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珣,姚丽玫,焦可君
(1.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2.九江开放大学,江西九江 332000)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和实施路径,开启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格局。近年来,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从初始围绕课程思政背景、基本内涵,逐步拓展到具体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设计与实施、育人成效评价,再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等方面,实现了理论研究向实践落地的飞跃〔2〕。不少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陆续获评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涌现了一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但由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方法和手段上尚未形成范式,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深入推进和辐射效应。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之间具有相似性、逻辑性和衔接性,通过提炼范式,更有利于将前一阶段课程思政的经验与成果有效运用于下一阶段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进而扩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辐射效应〔3〕。本文以“货币银行学”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为例,以期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优质资源更大范围共建共享,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传递积极的价值取向。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外延宽泛,内涵丰富,作为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入门课,为其它专业课学习搭建了理论框架,对于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辐射其它专业课程,构建“大金融”型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有助于实现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潜移默化地传递积极价值取向,拓宽课程外延,丰富专业内涵,增强教学趣味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担负起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使命与责任。
图1 “货币银行学”课程思政“四个三”模式
为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货币银行学”课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建由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辅的课程思政“混编式”师资团队,以独具特色的“中国金融故事”为切入点建构课程思政教学主线,构建“思政三层次、育人三课堂、课堂三步走、考核三全式”的“四个三”模式(见图1),即通过提炼故事中蕴含的“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改革创新、风险意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构建宏观政治认同、中观职业素养、微观道德修养三层次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第一课堂专业知识教学为核心、第二课堂思辨培养与学科文化浸润与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外延拓展,建立“三课堂”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理论学习-能力训练-社会实践-指导理论”的学生综合能力成长体系。课堂中采用“三步教学法”,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案例导入、课堂解惑、故事升华,适时融入“中国案例”,分析“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并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课程教学团队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科定位,从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货币银行学”课程围绕国家金融强国战略,通过对用人企业、其它高职院校、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等进行广泛调研论证,结合中华千年货币文化、新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历程、学科专业使命、学科发展趋势等特点,确定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职业能力,强化使命担当,践行金融报国”为本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金融文化、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与金融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和风险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金融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逐梦芳华,立金融报国之志,圆金融强国之梦,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课程团队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育人经验等方式了解新时代下金融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价值需求与认知规律,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六个模块,以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为中心,以中国金融实践为线索,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中国金融故事”,通过提炼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金融故事所蕴含的各种思政元素,从而构建宏观政治认同、中观职业素养、微观道德修养三层次的课程思政体系。为了使中国金融故事与教学知识点的无缝衔接,团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体化设计(见表1)。
表1 “货币银行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表
课程团队以“中国金融故事”为思政素材主线,共整理了100多个中国改革实践中持续积累的金融故事,有红色银行、中国货币文化、亚投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人物故事等,收集视频、动画、文档等资源,建成了能彰显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阐释金融学的基本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为诠释中国金融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提供思政素材。例如,整理中国贝币、铜钱、黄金、白银、纸币、数字人民币的故事,从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讲解货币材质类型的变化,造型形制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领略到历代货币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迁;讲述国王下棋的故事来诠释复利的威力;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诚信观来诠释信用的重要性;真实讲述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时期红色银行、红色货币、红色股票的历史,重温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运用金融智慧守护党的“钱袋子”的系列红色金融故事。通过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学生回望激荡人心的革命年代,感受烈火淬金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同时,坚定道路自信,提升政治认同;通过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真实抗疫故事来诠释金融机构的普惠为民、责任担当;介绍新中国最早上市的“飞乐音响”股票故事来诠释中国资本市场的蹒跚起步;梳理中国数字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双支柱”宏观调控、成功治理通货膨胀的故事来诠释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成就;选取人民币国际化故事来阐述人民币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各种教学资源,建立了“三课堂”联动机制,形成“理论学习-能力训练-社会实践-指导理论”的学生综合能力成长体系。
第一课堂以专业知识教学为核心,侧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是充分利用在智慧树平台上自建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金融学基础”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助力思政教育,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前通过布置任务、推送微课视频等,引导学生预习,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维度。二是推介主流财经新闻媒体,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中国金融政策或热点事件,学会用金融原理解释分析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课中采用“三步教学法”,即案例导入、课堂解惑、故事升华。用最新的金融时事热点案例导入主题,培养学生的财经新闻“嗅觉”和金融思维方式。三是通过头脑风暴、投票、问卷、游戏等方式翻转课堂,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答疑解惑,阐述金融实践背后的理论知识,提升分析金融问题的能力。四是讲述独具特色的中国金融故事,结合思政内涵,引导学生探究金融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五是通过作业、测验、实践活动等形式检验课堂育人成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平台拓展思政与强化思政的作用,多维度地开发课程思政教育空间。一是侧重于思辨能力培养与学科文化浸润,开展财经文化大讲堂,介绍中国从贝币到纸币的形态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传承历史文化,感知诚信文化、风险文化、创新文化等金融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二是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了反诈骗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风险意识,提升识骗、防骗能力。三是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四是组织点钞、银行柜台业务办理等技能大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和团队合作精神。一是师生共同编制《新型网络金融诈骗案例》,并深入社区、乡村进行宣传。二是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辈,领悟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三是组建“青雅金融保险支农帮扶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反诈知识、理财知识宣传,宣讲红色金融故事,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在实践中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四是组织前往合作金融机构实习,提升岗位技能水平。通过“三课堂”联动,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使良好的品德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形成“理论学习-能力训练-社会实践-指导理论”的综合能力成长体系。
图2 “货币银行学”课程思政“三全”考核体系
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元主体从不同视角,采用比较法、访谈法、问卷调查、量规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育人成效考核与评价。同时,不同主体结合“三课堂”活动来设置考核主体、考核项目、考核内容、具体考核点及其占比(见图2),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书面口头相结合、过程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考查课程目标达成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考核体系,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反映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施效果,并以此来不断持续优化改进,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长效育人机制。
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4〕,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全过程之中。当前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则是准确、客观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尽管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实施了“三全”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评价学生思想行为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协同,但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仍然缺乏科学标准。与专业课程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考核相比,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更应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达到“知行合一”。今后课程教学团队应以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为重点,构建成果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策略,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货币银行学”课程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思政教学的辐射效应,促进金融类课程思政持续推进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