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地名文化探析

2023-04-18 15:49贡波扎西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尔康阿坝若尔盖

贡波扎西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是四川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阿坝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川西高原重要的生态旅游区。阿坝州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西北部和青海果洛、甘肃甘南等地的高原草地连成一片,是我国优良的草原牧区。阿坝州西南部则是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山势险峻,河流激荡。长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岷江和大渡河都发源于阿坝州;查真梁子以北地区又属于黄河流域,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嘎曲河纵贯全境,在唐克镇注入黄河,属于黄河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区。阿坝州也是藏、羌等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阿坝州历史悠久,茂县营盘山出土的文物与国内马家窑文化,尤其和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被称为营盘山文化,距今已达5000年之遥。其后的汉文藏文有关史籍都有诸多关于阿坝州古老民族历史的记载,阿坝州的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都为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谱写了绚丽的篇章。作为川西地区的重要文化地带,其地名文化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信息。

阿坝州地名文化记录了阿坝州的历史、地理、民俗、传说等方面的信息,这些地名,既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阿坝州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阿坝州的地方文化意义。阿坝州地名文化是阿坝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发掘和保护阿坝州的文化遗产,促进阿坝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阿坝州地名文化还是阿坝州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阿坝州地名文化,可以更好地开发阿坝州旅游资源,提高阿坝州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进而推动阿坝州的旅游产业发展。阿坝州地名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地名的含义和来源,还可以通过地名反映地理环境信息,加深对阿坝州地理环境的认识,为阿坝州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一、阿坝州部分县级地名文化解析

(一)马尔康市

马尔康——火苗燃烧之地。马尔康市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也是阿坝州唯一的县级市。马尔康位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中部,属于横断山区,处于大渡河的上游,往北可达阿坝县、红原县高原草地,往南则是金川县和小金县,向东穿过鹧鸪山隧道经过理县可达汶川、成都,总面积达6600 多平方千米。马尔康是藏语的译音,藏文由两个字和组成,字的释义是燃烧,字主要有地区、地域、地方等意义,仅从字面意义来理解,马尔康在藏语中是燃烧的地方之意,引申意义为火苗燃烧之地、兴旺之地,等等。

马尔康是阿坝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独具文化特色的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地。马尔康作为一个地名来讲历史并不悠久,解放前马尔康镇所在的这个地方属于嘉绒四土①嘉绒四土:嘉绒地区四大土司,分别是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地的土司。之一的卓克基土司辖地,中华民国时期鸦片的种植和贸易在内地被禁止后,众多内地土匪流民、不法商贩深入此地种植、加工鸦片,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畸形繁荣。

此前马尔康并未形成城市,仅有集镇雏形,其集镇规模的迅速扩大完全因鸦片贸易而产生。其时,卓克基土司索观瀛来自离内地最近的汶川瓦寺土司家族,较为开明,重视发展商业贸易,带来经济的较大发展,如此马尔康才逐渐成为一个深藏于嘉绒山谷中的新兴商业中心。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到这里来做生意的除了内地汉族的商贩以外,还有很多甘肃临夏、临潭一带的回族马帮商人,包括马步芳的商队等,他们从西北地区通过若尔盖、阿坝等地,将大量布匹、茶叶、枪支和日用百货驮运到马尔康,再换成鸦片烟、银圆运回西北各地。

马尔康,正如其意——火苗旺盛之地,从一开始出现便是伴随着像火苗一样旺盛的繁荣,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那是一种畸形的繁荣,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川西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真正火苗旺盛燃烧之地。马尔康作为一个集镇或者商业中心是中华民国时期才兴起的,在这之前漫长的历史中默默无闻。据考证,“马尔康”因驻地寺庙得名②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地名录[M].马尔康:马尔康地名领导小组,1982.,这样的现象在信仰藏传佛教或苯教的藏族地区较为常见,甘南的拉卜楞地方就是因为拉卜楞寺而得名,甘孜州甘孜县的这个“甘孜”作为地名也是因为甘孜寺而得名。马尔康寺所在的这个山谷本来默默无闻、平平淡淡,突然有一天这里出现了很多牛背马驮的商队,大家驻扎在这里开始进行贸易。大家一开始可能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这个地方,当看到山谷中马尔康这个寺庙时,就以此称呼此地为马尔康。如此的命名原本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二)阿坝县

阿坝州得名于阿坝县。阿坝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往南是马尔康市,往东可达红原县、若尔盖县,向西是壤塘县,北边则和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等接壤,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全县面积达10435 平方千米。

阿坝这个地名源自阿里地区还是鼓手阿坝?

