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新使命新内涵新路径

2023-04-19 04:25
关键词:法治思政时代

郭 艳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高校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地,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使命。

1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高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

1.1 高校法治教育要“法德并重”

高校法治教育是增进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法治信仰的重要形式。“法安校园,德润生心”。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高校法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高校立德树人有着划时代意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不断增强大学生法治信仰,“以法育人,以文化人”,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走深走实。高校法治教育要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一手抓法治教育,一手抓道德教育,把硬性的规定与柔性的规范有机融合,一刚一柔,法德并重,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1.2 高校法治教育要“法德共育”

高校法治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还要以法治教育深化思想道德修养。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法治教育与德育结合,全面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为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不断注入新时代内涵。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法德”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培育知法守法、品德高尚、勇担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价值引领,形成法治宣传教育的协同力量,为法治社会建设培育明法笃行、德技并修、专法合一的高素质人才。

1.3 高校法治教育要“法德兼修”

“法德兼修”是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新目标新任务,要推动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齐头并进,培养具备法治思维、品行良好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给予大学生系统性法治观念塑造,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养成,提高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认知社会、化解矛盾,培育勤学修德、明辨是非、懂法明礼、守法护法的新时代大学生。

2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领导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高校法治教育,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涵,将法治教育系统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环节。

2.1 领悟法治思想,增强法治信仰

高校法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深刻体悟新时代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感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邃思想、战略思维、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系统培育大学生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不断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学法守法的意识。

2.2 提升法治意识,筑牢法治理念

法治信仰源于人们内心真诚接受、自愿履行的价值取向,法治信仰形成于长久的学习、不断地磨练、良好的实践中。青年学生要以求实务真、高效协作地法治精神,领会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确立法治教育的新目标,坚定法治信念,感悟法治力量,提升法治意识,践行法治行为,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2.3 内化法治素养,外化法治行为

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关注现实问题,将法治教育与知识养成有机融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厚植学生文化底蕴。要紧跟大学生所想所爱,内容形式贴近学生。可以结合专业课程适时融入法治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口,设计问题链、任务链、目标链,达到知行合一,自觉做守法的公民。当学生个人行为与法治规则产生冲突,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做出符合法律的行为选择。

3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2]。高校法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行动指南,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在组织领导上形成多方协同合力,在教育生态上形成良好氛围环境,以评价的科学性、精准性推动法治教育责任的落实落细。

3.1 构建高校法治教育协同落实机制

3.1.1 组织协同

高校应真正将法治教育纳入依法治校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统一党委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思政课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管理部门及院系共同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协同机制,常态化推进法治教育开展。法治教育成效要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综合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评价倒逼法治教育责任落实。

3.1.2 资源协同

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协同作用,发挥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联动,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社团及俱乐部等功能,积极构建多元协同、相互融合的学习教育环境。如将法治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选取大学生典型案例,编写和学习《学生法治教育案例汇编》等形式开展教育。同时,可以发挥校外资源优势,依托行业、区域等平台载体,打造学习教育网络。

3.1.3 社会协同

高校应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充分利用宪法宣传周及具体法律宣传的重要时间节点,系统分类进行法治教育,可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法治讲座,可与政府部门、政法单位共建法治阳光驿站,共享法治教育资源,共筑法治教育环境,实现学校与社会协同的法治建设良好局面,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法治教育条件。

3.2 优化高校法治教育良好生态环境

3.2.1 保障法治教育师资力量

法治教育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教师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法治信仰。课题组在安徽合肥、山东济南等高校进行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法律意识问卷调查时,参与问卷的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求助于辅导员或者思政老师为23.54%,求助律师或政府为30.72%,通过网络搜索为27.35%,通过图书阅读为9.19%,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帮助只有1.35%。要发挥思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政教师的法治情怀,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魅力。首先,思政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领悟精神要义。只有教师透彻的掌握,精准的理解,才能把“真经”传授给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法律知识桥梁,进而提升学生法治信仰。其次,思政教师要系统把握法治“重点”内容,讲清楚法治思想,灵活运用法治思维。比如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教师要重点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背景,明晰形成历程,感悟真理伟力。此外,思政教师要提升教学魅力,增强法治课堂趣味性,善于运用语言、行为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

3.2.2 创新法治教育形式载体

据课题组调研,在“您认为最有效的法律教育的形式是什么”调查中,51.35%的学生选择了集体教育,是比例最高的一个选项,其次是分类、自主教育,其中个人教育12.56%,其他教育4.93%。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法治教育还是希望老师通过集体教育、分类教育和自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学生接受,取得法治教育良好效果。要强化法治教育形式创新,例如通过法律知识竞答和挑战赛等,以赛促学,彰显探索精神之魅力、团队协作之美德,促进其主动学习法律、运用法律。还可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治沙龙等,为拓展大学生法治视野、提升大学生法治信仰提供平台和载体。

3.2.3 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元素

要充分结合和运用新时代法治建设新成效,依托法治教育网上网下资源,及时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元素,将法的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实现有机统一。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划中单独列入“民法典”专题,让学生及时把握“民法典”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可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或观看相关案例,通过互动教育引导,系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师在法治课堂中,根据法治学习内容布置情景剧的主题,如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贷”的风险和危害为主题,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是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典范。通过情景剧教学,学生熟悉了法治理论,感触了法治融入教学的意义,也提升了法治素养。

3.3 完善高校法治教育系统评价体系

3.3.1 课堂教学评价

要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范畴,通过问卷、测评等全面评价法治教育内容、方式、成效等,全面掌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情况。把法治宣传情况作为高校“普法”教育的重要考核指标,把教学情况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的重要部分,有效激励相关部门和教师重视法治教育。

3.2.2 社会实践评价

要坚持实效导向,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尤其是法治类学生社团功能,将法治实践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精准把握观测和评价点,系统性对学生法治实践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通过法治实践不断增强学生法治素养,检验和评价法治素养教育成效,真正促进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3.3.3 毕业跟踪评价

要立足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把法治素养作为“五育并举”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第三方评价的方式,或在质量年度报告中把学生尤其是毕业生法治素养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系,持续关注学生认知、运用法律情况,真正将法治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素养基础。

4 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培养现代法治公民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新使命新内涵新路径提供了新的资源,给出了新的方向[3]。新时代高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行动指南,不断完善法治教育,夯实全员育人基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前行。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