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开发区绿地幼儿园 江雨思
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通常以建立幼儿的科学认知为主,这也使得缺乏科学知识储备的幼儿在认知与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未知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有限,需要依赖直观、可感受的事物进行辅助理解。此外,其智力水平也还处于发展初期,导致其无法深入理解与掌握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当观察幼儿日常生活情况,在掌握其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将此作为教学开展的依据,并依据这一点开展相关的生活情境教学,促使科学问题生活化。这能够让幼儿在接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缩短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的距离,增强二者的联系,进而让幼儿能够更轻松地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对于科学领域的兴趣度与参与度,最终促进幼儿园科学教学的质量提高。
例如,在进行科学领域教学时,教师可将调味料作为教学主体,选用白砂糖与盐、酱油与醋等外观差异性较小的调味料,开展以“生活”为主题的科学教学活动,通过实验与探究这一过程,让幼儿充分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性。在选择白砂糖与盐时,教师可先准备两个杯子,在其中加入半杯饮用水,随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盐和糖,搅拌均匀之后引导幼儿通过品尝分辨不同杯子中装的是什么调味料。当幼儿正确辨别之后,让其描述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盐和糖的形状,之后展示自己带来的盐和糖并在品尝之后与教师所准备的进行比较,在增强其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对于科学生活的认知。当幼儿掌握了盐和糖的形状与气味之后,由教师引导其思考两种调味料的用途,考虑在用作日常生活的烹饪之外,还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哪些地方。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提高其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这能够提高幼儿思考的积极性,也能够促进其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完成了上述环节之后,为了更有效地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对于生活的认知,教师可引导幼儿对两种调味料的联系、区别进行比较,比如两种调味料都是白色的,都能够融于水中,而且不会让水发生明显变化。不过,二者在固态与味道方面有一定差异,盐是细小的,表现为类似沙子的颗粒状,在加入水中之后会变成咸味;糖与细碎的冰块更为相似,呈晶体状,在加入水中之后会变成小孩子们都很喜欢的甜味。可见,这种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在降低其对于科学知识理解难度的同时促进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与了解科学。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游戏活动开展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主要原因在于游戏更具活动性和趣味性。与常规教学不同,游戏教学是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幼儿保持高涨的情绪,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知识学习与吸收,对于其学习兴趣保持、提高也更为有利。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其中适当加入游戏化活动内容,选用多种益智类、表演类以及运动类等游戏活动,促进课堂趣味性提高,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科学领域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游戏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同时依据幼儿的兴趣与成长特点设计能够充分吸引其注意力的游戏,进而有效提高其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几何形教学时,为了让幼儿能够准确区分正方形、三角形与圆形,教师可以将“谁滚得最快”这一游戏融入教学中,以此作为教学主题,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具体而言,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的积木各一筐,斜板一块,保证每位幼儿都分配到不同的积木,并让幼儿自己准备铅笔、电池、玩具车轮胎等能够滚动的物体。当准备好所有材料后,教师可以滑梯作为素材引入游戏,让幼儿通过“用积木滑滑梯”的方式,组织幼儿开展滑滑梯比赛,让幼儿在比较不同积木速度的过程中引导其学习摩擦力。
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让幼儿总结游戏,引导其分享游戏过程中发现的点,由此引出本次游戏教学的科学知识,即“越不平整的形状,滚动的难度越大”。在幼儿表达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之后,教师可基于科学角度,通过举例的方式,告知幼儿汽车与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轮子都是圆形的原因,再引导其分析积木滑滑梯的最终结果,证实圆形的积木相较于其他形状的积木,有着更快的滚动速度,也有着更好的平衡力,这也是自行车与汽车等交通工具速度比步行快还能够确保安全的原因。通过带领幼儿分析身边的事物,能够让其了解科学技术,有助于拓展其科学领域方面的认知范围,从而激活其对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其能够基于现实提出更具有特色的见解,进而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化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其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这一方式能够让幼儿的学习状态更为理想,让教师能够更加轻松地指导其了解科学知识,让其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深层次掌握所学内容,为其应用于实践奠定基础。
项目情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科学、数学等理科类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知识探究活动,能够基于标准化与合理化的项目不断强化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从而避免幼儿出现“学了一个忘了另一个”的现象。此外,让幼儿带着任务与目标在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能够促进其提高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提高其对问题答案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对当前项目教学所创设的情境进行优化,并根据所选主题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在保证教学目标与任务合理性的同时,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程度与深入程度。
例如,在开展“颜色碰撞”这一主题的项目设计时,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准备好相关材料,如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颜料,一次性杯子以及多个洗脸盆,多种带有颜色的卡片,毛巾以及纸巾等。此外,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还可对幼儿所喜爱的颜色进行调查,这能够使幼儿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沉浸在实验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还能够有效避免幼儿因兴趣丧失、注意力降低等因素影响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在教学正式开始前,教师可通过询问的方式提高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以吸引其注意力。如“在同一个杯子中加入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时,它们的相遇会带来什么色彩,是因为什么呢?”这一方式能够引导幼儿迅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同时激发其探究欲望与探究兴趣。当提问结束之后,教师应将幼儿喜爱的颜色作为依据进行分组,之后带领不同小组展开实验,以颜色选择作为出发点,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提醒幼儿观察颜色融合的过程并记住不同颜色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颜色,如黄色与蓝色融合会形成绿色,红色和蓝色会形成紫色等。在进行观察、记忆以及总结的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探究表述出其发现,助力其语言组织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当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颜色变化原理进行讲解,以促进幼儿能够清晰、全面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从而不断增强其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其探究科学的好奇心。
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积极做好活动内容的合理拓展,促进科学活动质量的提升与有效引入,以便引导幼儿实现思维的合理启蒙,从而有效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研究人员认为,幼儿科学领域教学有着注重实践以及跨学科的特征,故在幼儿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遵循并合理应用相关原则,有利于推动幼儿思维活性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实践内容的有效增加,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幼儿强化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对此,教师应积极做好教学设计与活动方式的探索与创新,有效增加幼儿动手的机会,从而为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