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些本来很小的地名,小到可能是一户人家的姓氏或者一个村子的名字,但是因为种种因缘,这个小地名逐渐成为代表方圆几百里范围的大地名,最后甚至成为面积达到近十万平方千米的地州级地名,阿坝这个地名正是如此。阿坝既是阿坝州的地名,又是阿坝县的地名,还是阿坝镇的地名,追溯其源头,它来源于阿坝县阿坝镇这个地方的一个古老部落——阿坝部落。

阿坝部落为什么叫阿坝,这个地名在本地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流传广泛的说法,说阿坝这个名字,源于吐蕃时期,当时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当上国王以后东征西战,先后征服了象雄、苏毗、吐谷浑等许多青藏高原上的小邦王国,特别是征服了东部的吐谷浑以后,直接和唐王朝对峙,为了巩固东部边境,从西部的原象雄故地征调了很多兵马奔赴东部多麦地区。因为有一部分人马来自原象雄的阿里地区,所以这部分人以阿里娃(阿里人)自称,后来其自称渐渐由“阿里娃”演变成“阿娃”,最后成为“阿坝”。

这个说法把阿坝部落乃至阿坝地名的来历直接和吐蕃王朝联系在一起,然而稍懂藏族历史者觉得不可信,原因是吐蕃王朝时期根本没有阿里这个地名,一直到吐蕃王朝瓦解以后的约公元950年,吉德尼玛衮建立阿里王国以后始有阿里之称呼。所以,如果阿坝人是吐蕃时期的东征军后代的话,不可能自称阿里娃。更何况阿里()和阿坝()的“阿”字在藏文中写法不一样,读音也有一定差异。

第二种说法是根据阿坝地区的河流走向和地形来解释的,克曲河和若曲河在安斗汇合,至安羌一带,两岸地势逐渐开阔,形如鼓状,克曲河和若曲河正如套在圆鼓上的绳索,故而此地得名阿坝(),意即鼓手。这个说法将阿坝地名的来源和河流地形结合在一起,似乎更可信一些。

(三)若尔盖县

若尔盖县位于整个四川最北边,和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向西和阿坝县相接,往南直达红原县,东南方向则是九寨沟县和松潘县。若尔盖县处于黄河和长江支流的上游流域,黄河和长江分水岭将全县划为东西两部分,全域有众多沼泽、河流等湿地,属于黄河上游重要湿地保护区。若尔盖县面积10326 平方千米,是阿坝州面积最大的县。

关于若尔盖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吐蕃时期的赤松赞普统治时期,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吐蕃时期的赞普赤热巴巾时期。若尔盖这个地方的历史有多种提法,在藏文史籍《嘉格谕令》等书中有详细记载。今之若尔盖县实则是包含传统的若尔盖地区和潘州地区两个部分,而若尔盖这个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见于《贡唐·丹毕准美传记》的记载。吐蕃时期赤松德赞王指派内库大臣噶·益西达吉,到此担任地方官员,因其同时是一名比丘僧,藏语内库()和比丘僧的简称()二字合在一起,正好是若尔盖(),故而此地得名若尔盖。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看来,若尔盖这个地名起源于公元8 世纪。当今有一些人不了解情况,说若尔盖地名源于卓尼(今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但如果他们看了卓尼版《丹珠尔目录》中的记载,就会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另一种说法见于藏文版《姓氏库花园》中记载。吐蕃时期卫藏地区有一位未能继承王位之王室帝胄,此人因无后,遂向唐古拉山神等地方神祈祷求子,天显祥瑞彩虹,彩虹一端落地处有一男童显身,正是天神赐予的儿子,遂大喜,其氏族乃得名噶氏(欢喜之意)。后此氏族中出了一名叫做噶·益西达吉者,成为赞普赤热巴巾手下的一员大臣,为驻守吐蕃边地被派往唐蕃交界之处,生子有二,长子曰噶·达图坚,次子曰噶·江图坚。噶·达图坚之子名曰拉玛盖登。因拉玛盖登在吐蕃的一位大活佛赴内地时担任过内库职务,得名为若尔巴盖登(),简称为若尔盖(),后逐渐演变成为地名。此种说法源于19世纪。

