本与分析角色的学习任务。在排练阶段,通过线下排练,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协作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在合成演出阶段,可以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通过线下课本剧演出、线上演剧心得分享等活动展开学习。
混合式教学的后期认知临场感的支架强度最高,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于认知层面,而是进入应用与创新阶段,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构与创新。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个人或小组的反思总结、作品展示、交流分享等活动。例如,在学期末教师可以设计一次线下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面对面分享一学期的感受与心得。还可以设计一些线上的总结评价活动,比如:用绘画作品画出本学期自己在戏剧课中的收获,在小组内展开互评等。
3.根据课程目标采用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式探究、意义建构是学习发生的三个关键环节[12]。在设计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时采用情境性、具身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戏剧游戏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参与戏剧游戏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而且收获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在戏剧游戏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去面对、探索和解决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设计戏剧游戏“小木偶”,根据游戏规则,两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一名同学扮演“小木偶”,另一名同学扮演操控木偶的人。操控木偶的同学想象自己从小木偶的鼻尖牵了一根细细的线,自己的手指尖到哪里,小木偶的鼻尖就要跟随着到哪里。通过这个游戏,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肢体表达与控制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感与默契。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讲解游戏规则的内容录制成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游戏的规则,在线下开展游戏时,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戏剧范式
戏剧范式是指一系列源自戏剧艺术创作实践,服务于教育目标的结构性活动。小学戏剧课堂中常用的范式包括:定格画面、教师入戏、坐针毡、墙上的角色、专家的外衣、良心巷等。戏剧范式往往在情境中展开,重视学生的具身体验,帮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例如,在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女孩与奶奶之间深厚的祖孙之情,笔者运用定格画面的戏剧范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肢体呈现出一幅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时温馨的画面。在展示环节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参与定格画面活动时,学生不但需要展开想象力,充分调动肢体进行表达,而且语言表达、合作沟通等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未能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小组,将本小组的定格画面拍照上传,教师在线上给予及时的反馈。
(3)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是戏剧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其没有预先设定的台词、情节、人物关系等,需要依靠演员之间的交流与适应共同完成表演,因此能够为学生选择与调整自己的学习提供新的机会。学生在即兴表演时,可以自然地表达观点,真实地流露感情。
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表现力与自信心,笔者设计了即兴表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扮演旁白,学生即兴扮演故事中的炉火、美食、圣诞树等角色。当旁白中出现某个角色时,学生需要走到舞台中间,用身体即兴地摆出所扮演角色的形态,并随机说出台词。有时学生展示出的形态会比较单一,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展开想象,打开思维。
三、混合式戏剧课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线上线下混合比例的问题
线上线下内容的混合比例是小学戏剧混合式课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混合式学习适合以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混合式学习为主,以建构主义的混合式学习为辅。根据戏剧课程情境性、体验性、具身性的特点,建议课程中设计20%~30%的线上内容,70%~80%的线下内容。并且,线上教学内容应以戏剧基础知识、中外经典戏剧赏析等陈述性知识为主。戏剧游戏、角色扮演、课本剧、绘本剧排演等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程序性知识,应安排在线下教学中进行。
以《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一课为例,笔者设计的四年级混合式戏剧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结合阅读经验,学生能够用肢体动作表演安徒生童话中的角色。(2)在即兴短剧表演中,能够自信大方地进行表演。(3)在排演短剧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相互合作。首先,教师在线上为学生提供了六篇经典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用肢体动作表演出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在线下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六名同学为一组,通过小组讨论,以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为主题,排演即兴短剧。在最后的总结分享环节,教师启发学生相互分享本节课的感受与心得,并把自己的感受以手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拍照上传到线上小程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呈现的作品,教师都需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如果教师个人反馈遇到困难,还可以建立混合式教学小组。
2.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
不论线上还是线下教学,都要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最终促使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在线下教学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与督促,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习的效果。然而,采用混合式教学之后,在线上教学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尤为重要的问题。
基于在小学开展混合式戏剧课程的经验,笔者认为,线上教学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以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师可以结合学情与学习内容设计线上学习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二,及时反馈与评价。评价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线上戏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品与表现的点评应及时且有针对性。第三,设计多样化的线上互动。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互动环节,例如:在戏剧游戏中,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在交流分享时,老师可以开启屏幕共享,让学生直接在电脑上操作。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活动,不断给予学生新鲜的刺激,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留在课堂之中。
3.混合式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不同特点。线上教学的评价可以从学习平台直接提取数据,例如,学生观看线上视频资源的时间,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时间等。线下教学的评价,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从戏剧知识的掌握、运用肢体与声音进行表现、合作沟通、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另一方面,在评价时应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学生戏劇学习的过程,又不忽视最终呈现的结果。例如,在每学期的第一次戏剧课上,教师可以制作“戏剧知多少”的摸底问卷,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学期中,教师可以运用“戏剧学习成长手册”的档案袋记录学生学习的珍贵时刻。在学期末,教师可以开展“戏剧课心得分享”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习作、诗歌、绘画、手工作品等艺术形式将本学期的学习心得进行创意表达。
混合式戏剧教育课程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形式,而且撬动了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变革,促使戏剧教学真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小学戏剧课程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混合式小学戏剧课程时应围绕艺术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结合学生情况选择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线上线下学习的比例,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的质量。
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新时代的美育必然会受到数字化外部环境的影响。数字时代的技术融入戏剧教育体系,催生了混合式戏剧教育课程。当今,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发展的规律,才能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78/A01/s4561/jgfwzx_zcwj/202010/t20201019_495584.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5][6][7][8][9][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1,5,5,6,6,82.
[4] 梁国立.教学法及其地位和意义[J].教育研究,2012,33(10):141-147.
[11] 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02):13-14.
[1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2-5.
[责任编辑: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