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在新闻写作当中的合理运用

2023-04-18 18:55谢菊莲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4期
关键词:流行语新闻报道工作者

谢菊莲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随着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网络流行语凭借自身特性,开始受到大量网民追捧。新闻行业工作者不仅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同时对语言文字也有着极强的感知力。在写作新闻稿件时,合理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可以为稿件增光添彩,提高报道吸引力和曝光度。但是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通俗语言等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新闻写作实践当中,新闻工作者既要发挥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又要规避其负面影响,以写出更多既有特色又有内涵的新闻报道,增强媒体的影响力[1]。

1 网络流行语与新闻语言

网络流行语即在网络环境当中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词语和句子。网络流行语通常来源于广大网民,并迅速被大量群体接受,进而成为广泛的用语[2]。通常情况下,网络流行语不遵循语法规则,部分网络流行语甚至十分粗浅。新闻语言则不同于网络流行语,新闻语言自身规范性极强,用语要求精简准确,而且需要严格遵循新闻语言的具体使用准则以及语言规范。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新闻语言开始与现代社会快速地融合,为网络流行语用于新闻写作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从新闻写作实践来看,恰当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时代性、趣味性,但是,网络流行语用于新闻写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所以,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在运用网络流行语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强化新闻语言表现力。

2 新闻写作中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

网络流行语本身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时代性。比如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采用“竞争”一词来表达个体或者组织拼尽全力想在某种活动中占得上风的行为,网络流行语则将其称为“内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与标准的普通话相比,网络流行语是当前时尚潮流的集中体现,表达更加形象直接[3]。比如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引发网民观影热潮,电影里的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也因此成为当年的网络流行语。

在新闻写作当中,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首先,网络流行语可以显著增强新闻的亲和力。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受众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网络流行语作为广大网民表达自身意识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民众的真实想法,从而得到受众广泛认同。在写作新闻时,新闻工作者通过汲取网络流行语当中的精华,再与新闻语言进行结合,更加形象直接地呈现报道内容,不仅可以强化新闻内容的亲和力,还能突出新闻报道的时代特色,吸引受众持续阅读。除此之外,新闻报道是民众获取新闻最为重要的途径,也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在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当中,恰当地融入网络流行语元素,可以提高报道的趣味性,增强民众对报道的认同感,吸引更多受众了解报道的内容。

其次,网络流行语可以显著地提高报道的易读性[4]。在新闻报道当中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传统新闻报道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进行传播,更倾向于采用书面的词汇,而这一类词汇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受众在收看、收听或者阅读新闻时,难以理解词汇表达的含义,进而影响到受众深入了解的兴趣。网络流行语是随着人们的生活和阅读习惯逐步衍生出来的词汇与语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写作新闻时合理地采用网络流行语,让报道的用语更加契合民众日常的语言习惯,不仅可以让报道的内容显得更加通俗易懂,还能有效降低民众理解的难度,显著增强新闻报道的表达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有助于促进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沟通。在新闻写作当中运用网络流行语,无论是对新闻行业的发展还是对流行语自身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闻写作当中运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有助于提升网络流行语运用的规范化程度,还有助于促进媒体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以物价调查类的新闻为例,在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如果一味讲道理,或者列数据,会让受众觉得枯燥乏味,如果在其中加入部分与网民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再加上“这个价格真给力”“蒜你狠”“苹什么”等网络流行语,可以让报道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极大地增强受众阅读的意愿。

3 新闻写作中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虽然接地气,有活力,但是因为网络流行语存在通俗化的特点,以及部分网络流行语采用了“谐音梗”的造词方式,规范性有所不足。因此,在新闻写作当中运用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会削弱新闻写作的客观性。首先,客观真实是新闻写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而多数网络流行语带有戏谑、搞笑等成分,在写作新闻时采用类似的词汇,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新闻客观性。其次,互联网所包含的信息数量庞大,采用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但过多采用煽情性的词语会影响公众解读,有时候还可能造成误导。另一方面,运用网络流行语会影响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以网络流行语“886”为例,这一词汇来源于英文词汇“byebye”的谐音,通常用于终结聊天,也就是“再见”。简简单单的三个数字,却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用途,但是会对标准的普通话造成相应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在运用类似的词汇时,需要考虑公众是否能够接受。与此同时,部分网络流行语取自标准普通话的谐音,甚至是有意误读、误写转变而来,明显不符合语言规范,在新闻写作时采用类似的词语会影响报道语言的规范性,甚至对受众造成误导,尤其是对于尚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此类网络流行语会影响他们的日常表达及书写规范。

4 新闻写作中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方法

4.1 运用网络流行语增强新闻产品的“网感”

在具体实践当中,媒体想要更好地适应年轻受众的喜好,增强自身影响力,可以尝试运用网络流行语,创新报道语态,探索跨界交流方式,有效增强报道的“网感”,借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的同时,积极地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扬子晚报》为例,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不仅进行了多次改版,而且在新闻标题设计、新闻内容创作方面,都采用了许多新颖有趣的网络流行语。比如2023年刊登的报道《毕业典礼空翻女孩 其实“很宝藏”》,再比如2022年推出的报道《不能靠颜值 就靠才华吧》。在写作新闻时,根据报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运用,既可以体现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还可以显著增强报道的“网感”,从而引起更多年轻受众的共鸣。