上述的两种关于若尔盖地名来历的说法,难以断定孰是孰非,但众多关于若尔盖地名来历大多源于这两种说法。今若尔盖县辖地除了传统若尔盖十二部以外,还包括了非传统若尔盖之潘州七部地区。

(四)松潘县

松潘县是阿坝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县之一,位于阿坝州东北部,行政区域面积达到8486 平方公里,往北可达若尔盖县,东北方向是九寨沟县,往西和红原县接壤,南方分别是茂县和黑水县,往东可以到达四川省绵阳市。松潘县历史悠久,“松潘毗连边塞,据岷江上游,北望河湟,南通文灌,广袤数千里,昔皆氐羌吐蕃部落。至汉武置郡而后领州属县旋置,旋罢,迄于宋元千余年间,仅羁糜之而已”①张典.松潘县志·卷三·边防[M]/ /董常保.阿坝州旧志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281.。明朝洪武时期在今松潘县设松州卫,在今若尔盖求吉一带设潘州卫,后将二卫合并,成立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制沿用至今。

松潘县处于岷江上游地区,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居住着藏、羌、回、汉等民族的居民,元代时藏族便成为主体民族。早在公元前4 世纪末,已有先民在这里游牧饲养牲畜。秦末之时,氐羌人开始经营农业,由放牧状态逐渐转为定居状态。西汉设置护羌校尉于此。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规模迁徙,西北地区的大量羌人来到岷江上游地区,成为这里羌人的主体。到了唐朝时,吐蕃王朝逐渐崛起,势力也不断壮大,于是向东扩展,侵占岷江上游地区。经过长期的战争,唐朝和吐蕃分水而治,沿岷江、大渡河为界,以东属唐朝,以西属吐蕃。岷江上游地区就成了唐朝和吐蕃势力交汇的地带。大量“番人”进入岷江上游地区,因此该地区的羌人势必会受到吐蕃文化的影响。

唐末五代初,河西走廊西部的吐蕃部落大部分迁到凉州城外的“六谷”,“六谷蕃部”之名遂兴。北宋初,凉州吐蕃众多部落皆受六谷蕃部大首领潘罗支统率,附于宋。潘罗支的势力后来发展到今阿坝州北部一带,在今若尔盖求吉一带建立潘州。明洪武四年,明王朝灭掉大夏后,把注意力集中在松潘这一地区,在军事上不断确立了与松潘毗邻的龙州和茂州的统治地位。洪武十二年,朝廷派遣大将丁玉率师讨伐松州的叛乱,最终平定松州地区,明朝从此开始派兵进军松潘。洪武十四年,“松潘等处安抚司,以龙州知州薛文胜为安抚使,秩从五品。又置阿昔洞等十三簇长官司,秩正七品”①顾祖成,王观容.太祖实录[M]/ /明实录藏族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57.,改松州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管辖。“清初仍为松潘卫,属龙安府。雍正九年(1731),裁卫,改置松潘厅。乾隆二十五年(1760),升为松潘直隶厅。”②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431.

二、阿坝州藏语地名中的藏族姓氏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血统观念,根据古人的朴素思想,认为人的骨骼血肉源自父母的精血融合,其中来自母亲的造就了人体血肉之躯,来自父亲的造就了人体之骨骼体貌。故而谈及父系传承的姓氏叫做骨系()。

如果追溯藏族的骨系姓氏源流,根据众多的藏文史书记载的藏族来源,是神猴与罗刹女结合而生的后代,其中最早产生的四个姓氏分别是色、穆、东、董,后来又在四大古老姓氏基础上加上扎、朱,发展成为六大姓氏,经过不断的演变、分化,产生了各地藏族众多的姓氏,而这些姓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的固化成为地名,比如,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藏族姓氏琼波后来逐渐成为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地方的地名,而有的地名则因为被冠于名字之前又演变成为姓氏,同样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的著名大臣吐弥·桑布扎则是因为地名被冠于名字之前,地名最后成为姓氏。由此可见,姓氏和地名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

