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昱,傅 强,王晓玮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种繁多,手工艺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是一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记录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亘古文明。202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民间手工艺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仅如此,民间手工艺创作中的民族元素对于中国定格动画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从主题思想、故事的具体内容到角色设计、色彩运用方面都积极地吸收了民间手工艺创作中的传统元素,推动国产定格动画的发展,在促进文化自信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大多数人眼中,现代感十足的动画与古老的民间手工艺似乎有着云泥之别,甚至毫无借鉴而言。一个是经济飞速发展下的现代科技宠儿,另一个是原始社会手工生产下特定时期的手工作坊中的产物。创作理论上看,动画创作的关键环节在于动作,是视觉动态艺术,依托的是拍摄,使用的是现代电脑软件高产高效;民间手工艺作品是静止是静态艺术,依赖的是双手,使用的是濒临失传的手工技法效率低下。民间手工艺源于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早期人类文明,劳动人民崇尚大自然,向往美好,于是他们就地取材,用勤劳的双手,运用独特的工艺技法创造出各类手工艺品,而这些手工艺品并不适合批量加工,只是满足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与审美需求。然而,就是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寻根溯源是根植于同种民族文化与同种民族精神下的产物。民间艺术大多含蓄、概括、夸张、简练、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追求美好,而二者正是此种文化下的不同视觉表达形式,尤其在定格动画前期创作中,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术创作元素,两者借鉴传承不可分割。因此将“传统与现代”“手工与科技”“艺术与技术”相融合,实现“材料与软件”“传承与发扬”“文化与自信”成为可能。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脉络,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使得民间手工艺形式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几乎可以覆盖定格动画制作过程中的所有实物及场景制作,包括:道具、人物、动物、植被、园林、服饰、建筑等手工制作。除此之外,民间手工艺多种形式中,与动画运动特点相似相近的有:我国始于西汉的皮影艺术,17世纪漳州、泉州的布袋木偶艺术及剪纸艺术、折纸艺术等都有着极具借鉴的艺术价值,完美地契合了定格动画表现形式:使原本没有生命的静止的实物,在遵循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张张的摆拍,再连续播放,使静止的实物产生了生命,活起来。
定格动画素来具有“材料动画”之称,很多情况下是煞费苦心分析采用何种材料来制作定格动画中的道具。一种是用来装饰场景不参与角色表演的;另一种是与角色发生互动关系直接参与表演的;再就是角色,或人或物,是在定格动画的前期完成,这个阶段材料的选取和手工制作精致度,对于一部优秀的定格动画片至关重要。因此定格动画前期,往往需要安排大量时间和投入充沛的精力来做这些准备工作。在这个环节中刺绣、剪纸、年画、雕塑、版画等手工艺品中的元素,都可以成为定格动画的有效借鉴,以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动画作品。
加拿大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说“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英国人约翰汉斯也指出“运动是动画的本质”。日本学者则认为,动画是使没有生命的形象活动起来。定格动画英文翻译为Stop-motion animation,是将静止的实物一张一张地逐格拍摄,通过连续播放使原本静止的物体形成活动影像。画面动起来,在这个拍摄的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要符合运动规律。运动规律让所有的手工艺品“活起来”“动起来”。
1.运动规律是实现动作准确关键要素。动画运动规律是研究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处理好动画中动作节奏的规律,主要包括角色的动作规律和动画背景绘制规律两个方面。定格动画中角色动作设计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拍摄都离不开角色的动作设计。拍摄者通过对动态客观的模拟、研究、感悟将人类或生物的动作体现在动画中,也就是将“静”变“动”的过程。动作设计合理性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角色的真实性,动作设计成为动画与手工艺术链接的关键。
