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玉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14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绿色低碳是新征程上现代化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制造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其绿色低碳转型更是重中之重。莱州制造业基础雄厚,对于莱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影响,莱州制造业品质不高、增长乏力态势越来越明显。要扭转莱州市制造业的颓势,打造具有区域甚至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就必须抢抓“双碳”目标机遇,重塑制造业绿色发展新优势,加快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县级城市,近几年莱州制造业发展遭遇瓶颈、颓势明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因此,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既是重塑行业竞争新优势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莱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全面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莱州部分制造业产业曾经在行业竞争中优势明显,比如石材产业、黄金产业、小型机械等,但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低要素成本长期带来的优势日渐减弱,而产业自身技术改革创新能力不足,这些产业优势也在慢慢消失,在行业竞争中逐渐落后。如莱州素有“中国石都”美称,石材产业曾经是业内翘楚,但是因为长期粗放式加工,新材料、新技术推广不够,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在环保整治之后,风光不再,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甚至许多建筑设计院不再使用莱州石材,而这只是莱州制造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因此,对莱州制造业来说,打破发展僵局,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积极重塑制造行业新的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双碳”目标下,要求制造业发展模式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分散走向集约,对工艺、设备、产品各个环节进行创新升级,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制造业“含金量”“含绿量”,减少制造到产品全过程、全周期的“含碳量”,用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进步,重塑莱州制造业在行业竞争中的绿色新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①②数据来源于莱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汽车零部件产业基本情况2021年度报告。
莱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制造业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制造业发展品质不高、颓势明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因此集中力量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了莱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从短期来看,莱州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将直接促进技术创新改革,通过降低碳的排放量,产出更加精良、专业、绿色的制造产品,通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突破创新,在发展中寻得新增长,抢占绿色低碳市场,进而推动莱州制造业的发展,为莱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占得先机。从长远来看,莱州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减少碳排放、高污染、高能耗、温室气体和传统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莱州空气大环境质量,提升蓝天碧水新指数,从而助推莱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但是莱州的制造业许多是传统资源型,过度开发、破坏环境,明显有悖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莱州小型工程机械产业为例,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喷漆工艺,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喷涂,漆料在工件表面的附着率为25%,即75%的漆雾需要处理,环保效果较差,使用大量的稀料,对环境和人体有害,漆面效果不好,引起客户投诉、退货等问题,影响莱州企业的美誉度。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莱州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既要发展经济,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求,又要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实施绿色低碳项目,减少高碳排放,维护绿色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将莱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相结合,实现莱州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莱州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众多,既有石材、黄金等资源型传统制造业,也有汽车制造、小型工程机械、电气机械、橡胶和塑料制品、航空航天、化学原料、化学制品等制造业。受自然地理、资源、交通、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莱州市制造业的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在“双碳”目标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1]。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许多行业开始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升级,抢抓新一轮机遇。相比之下,莱州多数制造业企业仍没有意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长远意义与潜在效益,局限在眼前利益上,舍不得淘汰产能落后的设备、引进新技术新设配,绿色发展目光短浅,投入不足,造成资源过度浪费,高碳不可持续。有的企业虽然规划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能源项目,但更多的是宣传噱头,没有实质上的行动和技术改变。以莱州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莱州目前拥有制动盘、制动鼓、刹车片、轮胎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近400家,先后被省经信委确定为“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被省商务厅确定为“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汽车刹车盘产量占全国的40%,出口量占北美市场的70%①。2021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产品营业收入占全市制造业产品营业收入的80%②,但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淘汰落后工艺、高耗能、污染严重等设施方面心存侥幸、观念淡薄,甚至与监管部门玩起“躲猫猫”。从整体上来说,莱州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意识欠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绿色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造业企业在思想认识到位的基础上,最大范围争取资金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目前来看,莱州制造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要想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更新绿色生产技术设备及流水线。莱州传统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底端,近几年各种生产要素、环境成本不断上涨,制造业的利润微乎其微,自身投入捉襟见肘,只能依赖外部融资。莱州制造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不愿冒险对其借贷,而民间借贷利率太高,超出莱州制造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依靠国家补贴及减免政策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莱州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在制造业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中,谁掌握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发言权,谁就在角逐中掌握绝对优势,但是莱州制造业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莱州制造业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起步较晚,许多企业没有自主的核心绿色低碳技术,或者有部分技术但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因而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水平上与其他县市区的制造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其次,莱州制造业的技术改革和创新层次仍然较低,多是引进外部技术,再针对这些技术进行浅开发和改进,缺乏高端产业层次的技术研发创新,绿色智造能力不足。比如汽车零部件行业,电镀、铸造、热处理、机加工等环节的绿色智造水平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亟需提升企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生产加工以整车零部件为主,缺乏整机装备生产能力,限制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绿色低碳技术水平低、绿色智造能力不足导致莱州制造业在市场上只能以廉价获取优势,否则举步维艰。再次,莱州没有本地大中专院校人才直接供给,在外来人才引用、留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人才不仅留不住,外流现象还很严重,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最后,莱州的智能基础设施积累薄弱,制造业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智能平台应用少,绿色智造能力的整体支撑体系较差。
