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应棉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7)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的时代使命〔2〕。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支持举办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就业、技能提升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已有作为的同时更大有可为,是新时期、新阶段的全新认识和重新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必然“不谋而合”。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迫切需求的时代背景下,以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耦合。
国家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给出了明确的“类型教育”定位。职业教育不再是学业落后者的补充性教育,而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一种教育类型。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化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大有可为”地位〔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重要组成部分〔4〕。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职业性、经济性,连通教育域与社会域,联结教育与“三农”,与乡村振兴有着内在逻辑自洽。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迭代策略,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从乡村振兴到乡村全面振兴,表明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职业教育要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等农村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5〕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关联性,其高质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振兴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模式从过去的直接提供人力、技术的“输血式”帮扶已转向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造血式”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需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要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由单向帮扶转向双向共生。
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类型教育,理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重要使命,在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持功能。基于立志—塑技—赋能的逻辑发展思路,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直接的动力支撑,从物质、技术、人力支持到生产、生活、生态等全领域支持,通过提供技术、培养人才、振兴文化、优化生态、健全组织等全方位发力,健全产教平台,推动产业、企业、农民、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反哺了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更能彰显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乡村全面振兴呼吁更加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反向促进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托乡村文化、经济等资源,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产业,不断优化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生产型、服务型、技术型等多种职业发展渠道,提升职业教育自我适应力,促进教育、人才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应着力提升战略地位,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培育地方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发展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倍增效应。
在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下,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一直倾向于在城市发展,目前我国的优质职业院校也多集中于城市腹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因此,应建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畅通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流动,引导优质资源流向农村,互嵌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要素。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加大涉农职业院校建设力度,强化涉农专业招生力度,提高涉农专业的政策倾向度;另一方面应健全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城市职业院校的师资、技术等要素回流农村,并将该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推动城乡职业院校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例如,农村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地区的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同时,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职业院校建设,帮助农村职业院校强化办学特色、精准对接乡村产业需求,为农村职业院校提供资源支持和技术支撑,激活农村职业院校发展,有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地方乡村产业升级和发展,才能高质量服务乡村产业需求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要着力构建和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一是各地政府应统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规划,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地方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和乡村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根据地方人口、产业、文化等特色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地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规划。二是保障职业教育涉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院校实际情况,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布局,推动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高度对接。三是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建立多元主体办学机制,精准人才培养,定向人才供给,发挥各方办学主体优势,平衡各方主体利益,形成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互利共生格局。
共同体最早源于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书中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和精神共同体〔6〕。这里所说的共同体是指各合作主体统一发挥作用的有机组合。共建共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趋势,如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政校合作兴办乡村振兴学院等。广大农村是当前职业院校的重要生源地,也是其人才服务与就业的“蓝海”。职业教育作为供给侧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面向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和社会服务,积极开展乡村技术技能培训;而乡村振兴作为需求侧反向促进职业教育从数量走向质量,从传统走向特色,主动作为,积极匹配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在政府主导下,行业企业、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合作办学,扎根地方,整合职业院校、地方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围绕区域农业特色,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探索项目合作新形式,以项目带动产业,加强共享共建,推动校地双方由责任共同体走向利益共同体最终走向命运共同体,打造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良性生态圈。
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进程中,在乡村振兴转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要主动担当乡村振兴赋予的重任,从专业对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领域探索赋能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组织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兴百业兴,乡村振兴始终要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职业教育应精准对接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激活乡村产业活力,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迭代与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经济基础。一方面,专业设置直接对接企业。职业院校应基于与企业供需耦合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加大涉农专业投入,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培育地方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专业精准对接产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布局相匹配,既要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定向输送人才,更应考虑农业产业前瞻发展推进专业创新建设,打造“学校+企业+乡村”合作育人模式,形成“专业—企业—产业”共生式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坚持夯实乡村的精神文化之基。一是职业院校应深度挖掘地方乡村的特色文化意蕴,因地制宜开设特色专业,厚植人才的乡村服务情怀,培育地方文化技艺传承人。例如,景德镇地区职业院校通过开设陶艺类专业,既解决了地方乡村振兴发展问题,还促进了地方文化技艺传承创新发展。二是职业院校与地方开展文化交流合作,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送文化”进村。例如,以“文化大讲堂”“特色文化进乡村”等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塑乡村文化精神内核,在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植入农民精神世界,将文化种在农民心中,富足农民的精神食粮,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7〕。职业院校通过教育为乡村培养更多愿扎根农村、懂现代农业的技术型人才,赋予乡村农民自身“造血”功能,阻断贫穷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农村农业培训模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为农民提供可选择、能选择的因材施教、分类施策的职业培训,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使得农民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育一批愿留、能留的本土化农村“土专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通过精准专业设置,联动政府、企业与乡村,定向培育乡村所需农技人员,为乡村提供“懂技术、有情怀、会经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外,职业院校应主动聚集并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依托地方资源搭建多样平台,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发展,为乡村振兴聚集人才。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乡村组织主要是指农村基础组织、农村自组织、集体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8〕。组织振兴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优秀的乡村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打造一支优秀而又高效的乡村组织队伍。因此,在乡村组织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职业院校借助产教融合优势,将课堂设在田间,通过培训培养为乡村提供一批“懂农、爱农、惜农”的人才队伍,激活乡村组织生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联合乡村教育中心开展乡村干部培训,通过优秀乡村干部发挥辐射效应,提升农村基层组织自治能力,振兴乡村组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进程中的必然之举。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应对当前新形势、新变化和新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职业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时代机遇,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扛起担当之责,树立全面服务的意识,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以务实之举下沉农村,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可行之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农村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政、校、村、企合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