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转向:政治性、知识性和生活性的变迁

2023-04-19 21:29:49朱国华董新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朱国华 董新稳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13 )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阶段(1949-1977)、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阶段(1977-198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阶段(1984-198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阶段(1987-2005)、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独立发展阶段(2005-)等阶段[1],基本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转变和国家发展重心的转移,思想政治教育也与时俱进出现了政治属性、价值属性和发展属性三次理念转向,对应着政治性、知识性和生活性的三次发展变迁。

一、新中国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转向

在政治上争夺领导权、在经济上注重控制权、在思想上引领话语权,这是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经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提出了“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以批评的方式团结人、以有效的载体影响人、以深刻的实践感化人”等经典方法,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方法基础、群众基础。随着“时间间距”“空间间距”“语言间距”“科技间距”等历史变迁[2],客观社会环境尤其是现代化的转型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转向,新中国成立以来至少经历了政治性、知识性、生活性的三次转向。

(一)政治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险恶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内局势,基本上保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特征,在形式上注重群众运动式,在范围上注重全覆盖,在导向上注重统一性。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无产阶级思想建军建党、延安整风清除教条主义、土改整党的“三查”“三整”等整党整风均突出政治教育的作用。这与革命战争年代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强调政治性更能凝聚人心,强化政治服从意识,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稳定国内局势和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为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朝鲜战争(1951-1953)的爆发不仅迫使中国直接军事参与,而且诱使中央政府更加重视政治作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以经济为中心的政策调整。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1951-1952),强劲有力的政治导向很快整顿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扫除了障碍,同时也为过度依赖政治导向产生了诱导。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在较大程度上将国家重心转向经济社发展,加速推动了落后农业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转变。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借鉴苏联经验依靠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基本建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方面,引导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中出现政治动员急躁冒进苗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通过合营、统购统销、和平赎买等方式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其中,政治性成为当时各项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特征,也为新中国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中,政治性得到不恰当的突出甚至过度强调,对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知识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家经济社会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社会治理理念随之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回归学科职能,并逐渐开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职能是“以育人为本”。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社会环境的持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突出知识性即回归学科本身的教育功能,体现学科内在的思想引领。

1979年4月,《做政治思想工作要讲科学性》一文率先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规律,对以往工作过度强调政治性提出了新的想法。1980年8月,《光明日报》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理念创新。1983年7月,中共中央明确高校可以开始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干部进修班;随后教育部确定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转向的最关键一环。1987年9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9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培养博士士研究生。

1984年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快速发展,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升为一级学科,越来越重视学科体系的构建完善,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知识。此后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注重知识逻辑体系上的完备性和时代性,在范围上注重针对性和关联性,在导向上注重有效性和实用性。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大中小学生全员覆盖、上下联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重点放在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重点群体上。知识灌输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方式。至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时,依然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随着教材完善、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方式也从单向知识灌输向互动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等多元化方式发展,整体上较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合格建设者,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政治引导、人生引路作用。

(三)生活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

改革开放经过政策性开放、制度性开放、发展性开放、全球治理性开放等多个阶段,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分层分化开始加速,多元思想、多种环境、多样经历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挑战。独生子女二代、互联网思维、全球化浪潮等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加速启动新的转向,重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职能是“以育人为本”,越来越强调个体差异性,越来越突出个人发展性,越来越重视在生活中创设教育载体,让学生先成为一个现实的良好公民,再成为一个体格健全、思想健康、意志坚定的人,并能够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离现时代越遥远,越容易出现“时间间距”的信仰困境,但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现实、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就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要求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从教材中走到生活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官方语境下以政策文本和学术成果等形式展现,是小众化的思想产物,其与社会大众存在着“语言间距”的认知困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面,语言表达的通俗化、传播载体的社会化、领导人的通俗金句越来越成为解读国家大政方针的广泛认知,积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遭受过挫折,最终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同中国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尽力消除“空间间距”的负面影响。

未来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同样是困惑各种理论学派的核心难题,“宿命论”“因果论”“随机论”“不可知论”等始终无法消除认知困境。正是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科技间距”的工具困境也在不断地引起大众的现实困境;马克思主义不但将实践引入哲学,强调无产阶级在有限的认知阶段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改造世界,而且通过科学进步去积极认知世界,通过公众世界观的进步引起价值观的升华,进而树立更加积极的人生观。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思想属性、教育属性,是一个以认知教育为渠道、思想引领为方向、政治信仰为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过程。特别片面强调其中一个功能极容易导致错位,但不同发展阶段必然有功能需求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鲜明、思想属性要求更高,但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必然需要更加突出教育属性,在定位上表现为“四个亲近”,在内容上表现为“四个价值”,在方式上表现为“四个兼顾”。

