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延祥
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包干合同上按下了手印。作为标志性事件,它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薪火,农民的创造性在这一历史中得到了全面的印证。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他们创造历史的能力仍然以醒目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我看来,这种表现一是农民进城,再创辉煌,关于这一伟大的历程,这些年来已有很多小说加以表现,比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是,那些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及在农村创业的“农二代”呢?他们有没有创造历史呢?其实,中国农业一直在进步,只是这一进步的历程,这些年的小说表现得却不多。陈应松的《天露湾》就是一部聚焦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在农村创业的光辉历程的小说,可谓惊心动魄、可歌可泣。
穷则思变,喜欢看报纸的金满仓得到了安徽高校联合中心培训种植巨峰葡萄的广告,通过贷款的方式和另外两个村民在合肥学得了葡萄种植技术,并购得种苗,从此走上了通过种植葡萄发家致富的道路。尽管过程曲折,但是他们打破了长江以南不能种植葡萄的历史,闯出了一条科技种植的路子。可以说他们改写了中国种植葡萄的历史,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不是这三个农民,教科书的定律就不能被打破。
从小说描写看,金满仓的葡萄种植不过是技艺,而“农二代”洪大江的葡萄种植则是真正的科学。他上了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后来又考上研究生,师从院士曹文野,毕业后得到了高级农艺师职称证书。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和种植经验,他回到家乡,一改父辈的种植方法,吸收日本等国的种植方法,走生态农业的路子,生产出的是无污染的高端葡萄产品,并且走产销和发展葡萄酒酿造产业一体化的路子,使得天露湾真正成了闻名全国的江南葡萄第一村。可以说金满仓和洪大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代农民的典型,是他们使得中国农村一直在进步。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很多,大的方面是续写了小岗村以后的两代农民的创造性,可贵的是,陈应松没有把这一过程简单化处理,而是写出了其艰苦曲折的过程。比如金满仓这个朴实的农民走出天露湾学技术的过程就充满了艰难险阻。他们一开始就遇到资金问题,带上家里平时零用钱来源的下蛋的母鸡,向亲戚借贷,得到的是闭门羹。好不容易从信用社借贷出一笔钱,到了火车站,差一点就被小偷将钱盗去,幸得原来在荆州下放的知青乔汉桥的帮助,才追回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款。在培训中心,他凭着一份学艺的诚心和耐心,无偿地帮培训中心干活,感动了培训中心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才学到了全部技术,从而有了从种植水稻和棉花转行种植葡萄的技术,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成功者的道路自然不是一马平川,金满仓的葡萄种出来了,用卖葡萄的钱抱回彩电,那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不久,初闯市场的他却遇到了市场的难题,遇到商人压价,他赌气不卖,结果雨夜骑单车带着葡萄回家,摔残了腿,如果不是乔汉桥再次出手相助,他可能就要残疾一辈子。受他的这次意外的影响,女儿金甜甜没有参加高考,准备挣钱为父亲交医疗费,金甜甜的人生也就此改写。同样,洪大江辞职回乡创业,因为准备并不充分,也遇到资金和扩大规模的难题,如果不是金甜甜拿出自己的积蓄以及县委书记赵向明等人的帮助,他的创业也很难说能够成功。不过这些曲折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使小说充满了看点和审美效应。
小说中金满仓、洪大江以及金甜甜的创业史,令人想到柳青《创业史》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中的那一代农民组织起来创业的艰难困苦,这使得这部小说可以划入这一文学版图或者精神谱系。梁生宝通过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砍竹子、买稻种、种水稻而解决了贫困问题,邓秀梅和刘雨生积极领导清溪乡农民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天露湾》中,通过金满仓等三个农民的努力再加上支部书记洪家胜等村支部成员的加盟,天露湾村闯出了一条种葡萄致富的道路,而洪大江借助高科技的翅膀,在父辈那一代农民创业的基础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当然,如果没有赵向明这些共产党人的帮助,以及这些年来党的富民政策,金满仓和洪大江的事业也可能会搁浅。历史的前进是需要合力的,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的领导。
《天露湾》中的爱情描写主要是通过金甜甜和乔汉桥、金甜甜和洪大江的感情纠葛表现出来的。金甜甜和洪大江本是青梅竹马,从小就很要好,如果不是父亲金满仓的腿摔坏了,她不会放弃高考,以她的成绩,很有可能和洪大江一样,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他们就可能会相恋、成婚,自然地修成正果。父亲的一场事故,金甜甜走上了到乔汉桥公司销售水果的道路,而双方各自的误会(金甜甜以为洪大江和赵怡月相爱,洪大江以为乔汉桥和金甜甜有关系),导致俩人分离。正是这个误会使得金甜甜感情抑郁,一场翻船事故中乔汉桥救了金甜甜,成就了两人的婚姻。而乔汉桥的善良本性令其醒悟爱不是自私、不是占有,他选择了离婚,给了金甜甜的人生以自由,从而让金甜甜和洪大江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见证者是天露湾的父老乡亲,是葡萄,是因种葡萄而天更蓝、水更清的天露湾,是正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生态农业,是我们国家正在实现的乡村振兴事业。
1955年,年近五旬的周立波举家从北京迁回故乡湖南益阳,担任大海塘乡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帮助村民建立初级合作社,后在家乡邓石桥村试办高级社,1957年在益阳市桃花仑乡担任乡党委副书记。周立波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感受时代,与广大农民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生动、细微的生活素材,通过有意识的艺术升华,最终成就了名著《山乡巨变》。2022年7月31日至8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活动在湖南益阳举行。中国作协把这两个活动选址放在益阳,并将一項活动命名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可谓深意存矣,其目的是希望中国作家以周立波为榜样,写出我们“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老作家陈应松的家乡湖北公安县被称为“江南葡萄第一县”,但令人称奇的是,这里过去并没有种植葡萄的历史。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间,当地农民打破长江以南不适合种葡萄的魔咒,种植葡萄并大获成功。陈应松以作家特有的敏锐和情怀,围绕家乡葡萄产业的奇迹与神话,怀着对家乡、对土地、对农业的深情,于2019年回到故乡体验生活,完成了《天露湾》的创作,再现了江汉平原的农民通过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漫长而艰苦的创业历程,这是对柳青和周立波文学精神的传承,值得广大中国作家尤其是中青年作家学习。因为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巨变需要与其匹配的、像《创业史》和《山乡巨变》那样伟大的小说。
(陈应松:《天露湾》,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