藏族的姓氏骨系在牧区的传承更为讲究,究其原因,是因为藏族牧人经常迁徙不定。一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虽然一般有固定的季节性游牧地点,但是在雨雪旱涝等气候变迁时期也会迁徙到陌生的未知地。二是藏族牧人多从属于部落,部落间常常因为矛盾、纠纷甚至战争而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到其他地方。这种游牧群体的社会经常处于动荡的状态,为了加强氏族之间的联系和明确氏族的血缘传承,牧区人唯有记住自己的骨系姓氏,代代相传,才能在这种高频度的迁徙不定中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家族世系和亲缘关系。所以不管是西藏的羌塘牧区,还是青海的果洛等牧区,乃至四川的色达、石渠、红原、若尔盖、壤塘、理塘等地,牧人们的骨系姓氏文化都相比于定居的农区更为完整和古老,这些姓氏不但会固化为地名,也会伴随着部落迁徙和流动成为新的地名。

除了藏族骨系氏族中的须氏和擦氏等氏族名演化成地名以外,在阿坝州牧区还有一种现象,很多地名带有藏文“塔”()字的后缀,虽然这个还算不上是姓氏,却和姓氏关系很密切。“塔”这个字在藏文中有“出走,到达”的含义,所以,据笔者猜测,带“塔”字后缀的地名或者部落名,表示的是从一个老地方“出走”或者“到达”一个新地方的氏族成员或者部落成员,比如红原县色地镇的茸塔部落,便是如此。

三、阿坝州地名文化的社会意义

阿坝州地名文化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的传承;既是地域特色的体现,又具有旅游价值和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记载,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阿坝州的地名文化深深地烙印了藏族、羌族等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地名的传承,可以使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同时,地名文化也是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对于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阿坝州的地名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地名见证了阿坝州的变迁与发展,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域特色和旅游价值

阿坝州地名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首先,地名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吸引文化旅游者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地名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产品,如地名文化解读、地名文化体验等,这些产品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线,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地名文化的推广可以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访,从而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阿坝州的地名文化也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自然风光。这些充满神秘色彩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对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价值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阿坝州的地名文化是研究该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语言等方面的重要素材。这些地名反映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分布、迁徙、融合等过程,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阿坝州的地名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一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地名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阿坝州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阿坝州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它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个传统,一个记忆,不仅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信息,也体现了藏羌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文化现象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阿坝州的地名文化也不例外。保护和传承阿坝州的地名文化迫在眉睫,因为保护阿坝州的地名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保护我们的文化根基。要有效地保护阿坝州的地名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地名文化的研究与教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地名文化可能面临被淡化甚至消失的风险。一些地名可能因城市化和商业化而被改变,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同时,如果缺乏对地名文化价值的充分认识,可能导致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足。因此,政府与学界的当务之急一是协同工作,通过抢救性的田野调查研究,系统而科学地挖掘阿坝州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建档保护;二是大众教育,将阿坝州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普及于大众,提高大众对其深入认识,由此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

(二)建立地名文化的保护机制

要对阿坝州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进行保护,避免城市化和现代化推进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在这个方面,政府、社区和学者三方需要协同发力。政府出台相关法规,确立地名文化的保护地位,禁止随意更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设立专门的地名文化研究机构,负责地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名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社区和学者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和整理,为地名文化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承

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名文化的传承并参与其中。在传承方面,我们需要创新思路,让地名文化在保持传统意义的同时,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地名文化数据库、开发地名文化APP 等,使地名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更加紧密结合,将阿坝州的地名文化传播得更广,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还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将地名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编写地名文化志、开展地名文化展览、举办地名文化讲座,使地名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可以将地名文化与旅游等结合,开发地名文化旅游产品,使地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新的生命。

总的来说,阿坝州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各方协同用力,久久为功。当阿坝州地名文化的价值得以彰显与赓续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便留存了一份历史的记忆,一份文化的瑰宝。

猜你喜欢
马尔康阿坝若尔盖
马尔康马到功成
马尔康市
大美阿坝新梦想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瓷玫瑰》
◉一图
阿坝/红原机场签派放行与运行控制研究——以“成都-红原”往返航线为例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绿龟
在若尔盖草原(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