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2023-04-19 19:06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1期
关键词:成语中华政治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 王 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其中蕴涵了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勤劳、智慧、勇敢等优秀思想品质,是驱动我们一直奋进向前的精神力量。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这就使得我们的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涵盖时间之长、蕴含内容之广为世界所仅有。更为重要的是,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化还在不断更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中政治课程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而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则为政治课程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政治教学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完成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具有积极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容涉及范围广阔,形式多种多样,对当代生活各个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质就是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华夏民族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思想、政治、经济、艺术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经历了长期实践的检验,成为一直流传到今天的优秀文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引入高中政治课堂,对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作用。高中政治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在短短45分钟的课程上很难完全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将其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师将抽象原理化为生动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教学联合的必要性

高中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以此为基点使学生形成政治认同,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高中政治课程还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用文字等体现出来,还要明白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高中课堂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学的必然选择。早在20世纪末,国务院就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时代接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这一角度看,高中政治课堂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现实要求的。所谓人文,我们可以分开理解,即“人”指的是做人,而“文”则是指做人的要求与道理。我们高中政治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书育人者,政治教师需要深入发掘课程中的人文知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需要将人文素养与课程内容结合,化繁为简,使学生能接受,使政治课程能起到人文引领的作用。同时,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课程的平衡点,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智慧,通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着素质教育的使命,要与时俱进,将当代中国文化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此之外,现阶段我们正受到外国思想文化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政治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合理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其中的故事,这些故事各具特色,具有具体性及诙谐性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教书育人所用的素材。与简单的说教相比,通过相关故事的引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讲授的道理,深入浅出,一方面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赋予了课堂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讲授。例如,课程上讲到企业经营中诚信的重要性时,可以引入“虞孚卖漆”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当时有一个人名叫虞孚,他种植了漆树,并且得到了数百桶的漆。作为一个商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他将漆树叶熬成了汁,鱼目混珠,一起带到了吴国,在卖漆的时候,他将纯正的漆放在了市场上,吴国的商人看到如此颜色纯正的漆就购买了,并约定第二天取货。但当晚,他将封条打开,将漆树叶熬成的汁倒在了纯正的漆里,然后又将封条合上,结果第二天吴国的买方看封条有被人触动的痕迹,疑心货品有问题,将交货时间向后推延20天,结果20天后,掺了杂质的漆全部变质,不仅一桶漆也没卖成,反而还倒搭了旅费,就此虞孚成了乞丐。这个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比高中政治教师单单说“我们要讲诚信”等话语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传统故事的引入,阐明了书本上的道理,使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印象,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适当使用成语,简化知识概括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一般通过四个字的有机搭配,概括丰富的内涵,传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成语是中国语言不可或缺的部分。成语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概括课程中抽象、繁杂的内容,另一方面大多数成语背后也有故事,通过故事的讲授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政治中哲学部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可以将“量体裁衣”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讲授;再如,讲授矛盾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可以通过“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故事对其进行解释,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讲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时,可以使用成语“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通过讲授这些故事,丰富学生的感知力;在运动与静止关系部分,可以使用的成语就更多了,如“刻舟求剑”“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等都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高中政治中所讲授的内容与成语相匹配的不计其数,通过针对性地引用,可以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及哲理,也起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简化了对哲学原理的解释,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三)通过俗语概括,赋予知识形象性

提到俗语,我们并不陌生,与成语相比,俗语更加贴近生活,是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在政治教学中适当使用俗语对知识进行概括,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认识论部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的俗语中也有体现这一观点的俗语,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等;同样是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俗语也可以解释,“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等,都可以通俗易懂地对其加以解释;在讲授部分对整体有一定影响时,可以通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等俗语来解释,告诉学生要从整体出发,不要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这些俗语的优势就在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贴近,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学生能快速理解教师所要传达的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容易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使用诗句描绘,赋予课堂文学性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到教师都是自幼开始背诵古诗,从小学的“举头望明月”到高中“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古诗词伴随着我们成长,其优美的意蕴需要我们终身体会。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可以使陌生又抽象的教学内容似曾相识又具体形象,使陌生的政治课程成为学生熟悉的课程。在讲授量变引起质变时,可以引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讲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可以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解读,等等。这些诗句用极富画面感的词语表述了枯燥的哲学原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政治课堂结合,赋予课堂活力。

(五)使用寓言借喻,扩展学生思维

哲学是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向来是令学生头疼的,这一部分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这部分内容系统又抽象,学生很难从简单的语言中体会其要表达的内容。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其能理解哲学中抽象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从整体出发,系统全面地对待问题,避免学生思维走进形而上学的误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观察事物。对哲学部分的理解,教师需要将寓言故事引入其中,便于学生理解。如在讲授如何看待事物时,可以使用盲人摸象的故事,这一寓言在学生小学时就已经学过了,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寓言进行分析,教育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引导他们认识到需要全面看待问题。同时还可以引用反面例证,如“刻舟求剑”,通过反面论述说明全面看待问题的重要性。丰富的寓言为政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论据,使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论述相关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外,对学生相关内容的考核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观察近年来的政治试题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试题中占据了一定比例,所出的内容主要以成语、寓言等为主,通过课堂的讲解,能培养学生用相关思维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面对考核。

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达到深入浅出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深入把握政治课程的内容,同时了解时政动态,及时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和政治课程的平衡点。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政治课堂,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好二者的融合。对此,学校可以进行有关内容的考核,以目标导向为动力,督促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政治课堂,既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双赢的举措。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作用,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提升政治课堂的趣味性,降低政治课堂的难度,为学生政治学习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成语中华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