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信息工程学校 陈冬青
安徽颍上县科学技术学校 郑田甜
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核心,而职业素养又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是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依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要求进行编订的,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思想决定了语文是进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较好学科,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学科。但是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语文学习目标,使语文教学达不到理性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培养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新时代,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在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中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践行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在产品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体现了工作人员追求较高工作质量的职业精神品质。随着国家工业改革浪潮的热度上升,职业教育在研究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各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问题时,应该加强对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的探索,将其有效融合到中职教育教学当中。当前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专业课和文化课两大体系。语文作为文化课体系中的主要学科,在培养具备高品质职业技术素养的实践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无缝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借助多样化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促使中职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和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奠定基石。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安排得很满,45分钟刚刚能讲完语文知识,但是加入了工匠精神教育内容,语文知识的教学进程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想做好工匠精神的融合,就得压缩语文知识的教学时间。
在语文课上讲工匠精神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但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心理学、职业规划、文化素养等问题。中职学生行为规范和心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目标、有血性、有道德的“四有”人才,就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在适当的时机引入适当的内容。内容的引入不仅要结合语文课知识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和情况,这一点对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工匠精神教育渗透进中职语文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历史、社会、文化等有深入和全面的认知和思考,并对这些知识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有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但是这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和思考,结合语文课内容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同时,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对语文具有深层次和全方位的理解,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如果教师知识积累不够,工匠精神教育就会陷入形式化。
从当前的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将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成绩方面,却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学科课堂教学中。所以,学生在缺乏学校和教师的正确指导之下,其职业素养得不到完善的培养,不具备合格的工匠精神。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低,自制力也不强,需要教师加强教学的辅导和指导。中职学校相较于高中学校来说,管理比较松散,导致学生比较容易接触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并产生不良行为,许多中职学生大多处于未成年状态,在学校和教师忽视工匠精神教育的情况下,学生无法产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素养。
无论哪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大都以文章教学为主要的形式,虽然文章蕴藏的人文精神富含大量的工匠精神教育内容,但是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有效渗透。此外,语文所包含的知识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中职学生一般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难以理解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引入工匠精神教育,学生并没有充足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不会产生有效的效果。
就目前的中职语文渗透工匠精神教学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将工匠精神教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教育之间存在的关联。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工匠精神内容通常只是浮于表面,进而使教师将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但达不到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学任务要求,还容易影响课程进度。学生既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工匠精神教育的活动中,又无法对语文课堂渗透工匠精神教育产生兴趣。
教师在学生心里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者,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领路人。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内容,首先需要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行为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学习榜样。教师不仅仅是传输知识的一种职业,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落实新型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努力提高教师工匠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能量,充分挖掘教材与工匠精神教育有关的素材,将教学与工匠精神融为一体。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人文文化素材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就需要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分析教材中与职业素养、职业发展有关的内容,对课文中隐藏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并在课堂上对学生就工匠精神进行教育指导,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理论基础。
以《士兵突击》一课为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文章的精读以及重要字词和句式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之外,还需要在最后对学生进行教育启示。教师可以在启示教育的环节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决,学习做有意义的事情,对工作领域中不同事物的不同层面进行认真的钻研、系统的观察,这样才能使工作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理念和精益求精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儿子》这一课时,通过课文题目来看,似乎该文章与工匠精神不存在任何的联系。但是,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会发现该篇文章的中心主旨是弘扬中国航空事业英雄——罗阳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中严谨求实的内容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科学家精神,重点强调科学家精神中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有效地渗透工匠精神。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进而设计出具有灵活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策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补充,以此检验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工匠文化与精神。比如,教师可以民间各领域优秀工匠的事例为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从而探究和体会手工艺品制作者所具有的真正的工匠精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用一生奉献一项事业的文化匠人事迹,在科学领域不断创造价值、革新技术,践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等,他们无一不在践行刻苦研究、永不放弃、精细打磨的“工匠精神”,以此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开展“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到刺绣工坊、茶叶工坊等手工艺领域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活动,体验手工艺制作者不畏艰苦、不断创新制作出的新型手工艺品的品质,感受他们传承文化与技艺的工匠精神。在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论,就某次的实践活动谈谈体验心得,鼓励学生以手工艺制作者为学习“工匠精神”的榜样。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实践活动作为课后任务,安排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同学共同探究和寻找工匠文明以及手工艺传承的事迹,在学习和实践当中践行工匠精神,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就话题进行讨论,展示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领悟。
随着素质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深入推进,学生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入手,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学习水平为依据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借助小组竞争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励小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相互竞争的态度,更有利于在小组竞争的过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高教版教材“介绍工艺流程”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在班级内开展与工艺流程学习有关的技能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在日常学习中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探究工艺流程。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自己所选的主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研究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一次以介绍工艺流程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要求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所学的技能和所研究的深层次的技能知识,使得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学习活动中达到培养工匠精神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匠精神成为我国各行业、各领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品格,也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需要重视和研究社会、企业、工厂等各领域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放在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上,使学校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工厂、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并能在社会竞争机制中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时,需要结合教材文化知识,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