4.2 借鉴网络流行语优化新闻报道话语风格

传统媒体自诞生以来,长期承担着传播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会议精神以及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报道内容形成了严肃、板正的语言风格。当前,“90后”“00后”甚至是“10后”,都是在网络流行文化的氛围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是网络新闻资讯的主力受众群体,因此,在新闻写作实践当中,新闻工作者需要主动适应当代受众群体的话语习惯,运用网络流行用语,创新新闻报道的风格。比如《钱江晚报》2023年8月10日推出的新闻报道《这个暑假西湖船工为何火出了圈》,不仅新闻标题采用了网络流行语“火出了圈”,文章当中同样也采用了许多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如“这样的西湖船工让网友上头”“今年直接忙到‘飞起’”“和游客‘双向奔赴’”“船工们是怎么一步步出圈的?”等,类似的话语皆来自网络,贴合年轻受众群体的语言习惯,富有生活的情趣。在新闻写作当中,新闻工作者在借鉴网络流行语的同时,将其融入新闻报道当中,根据报道需求灵活地进行运用,可以优化新闻报道话语风格,改变新闻报道在受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增强新闻传播效力。

5 新闻写作中关于网络流行语运用的思考

5.1 挖掘正能量网络流行语,改变新闻表达方式

有研究者对近十年来国内网络流行语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正不断从宣泄负能量朝着传达正能量的方向转变,而这一变化与媒体的引导有着密切关联[5]。网络流行语最初源于各类热点事件,但是近些年来,媒体不断对新闻报道的语言进行创新,从而助推大量新流行词汇产生,比如“奔小康”“大变局”“初心不改”等。以新华社推出的新闻政论片《C位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既“解码”了党数年来取得的系列辉煌成果,也赋予“C位”这一词语全新的含义,向公众传达了奋进、拼搏的精神内涵,显著地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文字不仅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联通过去与未来的重要载体。在新闻写作实践当中,新闻工作者可以从网行流行语当中挖掘正能量的成分,与新闻语言进行融合,不断优化新闻语言的表达形式,在传播新闻信息时,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6]。比如《新华日报》2023年推出的报道《“打卡”欢迎你 “打拼”成就你》,记者在报道时融入了部分具有网感的词句,如“盐城,不仅适宜‘打卡’,同样适宜‘打拼’!”。记者从网络流行语当中挖掘出“打卡”和“打拼”这两组词汇,在运用的同时进行重新组合,通过“打卡”体现盐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又通过“打拼”突出年轻人为美好生活拼搏的干劲,从而为报道增光添彩。再比如《姑苏晚报》2023年推出的报道《老镇街角变身网红打卡地》,报道当中采用了许多网络流行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随着‘城市微更新’对城市空间的不断优化,周边居民不仅推窗见绿、移步入园,大大提高了生活品质;新地标的打造,也让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创作者结合当前网民们的用语习惯,从中挖掘出包含积极意义的词语,在报道当中灵活地进行运用,使整则报道活力四射,让受众在浏览新闻的同时,从中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

5.2 结合新闻写作需求合理改造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较为广泛,有的来自网民,有的来自外来语汇的谐音,还有的来自综艺节目或者电视剧。但由于网友自身素质千差万别,词语的价值取向同样也存在极大差异,并不是所有网络流行语的内涵都是积极、正向的,部分词语本身可能还含有隐晦的色彩。新闻工作者要牢记引用网络流行语的目标在于增强报道的活力,而不是削弱报道的价值。所以,在新闻写作当中,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大量搜集相关素材,对于部分语义不明的词汇,一定要慎用,或者根据要求改造之后再用。在新闻写作实践当中,新闻工作者要想写出有新意有内涵的新闻,需要从大量网络流行语当中挑选出符合报道内容,能够反映事件本质的流行语,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度和职业能力,能够运用“火眼金睛”识别网络流行语,从中找出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改造之后再融入报道之中,从而显著提高报道的感染力。

5.3 主动打造网络流行语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手机媒体凭借自身方便快捷的优势,很快成为主流媒体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要战场。新闻报道的语态也因此出现系列变化,在写作新闻内容时,新闻工作者要适当地借鉴学习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形式,根据报道内容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网络流行语的运用,甚至是自主打造网络流行语,进而深化报道效果,形成“现象级”传播。比如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多家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神十七”一词也快速在网络当中传播开来,成为又一网络热词。以海报新闻为例,其就特别推出新闻报道《飞天探穹宇,再话“神十七”——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看点一览》,成功吸引了大量受众浏览并参与发表评论。但在实际创新或者打造网络流行语时,应尽量避免“讲空话”“讲套话”,尤其是在报道部分重要方针政策、会议精神,或者在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时,需要尽量放低姿态,从大的视角着眼,从小的切口着手,进而确保新闻语言与受众需求相贴合。

6 结语

新闻媒体是传播社会事件、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新闻工作者需要严格遵守新闻语言规范,以开放的态度容纳不同类型与不同风格的网络流行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具体写作实践当中,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分析网络流行语的风格和特点,从中提取精华,然后与新闻语言进行有机融合,增强新闻语言的表达能力,打造出更多既具有时代特色,又贴近受众喜好的新闻作品,从而实现通过新闻传播助推社会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流行语新闻报道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巧借 流行语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