(一)思想政治教育担负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一是要“亲近历史与时代”。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社会主义有五百年的历史积淀,马克思主义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程,新中国有七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经验,让每一个“时代新人”走进和亲近历史,才能正视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才能认清“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让每一个“时代新人”了解当前国际局势以及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才能够进一步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是要“亲近理想与生活”。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认为:“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是自古以来确立人生观的前置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以个人奋斗的幸福观激励青年一代,既要关注眼前的生活,更要坚定内心的理想,而贯穿其中的是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新人”的谆谆教诲。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将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融入课堂,更要融入青年学生的生活之中,融入青年学生的理想之内[3]。

三是要“亲近老师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师主体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学生主体的需求供给,而是思政教师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这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情怀要深,内心深藏家国情怀[4];思维要新,善于掌握最新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视野要广,以历史的、国际的、细致的视野解读现状与趋势;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饱含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让青年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思维、履行新使命,在老师的肩膀上奋起飞翔,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起者和传承者[5]。

四是要“亲近基层与现实”。基层是青年锻炼和成长的广阔平台,了解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必然要求青年学生走进基层与现实,各高校也相继推出了暑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至第四课堂、挂职锻炼、问卷调查等多种实践平台,为青年学生带着问题访中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青年学生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去,尤其是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群团组织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真实再现了习近平在陕西延川梁家河的七年岁月。七年知青生活,让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正是由于通过亲近基层与现实而实现了感情最深、国情最清、积淀最实。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六有”青年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群体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环境,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青年学生。

一是强化信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与追求。信仰教育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更是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五百年后,依然是资强社弱格局,同时伴随着百年来中华文明的式弱,青年学生面临中国发展的认知困境。认识资本主义包围圈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文明旧址上重生的新中国,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由西向东(由欧入亚)和十月革命由北向南为深陷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送来了新的救亡图存方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艰苦卓绝的奋斗阶段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二是强化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担当与作为。延续数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根植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尤其是课程体系改革中不断增加经典传统文化篇章,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未来同向的意识。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青年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晰国家层面的发展追求,清晰社会层面的治理追求,辨晰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通过日常生活中认同、践行、弘扬,强化为内心的价值观理念。

三是强化生命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淀品质与修养。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育人,首先是培养珍视生命、正视生命的观念,追寻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在生活中注重个人品质积淀,注重个人修养提升。理解并认同生命的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其次是培养发展的理念,正确认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以及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思想学习等,能够在社会中明确自己的方向、树立自己的目标、践行自己的奋斗,让人生的价值体现于奋斗的人生。

四是强化历史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历史观是个人确立人生方向的指导思想,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不断加强唯物史观教育,要增强青年学生客观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热爱自己国家的历史、认同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丰富历史知识,增强历史底蕴,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抵制消极历史主义。一方面,要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积极而细致地普及唯物史观的观点、方法、立场,让青年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另一方面,要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新现象、新趋势及新问题,作及时深刻地分析解读,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进一步巩固唯物史观的认同。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八个统一”和四个兼顾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的要求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课改中即为“四个兼顾”。

一是“兼顾知识性和价值性”。从核心导向上看,政治功能教育被知识体系教育取代,知识体系教育被生活体验教育取代,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突出并未弱化政治功能和知识教育功能,反而提出了更高要求[6]。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通过贯穿生活始终的教育载体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价值认同,更要在此基础上初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充实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推动知识储备转化为价值认同、价值认同转化为理想信念。

二是“兼顾生活性与实践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日益丰富,从单一教材到红色教育基地,从主题教育活动到社会实践教育,从生活场域到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伴随着青年群体的游走而覆盖更广泛、涵盖更全面。通过课堂教学及微课、网课、慕课等形式创新实现了知识教育创新,通过教育基地合作和实践品牌创设实现了实践教育创新,不仅仅要解决宏观历史的解释问题,更要解决现实生活的解读问题。需要青年学生一面走进历史,认可对历史的官方概述;一面回到现实,认可国家对社会治理的解决方案,真正形成教材内外一致、心灵内外一致的生活体验和认知。

