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梦十夜》在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且国内对其文学方面的研究尚浅,因此对《梦十夜》进行深层地剖析十分必要。本文将在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的视域下,对《梦十夜》之第三夜的三个译文从多个角度进行翻译批评赏析。
关键词:《梦十夜》;交际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赏析
一、引言
翻译批评主要是针对具体的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因此,“批评”的意思不是“批判”,而是“评论”。彼得·纽马克也认为翻译批评是“联结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可见,翻译批评在可见,翻译批评在文学翻译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交际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在其《翻译问题探微》中明确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强调交际翻译是以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为目的。此外,纽马克还提出了“文本類型论”,认为常见的信息文本按照类型可以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呼唤型三类。《梦十夜》这部文学作品拥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倾向性等特点,其充满想象力的叙事性符合表达型文本的特点,而其在描述情节时所使用的语言又符合呼唤型文本的特点,因此,可以将文学类作品理解成表达型文本与呼唤型文本的统一,对此部作品的翻译批评与赏析应着重关注如何做好直译与意译的结合,着力让目的语读者也能和源语读者有相同的阅读体验。
三、作品介绍
《梦十夜》是公认的美文,被视作“漱石文学的原点”。对《第三夜》的研究截至目前大致可分为:一是作为梦的研究,如荒正人的梦解析等;二是作为作品的研究,如相原和邦的文献实证。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也意识到作为梦研究的局限性和有效性。因此《梦十夜》作为作品的时代主题意义及其他与漱石文学整体的关联性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四、译者介绍
本文选取吴鸿春、张秋明、李正伦三人的译本进行翻译批评赏析。
吴鸿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张秋明,日文学者,译作有《那条奇怪的街》《老师的提包》等。李正伦,我国著名翻译家。主要译作有《罗生门》、《黑泽明自传》等。
五、译文的批评与赏析
例文1.
【原文】声は子供の声に相違ないが、言葉つきは丸で大人である。しかもだ。
【吴译】说话的声音是个童声,可是说话的口气完全是大人的,而且对我用的是。
【张译】声音固然是童音,用词却是大人样。而且还对等的口吻。
【李译】那声音的确是孩子的语声,但是说话的口气跟大人没有两样。而且。
分析:此处涉及“我”与小孩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対等」一词在大辞林中的定义为:“双方平等,互相无优劣、上下之分。”在三个译本中,关于这个词的翻译并不统一:吴译版本从日语中的敬语视角出发,认为“对等”一词在文中是指小孩没有用尊敬的语气和“我”说话,但没有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素养是否能够理解“简体”的含义;张译版本采取了直译的方式译出,虽然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但却丢失了部分原文想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李译版本中采取了解释加翻译的方式,使译文更加完整,且不会让目的语读者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阅读障碍。交际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不改变原文信息的同时,能让目的语读者有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且将信息尽数传达给读者,因此笔者认为对此处李译版本为佳。
例文2.
【原文】左右は青田である。路は細い。鷺の影が時々闇に差す。「」と背中で云った。
【吴译】路很窄,两边都是稻田,鹭鸶的影子不时地在夜空中掠过。“。”他在我背上说。
【张译】左右两侧是绿色的稻田,中间是条小路。白鹭的阴影不时投射在路面。“。”背后的小孩说。
【李译】左右两侧是一片青翠的稻田,道路很窄。鹭的影子常常投下暗影,一掠而过。“!”他在我的脊梁背上这么说。
分析:对于「田圃へかかったね」一句的翻译,三位译者处理各不相同。「かかる」在大辞林中的定义为“到达了某个领域、场所”。吴译版本中认为这句话的主语是“我”和小孩两人,因小孩听见了鷺的叫声,推断出两人走到了水田中;张译版本中认为这句话的主语是“鷺”,因能听见其叫声,小孩判断鹭鸶向田里飞去了;李译版本中错译严重,与原文信息不符。根据上文出现的环境描写,两人当时走在被两侧稻田所裹挟的细窄的小路上,没有走到水田中去,此处原文想要表达的应该是小孩根据鹭鸶的叫声,判断其往水田的方向飞去了,这也更符合鹭鸶这一动物的习性(生活在水边以鱼、蛙、蟹、贝、昆虫等为饵食。)因此张译版本为佳,其他两个译版均为误译。
例文3.
【原文】どこか打遣ゃる所はなかろうかと向うを見ると闇の中に大きな森が見えた。あすこならばと考え出す途端に、背中で、「」と云う声がした。
【吴译】我得找个地方把他扔了;向前一看,在夜色中看到了一大片树林,就扔在那里吧,我刚这么一想,背上就发出了。
【张译】思忖着要把他丢弃在哪里时,对面黑暗处看见一大片森林。正当我觉得那里应该不错时,背后的小孩又出声了:“”
【李译】我想找个地方把他扔掉,想到这里朝对面一望,只见前面幽幽黑暗之中,有一片大树林,心想,这个地方嘛…刚这么一想,脊梁上就“
分析:「ふふん」在大辞林中的定义为:“看不起对方或轻视对方的话时发出的声音。”吴译版本中译为“哼,哼的冷笑声”,能表达出小孩看透“我”内心想法后的不屑之情;张译版本中译为“哈哈……”,该词在中文中的定义为“指一个人高兴开心欢乐时所抒发的快乐的心情”,与原文小孩的人物形象不符;李译版本中译为“哼”地一声笑了,表达出小孩对我的轻蔑之情。交际翻译理论要求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应结合两种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等客观实际,对原文上下文、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等多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此处吴译和李译版本为佳。
例文4.
【原文】成程八寸角の石が腰程の高さに立っている。。
【吴译】果然有个半人高的八寸见方的石柱立在那里,。
【张译】的确,旁边立着一个高度及腰的八寸石头方块。上面写着:“”。
【李譯】他说的一点也不错。有一块八寸方角高可达部的石矗在那里。。
分析: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我”和小孩两人来到岔路口所看到的石头便是指路石,并且石头上面(正面)标明了向左走及向右走将会到达的目的地,三个译本中均能得出此信息。吴译版本中过度拘泥于原文形式,导致语义上产生了歧义,既可理解为是石头上面(正面)写的文字是“左面是日窪,右面是堀田原”,也可理解为是石头的左面部分写着“日窪”,右面部分写着“堀田原”;而张译和李译版本便没有出现因过度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导致歧义的问题。交际翻译理论给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原文、排除歧义。因此对于该部分的翻译张译版本和李译版本为佳。
六、小结
通过对上述三个译文的对比与批评赏析,在领略到不同译作的魅力的同时,也让笔者认识到了翻译批评赏析在翻译活动中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中,将着重思考如何紧密结合翻译理论的指导进行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4.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898.
【3】胡兴荣.夏目漱石文学的原点《梦十夜》再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6):127138.DOI:10.13451.
【4】刘德润.简明日汉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20.87.
【5】王艳洁.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赏析陆谷孙的译本《飞蛾之死》[J].海外英语,2019(18):38-39.
作者简介:马元龙,男 (1998.01.07-),汉族,籍贯:山东省泰安市,硕士研究生,现研究方向:日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