2.从运动的角度看民间艺术作品。剪纸艺术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手工艺术之一,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皮影戏中的偶人制作一般是艺人通过专业刀具在驴皮上雕刻彩绘,人物的每个关节是分开的用线绳连结起来,在表演中活动自如。剪纸定格动画中角色的手、腿关节也是分别雕刻后再用线缀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摆拍各种动作,剪纸定格动画代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狐狸打猎人》(197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定格动画之所以可以采用剪纸艺术的形式,正是因为剪纸这种手工创作符合动画设计规律。同理,黏土定格动画可借鉴民间雕塑工艺,是在制作人物或动物前先做好骨架,依据人体活动关节进行绑定加固定,骨架外用黏土塑造外形或是填充物料后穿“衣服”,这样方便后面的拍摄,静止观赏起来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1.和谐统一的世界观。我国早期的民间作品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特定时期,凭借劳动人民对自然的初级认识与理解产生的,皆有吉祥、美满、长寿、除灾、避邪之意。这些含蓄的象征性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的具象写实,给中国定格动画的角色形象赋予了抽象与写意。早期定格动画片的创作大多体现着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如中国剪纸片《海螺姑娘》(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以海洋为选题,海洋代表着生命,人们崇尚生命,珍惜生命。同样海洋中有着丰富的物产,有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2.凝练概括写意的造型特点。定格动画,是对“真实物体”的艺术设计,因此对实体的造型有着明确要求,造型不宜过于复杂。我国民间艺术造型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造型特点如下:夸张、简洁、概括,这些特点恰好符合定格动画的运动方式,这种独有的造型特点也为中国定格动画赋予了浓浓的民族色彩。我国第一部中国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中猪八戒、孙悟空、唐僧、沙僧形象极其富有民间色彩,有着人物各自特点方面的夸张,同时又高度概括,“静”为精美的剪纸工艺,“动”则活灵活现。
3.崇尚生命代代相传。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生命是永恒的主题。追溯中国人类历史生命延续、多子多福的题材从未间断过,大量的民间元素莲花、鲶鱼、鲤鱼、胖娃娃等都在我国早期的动画中出现。例如,剪纸动画片《人参娃娃》(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的虎子——白白胖胖,呆萌可爱:身穿红肚兜,头梳冲天小辫子,有着民间雕塑艺术中胖娃娃人物形象元素;年纪虽小却知恩图报,除恶扬善,有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哪吒闹海》(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顽皮的小哪吒出生在莲花之中,这些元素的运用与民间传统艺术同向同行。
五行也称为“五行学”,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实践中总结出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行与五色的搭配关系是:东方木,在色为青;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黑。通过观察自然并总结规律,传达出中国的早期哲学思想之一,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民间手工艺品的色彩也集中体现青、赤、黄、白、黑五行色,最为典型的是手工艺中“布老虎”的设色:黄色的身体、黑色的眼睛、红色的耳鼻、青色的胡须。同样在中国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黄色的衣裳、黑色的长靴、赤色长裤、青色的围巾、白色脸盘、红色桃心脸。《骄傲的将军》(195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将军角色设色红袍、黄脸、黑须、青裤、白袖。此外将军脸是借用了传统京剧中的京剧脸谱,音效也采用借鉴了京剧乐器中的锣鼓等乐器,人物动作也透着满满的京韵。正是这些民族元素使中国动画展现民族化的风采,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特色。
定格动画是古老的动画形式之一,实物制作叠加真实拍摄是它区别于三维动画及其他动画形式的主要特征。定格动画制作流程复杂周期长,大体可分为前期制作、中期制作、后期制作。前期制作中又分为剧本创意、剧本编写、剧本完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设计等主要任务。在前期剧本创作中可借鉴大量民间的优秀素材。例,《孔雀公主》(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阿凡提的故事》(198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神笔马良》(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皆来自民间的传说故事,生动感人易引起共鸣。角色设计中,人物造型皆为黑眼黑发黄皮肤,《孔雀公主》头饰及服饰纹样设计中尽显彝族风情。阿凡提的人物设计可以从五官中找到少数民族元素。中期主要任务:角色制作、道具及场景制作、场景布光、动画摆拍等任务。《骄傲的将军》(195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主人公一张极具民族色彩的京剧脸,开篇将军府红色大门上的一对 “魁首”、富丽堂皇地毯上的如意纹样、大理石柱的龙纹样等无不彰显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元素。后期主要任务:序列修图、视频剪辑、加入声音、音画合成。一般说来民族元素的融入大多集中在定格动画制作的前期与中期,后期较少,但在后期的音效环节中同样可以融入民族音乐。《骄傲的将军》配乐主要采用了民族乐器二胡的配乐,可以说整个制作过程中均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大大满足了受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需求。当然,定格动画中的角色制作、道具制作、场景制作涉及民间手工艺技巧较多,在拍摄中也可以根据拍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先后顺序。但剧本编写、角色设计、分镜台本、动画设计等就必须严格执行先后的顺序以保证动画量。
