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福建 漳州 363000)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如何克服国内外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以保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尤为重要。
新的实践孕育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推动实践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必将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取得更大成就。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之人民性特质,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为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推动产业生态发生革命性变革,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消长和全球分工格局,科技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习近平立足时代、科学分析、精准施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其次,深刻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习近平审时度势,一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向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强调,制定经济政策,推进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再次,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伟大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和伟大的社会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之人民性,深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更是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习近平从世界之变前所未有、时代之变前所未有、历史之变前所未有的战略新格局出发,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战略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最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依靠力量以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评价标准问题。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深刻阐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深刻阐释;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这是对党领导经济工作评价标准的深刻阐释。这一重要思想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客观必然,又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的主观自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条基本脉络。习近平经济思想之人民性的内涵,一句话概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经济思想之人民性深刻回答了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经济的动力来自全体人民,发展经济的成果应由人民共享,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首先,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主要解决的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换句话说,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我们党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实践中,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其次,发展经济依靠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历史与实践都证明了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没有人民的伟大实践,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因此,人民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共享,全体人民都有权利和机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过上美好生活。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6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必须树立人民群众既是经济发展的推动主体,又是经济发展的受益主体的社会共识,凝心聚力,谋求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经济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最后,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过去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社会的公平正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联。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就必须大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并将公平原则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全过程。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意味着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走深落实。
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之人民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当前阶段,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之人民性,尤其要着力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以提升人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首先,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就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而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要求。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意味着中国经济必须依靠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要集全体人民的创造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意味着要在创新驱动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布局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区域之间比较和谐。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意味着要摒弃牺牲环境以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补足生态环境方面的短板,提供高质量绿色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开放发展就是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交流的态势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从而服务于人民。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求在不断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切好分好“蛋糕”,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所在,这种理念体现了逐步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2]。
其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协调适应。习近平经济思想既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另一方面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坚持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注重以制度创新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持续稳定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制度保障。落实到实践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通过推进生产与供给的良性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最后,推动“四化”同步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为广泛,更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满足。面对新的时代需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切实把握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特征,并落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同步进行。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不再将重心放在数量指标、工业比重的要求上,而是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时代的信息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科技、新产业不断涌现,我们应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立足信息化,促进科技变革、产业变革,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新时代的城镇化,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增强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面对新时代“四化”的新特征,我们要找准着力点,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进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要义和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