三是“兼顾灌输性和体验性”。社会环境(生产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内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过主渠道完成思政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①,同时要通过第二课堂(社团实践等)、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第四课堂(网络课堂)等实现主阵地的实践体验。最重要的是,要实现知识灌输与现实体验的一致性;单纯地灌输往往导致教条主义的迷信,单纯地生活体验往往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迷失。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适应载体的变化,而且要适应场景的变化;不但要适应内容的更新,而且要适应代际的更新。

四是“兼顾传统性和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追根溯源,讲清楚基本原理;而且要与时俱进,讲明白时代精神,当前尤其是精准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创设新平台,编排新微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重点解答青年学生的时代之问;另一方面,维系传统之根本、贯穿历史之脉络,需要充分运用“两微一端”“学习强国”“易班”“微信平台”“网上党课”等载体,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历史素材延续传统经典的解读,让历史具有时代色彩。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时代是思想的旗手,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五个阶段、三次转向突出地表现在思政课程改革上,思政课程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先后历经“85方案”“98方案”“05方案” 和“17方案”,课程体系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与此对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进主渠道德育模式,丰富第一课堂的形式;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从课堂到社团、从校园到乡村、从线下基地到线上平台;不断贴近青年学生的身心,从课本教材到展览现场、从红色经典到热剧大片、从校园到宿舍、从历史到生活;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突出青年学生的发展属性,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都围绕着青年学生的发展,围绕着生活感受力、思想引领李、政治认同力和教育感染力。

(一)突出青年学生的需求,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感受力”

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活化,需求就是教育,服务就是引领。高校学生的最大需求就是明确的人生规划、健康的心理状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不竭的前进动力。高校应遵循不同专业学生一般发展规律,通过职业规划培训、朋辈团组服务、个性平台供给等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让青年学生树立积极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心理辅导体系,系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矫正、心理救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辅导,摒弃“有病才辅导”的心理偏见,聚焦高校特色和学生群体特性开展集体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内心转化和心理成长。通过行业高端论坛、人才需求、企业参观等知识技能需求前置,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大学的知识体系任务和未来专业行业的态势需求,激励青年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辅以一定强度的专业竞争和课业压力。通过价值观引领和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让青年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奋斗的幸福观,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二)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力”

青年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的关键阶段,是人生的拔苗育穗期;青年学生的视野决定了人生的范围,青年的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高校不但要在专业知识上让青年学生熟知学科领袖和名家大师,而且要让青年学生了解历史重大思想和前沿思想,萌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理想信念[7]。在个人品行修为方面,注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过硬的个人素养。在个人生存发展环境方面,能够立足现实,向善向上,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做前进的一份子,在全面创新进程中做前行的微力量。在个人所处历史时代方面,能够清醒地看到新时代以来的砥砺前行、新世纪以来的奋发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探索、近代以来的多难兴邦、全球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沉浮悲喜;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力展示个人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明确青年学生的使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力”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使人成为人,其次使人成为有用的人,最后使人成为民族和国家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层特性要求青年学生不仅关注自身发展、关注行业发展、关注国家发展,更要关注自身的使命;思政课程也要在成长服务供给同时,渐进式增加使命教育。一是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通过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教育以及当前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角色定位,努力引导青年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二是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通过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近代以来百年未有之变局和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三是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通过五千年中华民族史、人类历史、自然史的教育,努力引导青年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自身特征和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四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讲清楚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伟大的思想历程,讲明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讲透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当前尤其是要讲准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8]。

(四)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又是情理学识的教育感染,更是人格传承、人品践行、人性剖析的心学,正是“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以批评的方式团结人、以有效的载体影响人、以深刻的实践感化人”的真实写照。一是要正师风,传承现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对内保持内心纯洁和高尚,对外善用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手段,将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善为人,既保有对积极者的外部支持,也胸怀对迷茫者的及时指导,更切实救赎沉沦者的精神偏离,在激励中深藏敬畏,在勉励中夹杂鞭策,在责历中传递教诲,让青年学生感受到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曲直边界。三是要共成长,在共同的生活经历中分享成长的收获,例如系列主题教育、系列纪念日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仪式感较强的形式载体中以丰富的现实感染学生,以人、物、史、实等成长经历教育感染青年学生在未来成长历程中行稳致远[9]。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现实教育。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转向,更加关注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青年学生;更加适应青年学生的“话语情境”,也更加注重传统话语的与时俱进、融入青年学生;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也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青年学生的“初心”,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突出政治、强调思想到注重教育的转变,真正实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注 释]

①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中性词,早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讨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即明确了先进理论需要通过灌输让无产阶级形成广泛认同,1902年列宁针对当时俄国工人运动中的自发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描述,提出“工人自能自发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