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陈桥中学 苏 珊
在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将政治认同视为学科核心素养之首和课程目标之首,那么到底什么是政治认同素养呢?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素养位列学科核心素养之首和课程目标之首,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政治认同素养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政治认同素养是要培养初中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具体内容来说,政治认同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对领导力量的认同,对根本道路和制度的认同,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对价值观的认同。具体而言,对领导力量的认同,主要表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对根本道路和制度的认同,主要表现为: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主要表现为: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价值观的认同,主要表现为: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几个方面,在认识层次上存在交叉关系,既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基本框架。这是政治认同落实的基本点,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完成基本任务的基本点。
我们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政治认同”,并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而是对外物最真实的感知,是一种“良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都体现出极高的政治认同素养。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表明早期的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人在早期没有经历正确的品德教育,则导致政治认同素养的缺失,所以对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应尽早开始。
首先,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是初中生规范自身实践行为的需要。政治认同素养属于政治实践范畴,具有实践的特征和政治实践的基本规律,其重要意义和核心价值正是在于其指导下的政治实践,因此政治认同素养也被作为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五大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素养。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初期,迫切需要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初中生加强自身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在实质上就是在学习及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合理参与政治实践,并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高尚的政治情感与情怀。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四有”青年。这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是初中生适应价值多元化时代的需要。拥有政治认同素养的人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反,缺乏政治认同素养的人则政治意识淡漠,观念摇摆不定,认知界限模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观念淡化,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背景下,现代与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等多种价值观念融合。在矛盾冲突面前,学生若缺乏对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体制、政治工具的认同感,就很有可能会被不良思想观念所影响,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出现盲目崇洋媚外、排斥并否定我国政治体制的消极情况。我们作为思想教育主阵地的坚守者,必须担负起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责任。
再次,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根本需要。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机会很少,他们对政治的了解和认识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和课堂学习,缺乏实际的政治生活体验。长此以往,他们会认为政治参与只是教材中的一句空话,继而对政治参与产生冷淡情绪,甚至出现对教材理论“学而不信,信而不笃”的状况。因此,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问题,是课堂教学根本问题,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灵魂。正确的政治认同素养的引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渠道。真正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能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让心灵得以升华,让道德得以深化,哪怕是心灵上的一点点触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更美好的品格,养成良好的修养。从这点来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抑或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导是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基本原则,在初中德育和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可以突出课程的教育价值,可以将传统知识教学提高到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初中德育与法学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初期,尚未形成固定的、明确的价值观,社会流行因素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影响很大。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设身处地,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贴近学生的心,主动了解学生的要求。教师要对他们的政治认同现状、发展程度和影响政治认同素养的生成与发展的因素进行细化分析。同时要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去发现,研究他们关注、议论的热点,把握学生所思所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正式开始前的几分钟分享自己关于时事新闻的体会和理解,进行新闻播评,这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热点时事的关注,还能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并且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在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政治核心素养,更进一步强化其政治认同感。
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纯粹知识的罗列,也不是纯粹理论的灌输,而是注重情感的培养,致力于帮助学生关心社会,融入国家发展,培养国际视野、责任意识。若离开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离开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亲身体验,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政治认同素养培养应该水乳交融地“化”于课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同时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内涵是深厚的,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政治认同素养教育内涵,才能培养学生热爱周围人、事、物的思想,让他们感觉眼前不仅仅是干巴巴的语言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图画。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感受集体带给自己的温暖,体会集体带给自己的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在集体生活中关爱他人、努力担当、为集体争得荣誉的能力。从深层次来看,国家、社会是更大范围的集体,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这个伟大的集体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归属感、荣誉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从书本过渡到国家、社会这一集体层面时没有对学生进行长篇累牍的说教,而是播放视频《利比亚撤侨亲历者的经历》,让学生感受伟大祖国的力量与温暖。鲜活的事例、感人的语言文字,学生得到了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问题的设置,逐步引导学生深化爱国情感,提升情感价值观,从而增强了政治认同感。当然除了集体角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还有其他内容,如生命、挫折、理想、学习、法律、规则、责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都涉及政治认同领域。所以,教师应充分运用好教材,在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做好对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工作。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误解为只学几册教科书,要拓展到生活、社会中,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以课外促课内。因此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一定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它才具有不竭的生命力。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时,笔者通过视频和图的形式来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党员站在抗疫一线领导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事迹,并适当补充了世界其他国家抗疫的近况。学生感同身受,畅所欲言,谈谈认识,油然而生地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革命基地等;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与恶,丑和美,有意识地抵制自私与冷漠的不利影响。用于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训的道德和法治课程不仅限于教室,学校、社会生活是政治认同素养的来源,是政治认同素养形成的土壤,也是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完美阶段。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示范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政治认同,再将政治认同的阳光普照到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等的认同,从而产生“向阳性”,学会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样的教育才能成功,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工作之后笔者第一时间向校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了对党组织的向往。因为,教师需要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榜样,学生需要看到教师这样的示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政治认同、引领学生学会拥有政治认同素养。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师可以巧借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形象性特点,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相比于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这种实践活动的学习氛围更利于学生感情与思维的发散,在增加课堂趣味性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正因如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法治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实际法庭上的各类工作人员、公诉方、被告方以及受害人,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法庭的办事流程,背诵相关的法律条款,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帮助学生凝聚法治共识。其次,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学生需要自己去收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在法庭上的发言,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从而促使学生将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政治认同自然也就被定型下来。
总之,一个没有政治认同素养的人,是孤独冷漠的人;一个没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我们需要培养政治认同素养,作为祖国未来的学生更加需要。但政治认同素养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靠精心培植和维护。只有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才能长成爱之花;只有全社会都为政治认同素养叫好呐喊,才能形成一个充满政治认同素养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