制造业要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近几年,莱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不仅在运输、物流、仓储等方面没有建立起庞大的服务网络,缺乏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服务提供上也没有足够的外部信息供给,对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各种软件分析、设计工具等服务更是缺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协同差、融合度低,直接导致了莱州制造业整体服务增值能力低。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莱州制造业目前的发展与网络的融合不够,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没有跟上网络的发展步伐,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来助力生产、经营、销售等全环节的效率提高,严重阻碍了莱州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对标“双碳”目标,莱州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但从实际运转成效来看,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仍不完善,难以适应“双碳”目标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于莱州来说,发展绿色低碳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在推进产业政策过程中,缺乏长远的科学顶层规划与布局,不同行业的绿色低碳技术、制造产品检验、排放指标都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制造业企业惩罚力度不够,对鼓励和促进制造业企业积极走绿色低碳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缺乏财政、税收及政策上的激励和支持。莱州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投入,相比周边其他县市区企业,莱州制造业企业自身压力过大、承载过重,有的企业直接反映如果没有配套制度支持,转型升级难上加难。整体来说,莱州绿色低碳的政策环境尚未形成,政策体系支撑能力不足。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制造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莱州制造业要在这波机遇中把握先机,重塑竞争新优势,就必须乘势而上,从增强绿色低碳意识入手,加大资金、技术、金融、法律、政策等各方面支持保障力度,提高生产性服务配套,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的节能治理手段,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思想是先导,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绿色低碳发展机遇,才能不被发展日新月异的行业淘汰。要引导莱州制造业企业准确识变、积极应变,树立绿色低碳意识,真正将绿色理念、低碳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和文化中去。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及零碳任务表、时间表,分解到生产、技术、设备更新、产品运营等各个环节;引进高效节能设备,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再生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循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莱州制造业“双碳”目标下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实现[2]。
制造业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项目和技术的更新升级,前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支持。资金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无异于杯水车薪,需要市场化的投资融资渠道,引进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绿色低碳项目的技术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一方面要实施绿色金融项目,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对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有转型需求的企业平稳过关;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面上加大绿色发展宣传力度,烘托绿色发展的气氛,引导投资者们关注并扩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营造一个健康活跃的投资环境,将越来越多的现金流引入高质量绿色低碳项目。
制造业要实现“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而且要将技术进行有效的转化和推广。一是加快绿色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中心的交流合作,围绕碳减排、碳中和等相关科研技术攻关项目,加大立项与建设力度,招募高新技术人才,系统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二是全面打造绿色制造生产,优化莱州制造业的能源使用结构,提升制造业的电气化程度和新能源利用程度,加快制造生产环节的工艺升级改造,探索行业园区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引进废物利用、可回收与再用技术。三是利用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摸清企业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准确对接国内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团队,辅助对制造业企业传统技术及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四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探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低碳技术孵化平台、低碳技术研发平台、低碳技术联盟、低碳技术转移中心、低碳技术交易市场,促进低碳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五是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提升莱州市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莱州制造业必须打破“制造业只是制造销售产品”的思维定势,推动产品与生产性服务相融合。这就要求莱州进一步完善运输、物流、仓储、信息技术服务等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产品的流通效率,保证服务质量。同时依靠大数据掌握从原料供应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信息,根据市场导向原则,不断开发新产品,完善网红产品,同时实时追溯产品全周期,为客户提供远程控制、故障维护等在线服务,依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莱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3]。
根据莱州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实行法治化、智能化节能管理,补齐绿色低碳政策短板,使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在“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轨道上运转。首先,针对碳排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政策及配套实施细则,严格监督制造业企业对碳排放法规的执行情况,追踪制造全过程的碳足迹,对总量超标、减排不达标的企业要及时约谈处理并处罚,对落实优秀的制造业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和荣誉,建立奖惩分明、执法必严的风向,激励倒逼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和设备更新等措施自觉减排,完成碳减排的任务目标。同时加快建立与制造业各行业节能减碳相关的治理规则,涵盖碳排放的规则治理、碳交易的市场治理、减碳手段的治理等。其次,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治理方式,应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加强对制造业企业能源的智能化预算以及动态化管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节能管理。同时加大对绿色低碳制造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开展低碳减排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开展低碳技术研发的企业,根据其发展需求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满足制造业原材料及能源替代、设备更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各项需要。不断完善政府支持政策体系,为莱州制造业减排低碳、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双碳”目标下,莱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绿色低碳理念先行,“法”“智”化并举,叠加创新技术驱动,产融结合,行稳致远,大步迈进,为莱州经济的新腾飞贡献制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