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学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2023-04-19 15:57:25鑫,笪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新文科跨学科

郝 鑫,笪 衍

(南通职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在当前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科发展不均衡、跨界融合不充分等问题更为凸显。为此,在“四新”学科视域下探究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1 “四新”学科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8 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新工科”,促进医教协同,深化农科教结合。2019 年,教育部牵头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正式全面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同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发布,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四新”学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工科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新医科服务于健康中国行动,新农科服务于乡村振兴,新文科服务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综合而言,“四新”学科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这些价值意蕴和目标追求正重塑人才培养规格,引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有多重意蕴: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综合素养与能力养成,要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学科视野宽广、知识结构多元,具备解决复杂科技问题和社会问题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本质是跨学科培养,要指向世界科技、经济、产业、文化前沿,从国家和区域发展全局出发,跨界融合科学、技术、产业、社会、文化等多种元素。

2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培养力度不均衡

由于我国工科类或以工为主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居多,加上职业教育重理轻文传统观念的影响,各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现象也反映在当前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的学科占比上。通常情况下,工科项目在获奖项目中占七八成,而其他学科项目则相对较少。以目前在大学生中极具影响力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第六届国赛(职教赛道)金奖项目中,新工科项目17 项(占比68%),新农科项目5 项(占比20 %),而新文科与新医科项目分别仅2 项、1 项;第七届国赛(职教赛道)金奖项目中,新工科项目41 项(占比76 %),其他学科项目均不超过5 项。这一获奖比例折射出当前高职教育各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受重视程度、获支持力度和人才培养成效方面极不均衡。

以“新文科”为例,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广,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 个学科门类均可纳入“新文科”范畴,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融媒体、文创设计开发、电子商务、非遗文化、社会工作等均属“新文科”领域。这些领域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密切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其社会贡献度不容小觑。这些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将影响其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2.2 跨界融合不充分

在学科知识大融合的背景下,几乎所有学科的发展与突破都建立在与其他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涉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本质上具有跨学科属性,特别在“四新”学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学科教育深度融合,还要求相关领域专业学科之间跨界融合,以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然而,传统的学科划分方式和教学体系往往更重视学科的纵向深入发展,各学科有独立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方式,缺乏横向延伸拓展,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跨界融合的难度。

在实践中,较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且管理机制尚未理顺,导致二者在具体实施时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未被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各专业既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限制,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难以跨学科开展。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解不到位,仅将其当作普通的就业教育,主要由各二级教学部门通过自主开设就创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类大赛等方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未将其融入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

2.3 创业情商培育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参赛和获奖,过分关注创业运作模式及技巧的训练,忽视创业价值观塑造,创业情商的培育不足。这种倾向导致教育评价过于侧重考核项目在比赛中的表现,未能充分关注学生个人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创业情商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涵盖了情感智能的多个方面,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难以量化考核。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忽视创业情商培育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学生急功近利、抗挫能力弱、创新创业积极性不持久;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突发状况、方案变化、意见分歧时,无法妥善处理个人情绪波动及与团队成员的人际关系,影响团队协作;无法自行排解创新创业压力,甚至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3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构建“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适应“四新”学科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按照“四新”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提供跨学科融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培养学生跨学科理解和整合能力;还需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包括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锻炼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及创业精神等的培养。

为此,需要从政策、学校、平台、资金、学生等五个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首先,政策支持是基础。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项相关政策,例如,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奖励计划及合理监管框架等,旨在鼓励学校、机构积极参与及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学校实施层面要积极响应和运用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学科体系。学校可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创新创业比赛、设立创新创业专业、建立跨学科创业导师制度等方式,培养学生创业情商、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再次,搭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平台,强调以应用研究为主,聚焦学科前沿,倡导学科交叉,围绕重大实践问题开展探索研究;并将平台作为连接企业和学生的桥梁,通过建设校园创业孵化器或与科创园合作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源,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创业经验,甚至获得创业项目孵化,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实操技能。再其次,资金支持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可采取创新创业基金、课题或奖学金等激励举措,也可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最后,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驱力,培养其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等技能与企业家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素养。

3.2 创新“新文科+”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涉及多学科领域,而新文科与多学科的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更好地挖掘、激活创新创业项目潜力,提升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效能;还有助于优化创新创业项目的结构、模式及传播效果,有效提高项目质量。创新“新文科+”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不仅可推动新科技革命与新文科的深度融合,还能加强新文科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联系,推动文理工农医等学科不断交融[2],使“四新”学科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变革,提高综合能力。

为此,可创新“新文科+”跨学科融合的分班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不再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而是基于实际的创新研发需求或实践项目,通过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机制,对“四新”专业学生实行交叉并班授课,这样可鼓励学生跨专业合作,促进学生间跨学科思维碰撞和能力加成,也利于项目培育。同时,组建“新文科+”跨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要吸纳新文科教师,发挥新文科价值引领、守正创新的作用,更好地为工农医科赋能。这种赋能既包括商业模式、财务预测、公关策划等技术层面的支持,也包括指导思想、人文情怀、创业伦理等思想层面的引导。多学科学生混班和多领域师资团队授课的结合,不仅实现了面向全校多学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还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科学生的知识阈限,以团队协作实现知识经验互补,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学科有效融合,多学科跨界协同发展。

3.3 重构“五育并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五育并举”指全面做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生活教育等五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品德、扎实的学科知识、健康的体魄、高尚的审美情趣及较强的实践与劳动能力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重构,应摒弃传统的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3]。

首先,评价体系应以个人综合素养能力为核心,注重融合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需摒弃专业细分模式,实现交叉融合,同时将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创新能力;将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置于评价体系的核心位置,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立场、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数字素养、跨文化沟通和协作能力等方面。这样的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可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摒弃传统学科导向,强调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不再过分依赖传统的学科导向考试或理论测试,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体系促进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机制形成,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促其全面发展。

再次,关注学生“软能力”和“硬能力”,设立多元评价指标。将思政素质、文化素养、创业情商等“软能力”作为重要的行为考核指标,同时以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硬能力”为技能考核指标。相应的,评价项目也应是全方位、多元化的,例如,可评估学生对培养环境的适应度、项目成果展示效果及个人成长计划完善度等多个方面。

最后,实现评价机制的闭环,提高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入行业企业参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建立信息搜集及分析统计机制,尽可能多地获取在校生与毕业生创新创业信息,以及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进而设定明确的评价目标,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开展定期评价,根据长效监测和持续反馈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完善培养方案。

4 结 语

面向“四新”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更重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一体贯通,强调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提升专创融合教育水平,为学生打造更宽广的专创融通渠道,同时也赋予教师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四新文科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廉政瞭望(2016年11期)2016-11-19 16:28:56
孙文科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