定格动画的精髓在于“动”,每名动画师都可以被称为“魔术师”,能够通过拍摄让纸偶、木偶、泥偶、布偶等凡是实物的东西活灵活现地动起来,逼真、自然,关键在于遵循物体基本的运动规律。定格动画的“动”态与民间手艺作品的“静”两者要想结合起来进入动画中后期的制作,造型特点符合定格动画运动规律。
民间手工艺品是静态的画面,动画作品则是动态的时空艺术。尤其偶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制作技法充分体现民间雕塑及布艺等手工艺的技艺及配色技巧。偶,本身便是艺术品,在定格动画中是主要角色,因此二者密不可分。
定格动画的“静”态,恰与民间艺术相通。如民间手工艺中的剪纸艺术、折纸艺术 、皮影技艺、偶的制作工艺等,这些民间工艺的风格决定了定格动画的风格。
1.可动偶的分类。定格动画中偶包括木偶、布偶、泥偶、纸偶等,偶的制作立体、原始、传统。偶动画在制作中比剪纸定格动画更有立体感、真实感,偶动画也是我国定格动画中数量最多的动画类型,常以动画短篇的形式出现。
2.偶的动态实现。偶的工艺相对繁杂,可塑性强,尤其是布偶,工艺制作展现了民族性。布偶在民间相传深远、流传广泛,是土生土长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中发展而来,也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布偶定格动画《阿凡提的故事》(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动画的主要角色是偶,在制作过程中,偶关节要求活动自如,方便展现。因此,偶在制作前,通常采用骨架,这也是动画偶与艺术偶的区别。骨架是按人体的真实关节设计,如头、躯干、腿、上肢、下肢、手等。骨架采用柔软结实的铝金属铝丝,这样每个动画都可以实现无限度接近真人,动作逼真流畅。偶不仅实现真人动作,还可以超越人类:动作更灵活、轻松甚至夸张、惊奇,是真人做不到的,所以偶动画给人更多的诙谐、夸张与幽默。
3.静止画面偶的摆拍。定格动画中偶是拍摄的主要对象,通过对角色动作按顺序一帧一帧拍摄,遵循运动规律。偶的拍摄对象是手工偶,因此偶在精美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关节活动频繁处进行紧固,不能过于花哨繁杂。布偶剧《阿凡提的故事》中,人偶手工制作精良,角色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使这部动画片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定格动画影片,不得不说手工制作的环节起了重要的作用。
静态的实物制作,是繁琐的定格动画制作流程中的一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大量吸收民间艺术的创作元素,不仅可以丰富设计内容,增强民族文化内涵,还可以让动态的时空艺术美起来。
1.精美的动画角色本身就是艺术美术。现代人们对美的需求更高,精致的动画角色本身就是艺术作品,现代的动画及各类的衍生品便是动画设计的传承和延展设计,会给动画作品本身带来增值和创新。以动画角色为主导的手办、盲盒等深受动画迷追捧,既可以提高动画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会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打造品牌效应。
2.不同材料质感会产生不同美感。定格动画是真实事物的拍摄,因此离不开制作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特定的肌理特点,具有不同的视觉、触觉感,也会将定格动画风格进行定性。先民就地取材,采用任何摸得着看得见的材料创造作品再现生活。定格动画主要的材料大体可以是:纸、木、布、土、沙、石,泥;亦可以是玻璃、泡沫、铁丝、树叶、水果、香皂等。总之,生活中有的任何可以找到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定格动画制作原料,这也使许多人喜欢定格动画,在材料方面可以不断进行试验,来创作定格动画。同样,通过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道具、搭建场景等,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触感创造动画风格,展现动画特点,传递情感。
3.重组再现生活与自然美。在对生活与自然的再现中,民间手工艺展示出其强大的力量。将民间手工艺元素融入定格动画中是民族文化同种同源的需求,也是文化全球化的需要,守住本土元素,延续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身份,在面临越多外来文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为鲜活。国产定格动画具有民族底蕴,具有亲和力才能世代传承与发扬。正因如此,重新解读民间手工艺创作中的哲学思想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其精神融入中国定格动画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总之,民间手工艺与定格动画犹如同胞兄妹,是民族血脉的延续、民族精神的传承。将民间手工艺元素融入中国定格动画创作中,使其内涵更丰富多彩、熠熠生辉,还可以传承民间手工艺的技法,增强国产动画片的精致性,提升动画作品的民族性,让国产动画的创作向多元化发展,让中国文化传播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